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为什么需要解释

其实之前有一段没写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支持理学的重建,因为的确需要在理论上击败那些胡说八道,为存在与生活奠定新的基础。不是所有人都有那种智识和精力。(迫于生计,主要是没有那种精力。)

虽然也许会掉进游戏、僵化和滥用的境地,但总比胡说八道占据主流好得多,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

实际上这也有一个理论作为基础:

对于中国人,社会政治秩序作为观念的支配性原则,是一切秩序的基础。

简而言之,就是「道」。

作为根本秩序的「道」确立之后,下一个事实就浮出水面了,必须有道理。或者说道是一切的基础,那么必须讲道理。

讲道理,就是解释。是指导一切行动的基础。也就是价值本身。

换句话说,对于至高善的认识已经成为生存最基本的认识。尽管也会有怀疑和否定,但是秩序观念本身是不会有所变化的。问题只是僭越和混淆。所以才需要解释。

尽管生命是不需要解释的。

简单地说就是,因为需要反击才需要解释。

或者说,正是因为凡事都要讲道理,如果有人在理论体系上更有说服力,不管是否无视现实,那么它就会成为主要认同。类似的,对于人文的认识,也会陷入对知识本身的崇拜,或者说对灵知的追寻。而忽略了文化,从来都不是知识(解释)。

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安居乐业,合于人道。生活有价值、生存有保障。不是语言,层出不穷的解释。而是实践,我们要如何生活?

生活朝什么方向走?这也许是需要“解释”的,但不是上文说的那种意向,而是统摄或者指导意向的基础。看上去可能是平淡无奇的,但却可以沟通生命经验。比如论语的开篇。不需要规定一个所谓的意义出来,学而的意义,是由自己奠基的。

---

解释最大的问题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内在的前提预设。就像之前的语言问题。因为那些胡说八道的问题是,先验确定了一种预设作为一切的基础,接受说法,实际上是在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预设。哪怕形式上,那些说法看起来有多么相似。也就是说,根本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是表面类似。

日常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于老人和婚姻的态度,实际上根本没有理解认识的基础,所能建立起来的不过是自以为是和观念的灌输。就像前文说的,观念先行——要先有一个观念,已经成为一切的根本。

比如“老了怎么办呢?”通常的回答是:“一个人也能活”,其背后的预设是“不需要别人也能活着(事实)”,其前提是“不依附他人的自由(价值)”。可是现实中,孤寡难道不是普遍现实吗?后者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要知道,“观念”是一种明确的意向。可能遇到也可能不遇到,可能是重点也可能是末节,关键是意向是无法穷尽的。这种经验总是会过时的。进而,只会使人先入为主。这种所谓经验或者说实在的描述,实际上是摆权威或者吓唬人,甚至只是某种理性思辨,而无关现实。

总的来说,就是那些理由,其实根本不成立。甚至是先有事实再找借口。那些人不可能不知道,但还是要说,还是要炮制理论。进而成为许多人现实行动的基础。没有实在的真正认识,却建立了对应的价值判断。

这些甚至不是错误的,因为的确是“历史事实”。只是(叙事)有意让你造成错误的判断而已。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也像所谓看不见的宣传,让你自以为是明智的选择(自己的选择)并沿着这种方向前进。

为了和“理论”发生联系,再次借用一段话:

  

韦伯并未考虑到以下可能,即一个人的决定,可能背后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即使一定有,也不一定要诉诸普世原则。价值、信念和文化的历史多样性,是任何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不会否认的基本事实。但如果他们把这一事实绝对化,就不可能继续对这种多样性进行研究了。——《Max Weber and Modern Social Sciences》

反而言之,人成了“理性”的人——任何决定,任何行动背后,必须有“理由”。而这种理由成为了生活的基础,而不是生活本身。

这不是说行为背后无法发现某种理由,而是这种理由和“理性的观念”产生了混淆,两者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人是需要吃饭的,难道我需要知道这样一个观念,并以此作为行动的基础,才会能吃饭,才可以吃饭,才需要吃饭吗?

当然,知道了吃饭的那些具体意向,比如吃什么、怎么吃,确实会指导吃饭这一行动。但这里是说,吃饭本身,并不是由观念建立并主导的。虽然我们可以解释成他是由本能建立的观念,但这就意味这观念本身需要“基础”。

这实际上又是一种现象与本体的倒置,一种古代哲学的思路。就像“因缘际会”作为行为的本体一样。

普遍主义的无耻之处也在这里,要求人丢掉所有的差异,将一切都诉诸于普世原则。实际上是要求丢掉背后的意识体系,换成他们的意识。

比如之前批判国内的部分史学研究不负责任,别人是这样来的,我们也是这样来的。于是舞蹈、神庙和国外一样都是某种“性起源”,完全不考虑祭祀和神圣空间免绝污秽这样的基本事实。就算有,也是更为原始的情况,而不是文明中——其基本预设,社会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礼仪建筑和娱神实践。更何况还完全忽略了背后的意识基础。这已是多重意义上的混淆,或者说,通过抹平差异,失去自身的主体性。

类似的事情多的是,编号兄知道的更多,不再赘述。

简单地说就是,倒因为果,原因成为了目的。

甚至方法成为目的,对“生活”的追求,变成了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用古代的术语表达,就是“弃道任术”。不再“君子不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