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海子《九月》解读 -- 线上线下
本人不太懂诗,更不会写诗。
2019年中国好声音的决赛上,李健帮旦增尼玛改编的《九月+牧歌》听起来很不一样。一查,词曲作者都不一般。歌词为诗人海子的诗,《九月》。
当时听的时候,总觉歌词有点什么在里面,具体是什么,又说不上来。
直到近日,想起来再听,忽然有了一种解释,也不知是否合理。
看了一些海子的正经阐释,一般从荷尔德林的影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入手,也许没错,总觉隔靴搔痒。
海子生于1964年,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童年少年时期,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还是那个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阶段。79年(15岁)考入北大法律系,83年(19岁)年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任教,89年3月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背景,对海子的影响应至关重要。
看看海子写于86年(时年22岁)的《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79-86年,海子在京求学、工作,期间经历的,可能不完全是思想解放带来的欢愉,诗人往往是最敏感的群体,他可能更加深刻地觉察到了社会的变化,也感受到了学生的思想起伏,甚至目睹了一些活动。
还是看诗。
目击
--诗人是时代亲历者,亲眼目睹
众神死亡的草原
--那时的中国是不是可以如此相比?众神差不多确实已去
野花一片
--剩下的只有野花,众神已去
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草原需要风,而这风现在如此遥远,比远方更远,看不到希望……
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诗人无尽的悲哀
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诗人希望风再回来,无风的草原,不成其为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马头琴头尾分离,支离破碎,诗人对当时社会的绝望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众神离去后,野花聚集,无奈……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映照华夏数千年的朗朗苍天,依然在上,看得清楚
只身打马过草原
--无奈,孤独走过这已无神灵护佑的草原(意即离开)
李健也是一位浪漫主义音乐人,他把最后一句改成了
只身打马阔草原
--虽然孤独,还是留在草原上
再加上民歌--牧歌
蓝蓝的天空上
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
盖着雪白的羊群
--浪漫时代不能再回去,李健用古典意象来替代
自己的解读,谬误之处,请河友不吝赐教。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海子《九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