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姬喵:汉末往事——年少相逢是洛阳 -- 万年看客

共:💬7 🌺1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同学少年

许多年前的洛阳,黄巾未起,天下太平,奸雄和英雄都还在畅饮青春。

这一年,十五岁的刘备辞别母亲,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和他同行的,是他的族弟刘德然,和他的义兄公孙瓒。

就像所有少年故事的开头一样,这是一个“孩儿立誓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的经典桥段——少年刘备怀着振兴家族的愿望,背负着母亲和叔父的期待,和同伴们一起,踏上征途。

可惜,这个故事太美好了,所以并不真实。

真实的时间线上,并没有少年刘备奋发读书,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剧本——现实是无情的。无情到如果你习惯了爽文的套路,会对接下来的转折瞠目结舌:

(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三国志·先主传》

按照少年故事的标准,刘备沉溺于享受,堕落了。故事的主角很快变成了白马将军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后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略见书传。举上计吏。太守刘君坐事槛车征,官法不听吏下亲近,瓒乃改容服,诈称侍卒,身执徒养,御车到洛阳。太守当徙日南,瓒具豚酒于北芒上,祭辞先人,酹觞祝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既行,于道得赦。瓒还郡,举孝廉,除辽东属国长史。

——《后汉书·刘虞公孙瓒传》

看过公孙瓒的早年生活,你会理所当然地觉得,公孙瓒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而不好好学习的刘备,是用来衬托他的。公孙瓒容貌俊美,言辞犀利,娶太守之女,师卢植之学,从郡吏干起,因为岳父遭难,孝心感天动地,被举为孝廉,之后官运亨通。

公孙瓒如鱼得水,而他的小兄弟刘备,却什么都没学到。公孙瓒略通书传,刘备却不甚乐读书,应该说,他已经辜负了家族的殷切希望。

但是,生活不是歌谣,总有一天你会大失所望。

公孙瓒只是歌谣里的主角,刘备,才是历史的主角。

历史的主角刘备在进入卢植学堂的那一瞬间,就清楚地闻到了一种味道,一种天下大乱,神州陆沉的味道。

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卢植的每一个表情,同学们的每一次斗富,都在清楚地质问着他:盛世即将终结,天下即将分裂,而你,一文不名的汉室宗亲,想在未来的地狱中活下来吗?从史书中的字里行间来看,刘备最终经受住了这种质问。

首先,刘备读书是在什么地点?

《先主传》: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公孙瓒传》: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

缑氏山,周时又称“抚父堆”,位于古缑氏镇东南约6公里,在今天河南省洛阳东南40公里处。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刘备读书的地方,是洛阳的郊外。这说明,刘备“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的地点,并不可能在这荒郊野岭,而只能是在距离这荒郊野岭很近的帝都洛阳——这些高档消费场所,山沟里是不可能有的。刘备15岁在山沟里认真读书的时候少,逃课去洛阳见世面的时候多。

这个不起眼的细节是只有通过对比《三国志》和《后汉书》才能发现的,当我们知道刘备和公孙瓒去读书的地方是汉帝国的首都时,我们就能发现史料背后的东西。

在这个帝都郊外的高级学府,公孙瓒和刘备的人生分开道路。公孙瓒走的是大部分人眼中的捷径,求学——毕业——就业——孝行——举孝廉——当官,刘备则天生就是走小路的人,他穿行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里山风呼啸,优点是没有讨厌的同行者。

卢植在课堂上谆谆教导,公孙瓒打着瞌睡,记着笔记。而公孙瓒旁边的那个位子经常是空着的,刘备经常逃课,他在洛阳和一些人厮混,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高级娱乐场所。

刘备用卢植弟子这个身份抹掉了自己尴尬的出身,并从来就没有忘记自己的血脉,誓言和出身。他在甘当这些人小弟的同时,不断观察着这个速朽的世界。对于刘备构成巨大精神冲击的,除了卢植高迈的人格和精深的学术,更多的,可能是这个时代的本质。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备读书的这段时间很不平常。

刘备十五岁这一年,是汉朝的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这个时候的汉朝已经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刘备生活的边疆地区有连续不断的鲜卑入侵和太平道的传播,朝廷内部,士人和宦官的斗争日益激烈......而要想掌握这些事实,刘备只有到了洛阳,才能有一个宏观的概念。

刘备在长城脚下的幽州是很难体会到这个时代的本质的,他只能不断地看到鲜卑人的入侵和太平道的传播,他并不懂得国家出了什么问题,他只是疑惑,只是愤怒,只是苟延残喘,在不断被生活所抽打时,他只是卑微地希望未来会变得好一些。

但是来到洛阳后,一切就不同了。

少年刘备知道了这一切的原因。答案并不是直接出现的,而是从刘备的洛阳生活中慢慢渗透出来的。有时候是卢植的感慨叹息,有时候是同学们的骄奢淫逸,有时候是洛阳大街小巷的繁荣和安定,有时候是洛阳郊外支持着这种繁荣安定的破败和贫困。有时候是太平道写在大街小巷的,看不懂的标语,有时候,是聚在这些标语下窃窃私语的市民和官员。

当卢植带着公孙瓒和刘备流连在蔡邕的《熹平石经》之下,并就这些先贤的垂训而侃侃而谈时,刘备从石经上看到的,却只有一个帝国的衰朽。虽然熹平石经是蔡邕意识到自己和帝国的速朽后,拼命要为后世留下来的一点真(两千多年后,你还能在西安碑林看到这块石经),但是,对于刘备来说,他想要捍卫的东西更加宏大,想要保留的世界也更缥缈。

