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重温“美国发对美国”一书 -- GWA
书里描述的是1988年8月之后的半年,完稿于1989年4月。距本书三十余年,美国有两个容易被观察到的大变化
1平等与自由的冲突转化
书中引入了美国政治学界的基本读物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虽然出版于久远的1835、1840年,但依然被美国人广泛认可为经典。托克维尔在美国游历完后,提出一个重要论点: 最重要的事实是全面的条件平等(equality of copditions)。然而作者谈到“自由和平等这两个西方主要核心价值观并非并行不悖。” 中国读者很容易想到托克维尔时期黑人奴隶有条件平等吗?
“其实在美国人的内心中, 大部分倾向于自由。论平等, 是在自由受到限制的时候。一旦这种约束被消除了,自由的价值或者期望值往往大于平等。
……
其实,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人看自由重于平等,有时候追求自由的话动以追求平等的形式表现出来。等目的达到之后,保存下来的往往是自由。不能说有的人不向往平等,但他们只守往政洽平等,如果再往前走,就难以接受。”
而条件平等和结果平等,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之间也充斥矛盾。
“福利政策必须要抽取较高的税,以支持政府预算。抽高税,在任何地方都不会使人兴高采烈, 心悦诚服。美国人向往平等,但如今平等与高税收联系起来,他们就望而止步了。如果仍有人强烈主张这种平等,大部分人就会转向强调自由, 认为这类平等是侵犯自由。自由成为主流,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其实也反应了社会不同集合之间的利益冲突, 反应了一种分化。”
当时美国社会整体对经济平等的结果是接受的,但特朗普的出现代表为数不少群体的不满已经按压不住。这里就不附美国80年代以来的财富集聚度等数据了,网上很容易搜到。你的自由比我的自由更大/你要的平等建立在我的不平等之上……端起碗来吃肉不说话,让大家放下筷子就只能骂娘了。
2 两党剧烈极化
“两党都没有系统的理论,两党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不过两党之中也是各派观点都有,有左派右派之分, 也有中间派等。在两党的成员之中,什么观念都可以听到。由两党提名当选的参议员或众议员也可以自由决定做什么事,甚至可以反对本党的提案。”
"因此, 选举形成一种很奇怪的逻辑: 究竟是政党选择选
民, 还是选民选择政党。在许多情况下, 大概是政党选择选民。结果是,政党并无统一的纲领,党员也可朝三暮四,选民也可今左明右。这就是选举的力量。”
据统计从80年代起议员跨党派合作大幅衰减,10年共和党内茶党造反后,美国政治的极化现象进入主流视界。川大统领异军突起让全世界越来越注意到这个现象,开始讨论中间选民定理是否失效。
政治平衡的效应,当一派变得激进,对立的一派也会激进。因为只有更激进才能更凸显自己保卫了支持者的立场,而缓和协调就成了阵营内政敌攻击自己的突破口。这样两党之间的分歧就越来越大。而两党走向激进的原因,又和上条所说的大背景相连。
书名有双重含义,一是用现实中的美国反对某些人理想中的美国,箭头指向80年代思想倾向“丑陋的中国人”。大环境如此,作者所在高校环境可想而知。
“纽约的唐人街,觉得风格颇为熟悉。比起其他地方似乎显得稍微脏乱一些。据说唐人街是一块复杂的地区,中国人特有的现象在这里都有。令人想起柏杨的“丑陋的中图人”。
“在一位朋友家作客吃饺子。在美国这算一种高级“享受”。到了美国之后, 处于“汉堡包热狗炸土豆”的重重包围之中, 人们才会感到, 吃饺子和榨菜之类属于一种高级享受。 不少中国人来美国许多年,还是不习惯吃西餐。 这大概也算中国人的一种“劣根性”吧。
人们现在常用“河殇派”来形容当时的这群人。《河殇》播出后,魔都《文汇电影时报》组织笔谈,恰好作者也有被邀请,这里附上原文给大家参考。
《河殇》所贡献的悖论
《河殇》以生动的画面向观众展开了深层的思考。这种合视觉形象与理论剖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的确是一种创造,可以称之为 “视觉论文”。 《河殇》凝结了编导者们对中华民族沧海桑田之变迁的沉思,同时也汇集了百年来先躯者们的梦幻和叹息。它的魅力在于其艺术上的追求与理论上的探索的内在逻辑的合拍,也在于艺术家与理论家真正分享了各自的悲喜忧愁。
《河殇》向观众展开了浓烈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展开了广阔的世界视野。我总觉得,它的贡献不在于使人们理解了“黄色文化”与“蓝色文化”的差异,也不在于使人们痛感文化的牵制和民族的中衰,也不在于使人们体验到世代的痛苦和新一代的懂憬,而在于它所贡献的悖论。 《河殇》的基本精神向观众揭示,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内河文化、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地 ,北有难以逾越的蒙古戈壁,西有万里黄沙,西南有青藏高原,东临太平洋,所以产生一种隔绝的机制,使中华文化在农业社会的弥散状态下走向分散,走向封闭、走向超稳态。