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了解之同情”说开去 -- 大眼

共:💬73 🌺730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我是谁”·文化自觉·文化认同

二“我是谁”·文化自觉·主体意识·文化认同

冯友兰致力于吸收引进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方法改造中国哲学,希望使中国哲学观念得到西方逻辑和清晰思想的澄清,西方哲学观念得到中国哲学直觉和体验的补充,所以特别注意中国哲学中近于逻辑分析方面的理路。

他接着朱熹“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未有此事,先有此理”的理论接着讨论“理在事先”,举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比如飞机,说飞机像鸟儿一样会飞是理在事先(这是他早先的看法,冯友兰的哲学有趣就在这一点,他的一些想法使我们哪怕只是受过普通教育的也能被吸引)。

我们知道飞机会飞是上升力大于本身重力和下压力,这是理在事先,再往下想一想,一架能飞的飞机涉及空气动力学,材料学,机械制造学理论和制造技术,工艺,人工能力等等,这就是理在事中了,即理论用于实践中。

那么再再往下想一想飞机会飞的道理是在飞机能飞的道理之前,这就是“理在理先(可以说是大理在小理先)了。

那么再再再往下想一想呢:飞机能飞(造飞机)的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的,飞机会飞的理论和实践就没多大关系了,除非把发现飞机会飞的道理的人的思想活动也当做实践,那么这样一些基础科学理论发现的特殊性就被一笔抹杀了,像牛顿发现三大定律,陈景润证明1+2=3)那么我们可以把理论分成两种:一种是和实践紧密相关的理论,一种是起点和实践没多大关系,主要依赖于个人的思考的理论(比如哲学思想即使溯源也是源于个人思考)。

其实我想说的是和“理在理先”相似,概念有时也是有先后的。

像文化自觉,通常是思而后得的,不思而得的是文化本能(文化直觉),文化本能是先于文化自觉的。

对于个体意识而言,文化本能是大脑对一些有关文化事象本能的直觉的反应,像有人夸你爸妈好,你就很高兴,有人说你爸妈坏,你就会很生气。一般文化本能感性多于理性---虽然这因人而异(有的人智的直觉多些或专业知识训练多些)。因为文化本能不需多经思考,而思考必经脑子想,要花时间分析事理对错,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人不愿这么干---费脑子呀,这是人之常情。所以通常情况下"喊干得好”比“说做的对”要多得多。这也是特朗普这么不靠谱在美国仍然能够广受欢迎的原因。

考虑进入实际的各种语境,多是需要做出快速反应的,不允许慢慢思考,比如会议讨论,一些辩论场合---而不是像网上慢慢码字,这样往往是文化本能在起作用。仅有文化本能(文化直觉),没有文化自觉对于一些较间接的,不大能直接刺激感情的文化事像概念的反映就会比较迟钝,现代社会的概念世界多是由西方制造生产的,我们用之习以为常,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其量不过是欧洲大战,用惯也不觉其非了。这种情况我把它叫做文化不自觉或文化无意识。

冯友兰经常问他的学生一个我从没看到过答案的问题:“思想”这个词里“思”和“想”有啥不一样---那能有啥不一样,这个词就是这么造出来的(是据日文转用来的吧?),但是冯友兰为啥要这么问呢?他在琢磨什么呢?

我直觉的想法是“思”是英文“Think”,“想”是英文“want”的意思,马上就觉得这不靠谱,以后很长时间这个问题时不时在我脑海里冒出来,后来慢慢清晰了我的答案:“思”是思考事情应然,本然的,“想”是思考关于“如何做”的,“思”用于情感是收敛的,“想”用于情感是外露的。

慢慢又想到前面关于think和want的想法也不是全不靠谱,人的欲望,需要,精神,理性,意识,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我们直觉上说不清楚的关系。

人是需要文化本能的,人的情感总是要有所依托。

我进西西河是在2006年,也和好多人一样,寻着萨苏过来的,那时我连萨苏的名字也不知道,看过他一篇有意思的文章,但是不记得谁写的,辗转才找到河里。看他写的科学院的故事,“拼了”的故事等等,被他笔触里中国人的精神所感动,当时网上尽是些乱七八糟的事,对当时的混乱的价值观,社会风气,普遍悲观的很,我也一样,是萨苏唤醒了我的文化本能,后来我说过萨苏的文章是心灵鸡汤,我以为心灵鸡汤是个褒义词呢(也该是个褒词),被误解了,真希望他能再回来。而我对哲学的兴趣源于在河里与某某的一次大争吵,感到需要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证自己的想法。

那么个体意识和文化认同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聊。

关键词(Tags): #文化自觉#文化本能#理在事先通宝推:秦波仁者,普鲁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