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一 -- 包子1971

共:💬95 🌺35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汉娜·阿伦特与资本主义秩序讨论之一

汉娜·阿伦特与资本主义秩序讨论之一:她为何被捧?她与米塞斯等人的区别是什么?(一组对话)

A:

最近四十年,在资本主义全胜地区,有一大批中外思想家被当做人类文明的瑰宝,通过主流学术出版渠道,郑重介绍给大众,尤其是学历较高的青年。这批人包括不限于托克维尔、哈耶克、钱穆、蔡元培、阿伦特等等,名单很长不一一列举。这批人的文化遗产协助塑造了四十年来的社会意识,功劳很大。

其中,汉娜·阿伦特貌似有点特别。她在思想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贡献到底是啥?如果她仅仅否定了无产阶级及其革命的现实性,这样的知识分子不计其数,为何要单独捧她呢?比如说,受到特定中产圈子热捧的米塞斯,就是一位以钢笔为斧头,在书斋里怒劈布尔什维克狗头的著名文人。阿伦特与米塞斯的区别,到底是啥?

B:

汉娜·阿伦特给我的比较深刻印象,就是她特别“反群众”,喜欢用类似于“民粹”的概念去批判所有的群众运动。在我看来,这就相当于在说“人,不治理不行”。

C:

阿伦特最出名的地方,是她奠定了一种普世价值,或者说,“反极权主义”的战后社会主流共识。米塞斯虽然很激烈的反共,但是他主张全面放任资本主义市场的思想,在战后社会成为不了共识。所谓共识,是要能拿到光天化日之下,去教导多数人的,否则只会给秩序添乱。阿伦特的文章能进中小学的公民课,教导青少年从小警惕万恶的极权主义,米塞斯、哈耶克之流,只能在“独立思考”的部分中产阶级中间,低调供奉在“文明神殿”里。

换句话说,阿伦特还是有改良倾向的,在战后社会甚至在今天的多元社会里,很适合成为主流秩序的牌匾。米塞斯、哈耶克之流,太过直白的要求撕破一切改良,等于不给统治机器浇润滑油。他们身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卫道士,对于改良主义的恐惧,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一模一样,注定了在很长时间里,生不逢时。

A:

战后的社会改良是大趋势,只有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区别。反共当局,比如菲律宾的马科斯总统,也会组织爱国青年义务下乡给贫民打疫苗、挖水井,办小学。其它的反共当局,比如美国的约翰逊总统,也会派FBI去南方清理三K党。进一步说,反共当局,比如伊朗的巴列维国王,也会颁布劳动法规,规范劳资关系,打击恶意欠薪的老板。或许,在米塞斯等人看来,马科斯和巴列维在扭曲市场关系,蕴含着“极权主义”的危险。

C:

阿伦特赞同米塞斯关于“改良主义蕴含共产主义危险性”的说法,但是她不反对用改良去维护秩序,也不认为必须打破现状,去实现一个更纯正的市场秩序。米塞斯就不同了,杀光赤党还不能满足他,他反对现有这个已经反复重组、打过无数补丁的资本主义秩序,要建立一个高纯度的市场自由社会。

形象一点概括,阿伦特说“现在的自由民主市场经济不挺好吗?让我们谈谈情,跳跳舞~”,米塞斯一拍桌子:“现在好?好个屁啊!”。这大概就是二者的区别吧!

B:

阿伦特的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一句话:“要防止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A:

说到“主要是防止左”,最近30年,米塞斯和阿伦特都被国内主流文化舆论力捧,虽然阿伦特更走红一些。既然他俩毕竟有一定区别,

为啥他俩的粉丝没有互相掐脖子、踢裆、打闷棍?甚至看不到互相说点什么风凉话?也许,社会主流是从一个浓厚右翼的角度去理解米塞斯和阿伦特的,所以眼中的二人形象只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了……

C:

在资本主义全胜地区,两个人的理论共性更大嘛!但是在社会教育领域,阿伦特很明显比米塞斯更加入得厅堂。米塞斯连纳粹都不嫌弃的,虽然“市场至上”的精神内核很吸引中产人士,但是外壳太恶臭了。阿伦特就很“人道”和”多元”,更符合现在的资本主义学术偶像审美。顺便解释一句:所谓偶像审美,就是“这个人很伟大,奠定了我们社会的普遍价值blabla的”~

比如说,阿伦特喜欢吹捧卢森堡,从一个女性的角度,以及从改良主义的温和角度。反观与米塞斯只有五厘米的哈耶克,即使对一个拼命屠杀革命工人的社民党部长,比如诺斯克,他也很难存在共情。这就尴尬了,毕竟今天的多元政治,讲究的就是一个花花轿子人抬人,都是维稳的工具人,互相给面子才过得去~

D:

说到阿伦特,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资本主义民主社会最想要的“好人”:喜欢代议制民主,反对群众运动,但是又不像哈耶克那样对着全体左派开地图炮,对本身也有点像“好人”的左派,就往她自己那个方向塑造……

E:

阿伦特可以称为“小清新反共”,拿笔的阿伦特与拿枪的弗朗哥,都是旧秩序的组成,要用总体观点对待。

未完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