这个国家要完了!少年刘备心中轰鸣着这句话,他必须拼尽一切去结交着可能对自己有用的人。对于此刻一文不名的刘备来说,他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每一个机会对于他来说都至关重要,也都比从卢植那里顺利毕业要更有吸引力。

命运没有辜负刘备。

虽然,刘备早年的事迹被删除的非常严重,但是,我们仍能够从裴松之的注解、陈寿的曲笔和汉末的碑文中,发现刘备早年认识的那些人。

比如魏武帝曹操。

比如大将军袁绍。

比如仲家帝袁术。

比如游侠张邈,刺史牵招,刺客何颙,纵横家许攸,死士伍琼。

比如苍梧太守吴巨(臣)。

...

这是一份惊悚的名单,每一个人都让人头晕目眩,你会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这些人怎么可能认识一个十五岁的,来自北方边陲的学生,你会觉得毫无道理,你会觉得这样的真相完全违背常识,并质疑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原因,才能够把这些天南地北的野心家聚集在一座城市里?

然而,这才是历史,这才是正史。

在真实面前,一切的艺术创造,都不过是生活的赝品。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吴巨(臣)”这个名字开始,去构建少年刘备的朋友圈吧。

故人吴巨(臣)之谜

吴巨(臣)是谁?为什么是这个人的名字开启了左将军的记忆之门?这个问题即是理解左将军少年生活的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看一看和吴巨有关的史料。

(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

——《三国志·引江表传》

后巨(臣)与恭相失,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

——《三国志·士燮传》

汉遣张津为交州刺史,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与恭俱至。

——《三国志·士燮传》

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巨武夫轻悍,不为恭所服,辄相怨恨,逐出恭,求步骘。

——《三国志·薛综传》

这就是涉及吴巨的主要记载,在这些记载里,我们可以大概勾勒出吴巨的性格和人生轨迹:

他是长沙人,考虑到汉长沙王是吴芮,吴巨很有可能是吴芮的后人,这意味着,他可能出身于长沙望族,有着被举孝廉的机会。

吴巨武夫轻悍,因为私人恩怨引入强援,却最终为虎所吞。这突出了吴巨的两个性格,一个是凶强侠气,一个是好玩阴谋却无力收场。

从表面来看,吴巨是左将军刘备的故人,又是荆州牧刘表的部下。那么,想当然的推理是,在左将军和吴巨都在荆州的时候,二人因为气味相投,成为朋友,故而,刘备想在危难的时候去依靠他。而他和吴巨之间的友好关系,并没有受到鲁肃的质疑,鲁肃并不认为吴巨会出卖刘备,只是认为吴巨能力不足,可见他和吴巨是朋友这件事,并不是什么新闻。

但是,我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左将军和吴巨的交往,并不像表面上这么简单。

对东汉时的中国人来说,故人二字的分量极重,并非是在同一长官手下共事就可以称作故人。对于当时又一次穷途陌路的刘备来说,他的嫡子刚刚出生,而他已经失去了一切,他必须要找到一个人,去安放自己的下半生。而这个人,如果是他在荆州时才认识的同事,这完全令人无法理解。

我因此有了两个推论。

第一种可能,是刘备和吴臣在荆州确实极为相投。但是,这个可能性经不起推敲。

左将军的前半生,是在北方度过的,在他来到荆州之前,他和长沙人吴巨(臣)之间的交集,约等于零。如果,长沙人吴巨(臣)这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荆州的话,他和刘备在荆州短短几年的交往,是如何达到可以“寄百里之命”的地步的?进一步讲,如果,刘备在荆州与吴巨一见如故,甚至划分定交,约为兄弟,为什么这样的记载从未出现在史书上?

刘备这辈子投奔过很多人,他一无所有的时候,投奔过同学公孙瓒,故人曹操,故人袁绍,甚至仇敌吕布。他手下有军队的时候,投奔过陶谦,乃至后来的刘表。前者,是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他动用私人关系,希望得到庇护。后者,是他具备一定实力,能够为之强援。

那么刘备和鲁肃提到吴巨的时候,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江表传曰: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

——《三国志·先主传》

很显然,是第一种情况。刘备被曹操突袭,不得不去故人吴巨(臣)那里寻求庇护。

这就更确定了,刘备选择投奔吴巨(臣),更多的,并不是投奔刘表时那种我有军队,我能打的思路,而是吴巨和我有故人之情,他不会出卖我的思路。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我们完全查不到刘备和吴巨在荆州的交往呢?不管是先主传里,还是荆州其他人的传记中,吴臣这个人都几乎没有出现过。如果,吴臣是在荆州和刘备有了可以托付生死的交情,那么,这种事情被陈寿忽视的概率是很小的。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想到了另一个可能性。吴巨(臣)和刘备并不是在荆州才认识的,他们的友谊很漫长,追溯到刘备的少年时代。

这就意味着,长沙人吴巨(臣)在回荆州之前,在北方生活过,因为我们很确定,刘备在离开袁绍之前,从来没有去过荆州。

只有这样,他才能和同样具有游侠气质的刘备发生交往(《先主传》:(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并且形成牢固的友谊。以至于许多年后,刘备在危难之中,仍然能想到这个朋友。

那么,这样的猜想有没有可能呢?

答案是有,秘密就隐藏在吴巨(臣)的名字里。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