这里实质上是一种地缘主义的解释,从《河殇》的名称来说,也是一种“水缘主义”的解释。这一层揭示告诉人们,这种文化形态是必然的的,不可抗拒的, 否则这一层解释便不能成立。另一方面,人们又在叹息中华民族为何两千年来没有超越这种文化模式,有过的汉唐盛世和四大发明表明可以超越,《河殇》本身便是超越传统文化的宣言。这就是说“水缘主义“是可以超越的。那么前一层解释的必然性是否存在昵? 是否还是不可抗拒的呢? 这便是悖论,两者都存在,两者相互否定,这种客观与主观、客体与主体、地缘和人缘、水缘与血缘之间的悖论,贯穿整个《河殇》。历史没有解决这个悖论, 《河殇》的目的也不在于解决这个悖论。在编导者的内心世界,这个悖论的出没是明显而有力的,在《河殇》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实际上潜意识地反映了制作者们内心中更为深层的思考和忧虑。
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在历史和未来之间,在沉淀和升华之间《河殇》都选择了后者。这几层关系都是上述悖论的不同表现形态。说《河殇》贡献了这个悖论,在于它使悖论更突出、更鲜明、更激化,把它贡献到更多的人面前,让更多的人知道悖论的存在,这是解开悖论的第一条件。也许人们不能摆脱这个悖论,但人们不能不知道它。
第二重含义是美国内部充满矛盾和悖论,从辩证统一的角度看“有肯定性力量的地方就会有否定性的力量。” 可以理解为作者想表达他眼里“现实中的美国”。
本书最后一页呼应了这重含义
“美国今天遇到了来自日本的挑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的体制,文化和价值反对美国本身。二次大战后,美国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社会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然而,时隔三四十年后,美国的地位就受到了严峻和有力的挑战。可以说,日本只是第一个向美国挑战的民族。在下个世纪里,必然会有更多的民族也向美国提出挑战。那时美国人才会真正反省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当然, 仅就日本和美国而言,日本在资源、领土上不可能超越美国。问题是美国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相乎因素和力量如果继续这样运动下去, 不仅会使其优势发挥不出来, 而且会构成不可阻挡的危机的潜流。”
日本的挑战故事在上个世纪归于沉寂,中国的挑战故事“下个世纪”逐渐升温。对美国具象情况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琳琅满目,想要看什么方面都任君挑选。这本老书既不反应当下美国情况又不着力思辨分析和理论引证,它对读者的价值恐怕就在于展示一种可供学习参考的态度。即对一个外国(或其他人事物)如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切实实践中认识“世界”,去反对自己臆想的“世界”,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行。
把一个社会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加以研究,就不能用玫瑰色来涂抹自己的对象,当然也不能用煤灰色来涂抹它。而应当客观地辩别这个社会的利弊所在。总体说来,学者对既存的事物都应持批判的态度,这是推进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对美国,我是持这种批判态度的。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机制,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均是这个社会历史一社会一文化条件的产物,只有在这个环境中它们才存在,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套用到其他社会中去。在这方面,不同国家之间不可能简单模仿。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推特删(川普)帖封号,海外公知一片愕然,话都不会说了 12 潜望镜 字488 2021-01-10 19:24:39
🙂自己的一些感受 32 GWA 字1612 2021-01-08 20:24:00
🙂当下 4 胡里糊涂 字124 2021-01-08 10:41:46
🙂美国是避不开的啊
🙂推特深刻诠释了美国自由:第一有删帖、封号权,第二无需为 17 潜望镜 字1341 2021-01-10 19:41:53
🙂美国人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是封建特权而不是个人自由。 33 真理 字2737 2021-01-08 16:08:54
🙂我非常佩服 36 GWA 字493 2021-01-08 14:36:45
🙂何新?还是鹤副总? 玉米菜 字0 2021-01-08 05: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