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怕富不怕穷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36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也是之前要回复的,哈哈。

不证自明

其实对象逻辑的问题很简单,因为自己永远是主体,所以一定是放过自己的。否则最基本的建构就无法成立。或者说,一旦将自己纳入这种结构,那么自身根基就会完全动摇。所以一定是通过忽略、无视和区别对待实现的。

「作为掠夺者,难道我还要想着被人掠夺不成?」

对应的句子也简单的不能再简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终将从不符合自身利益开始,从不符合自身利益结束。

为了符合自身利益,就必须区别对待。也就不符合个体的利益,不符合群体的利益,不符合社会的利益,不符合整体的秩序。进而整个过程就会倒过来,一步步摧毁建构的所有基础,最终指向自身。不管是社会、群体、个体……都会一步步消灭自身存在的根基。哪怕只剩下自己,也会发现已经没有一点立足之地。连自己都无法接受自己存在。只剩下空虚。因为最根本的价值已经被彻底颠覆。

最典型的就是××万能。哪怕这个××是科学。

其实他们是知道有问题的,只是不敢明说。很多时候,他们自己的表达就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必须加上一个限定。然后再在之后的描述里去掉这个限定。也就是之前常说的,有限能力,无限保障。我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给你的保障是无限的。等价形式是有限责任,无限承担。我的责任是有限的,但你的承担是无限的。

对象逻辑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坏,只是充当了补充,因为觉得可以用,所以被错误放置。要不是真的有效,谁还相信?但有些人是故意错置。那就是编号兄所说的「呆傻笨奸坏」。

诗词

我倒觉得古诗词是情感的产物,但是自己说的情感,很可能就是编号兄说的情绪。实际上自己是“崇意精思、即景成趣”加上性情一类的观点(有一自作文论,没脸发)。所以不管是心绪引发情感,由思绪引发情绪,都是一样的,最终都会变为情感。当然绝对不会是那些钦定的说法。比如交代背景,变成还原式的演绎。那不是情感,那是场景,那是试图构建出一个历史本体。那是在测量人心。不再是感通交融,而是分析还原。

说个题外的,上学的时候,从来没学到过“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却听过无数遍“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总感觉是故意的。

其他

说真的,现在的感觉是,不管编号兄说什么,总是能找到自己的对应说法,不管是不是同一个意思,指向同一件事情,并且描述近似是跑不了的。

原本说过论语开篇,但自己的解释丢掉了,其实也就是朱子的说法结合点别的。引用一个说法:

我们可以设想两种不同的统一思想的方式。一方面是哲学的方式,通过抽象和构造来统一。另一方面是智慧的方式,通过贯穿和连续来统一。哲学是在“设想”,而智慧是在“贯穿”。哲学的统一旨在吸收不同(统一成共同的范畴,寻求本质的一致),而智慧的统一则是将不同联系在一起,让论述的所有个案相互之间从内部沟通,不管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多么大。从一个提醒到另一个提醒,圣人的话不断地“变”,但即使是在改变当中,相同的“意味”却不断更新,不断“变通”。哲学的统一是系统化,而智慧的统一则是变化。或者也可以说,哲学的逻辑是概括全貌,而智慧的逻辑则是巡游各处。

这里是在说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贯穿和连续的是什么?生命经验。

巡游各处是什么?找出自己的路。

总之,自己现在很理解什么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其实看得出来,自己的表达总是偏向于意向,说一大堆,不过是为了几个简单的事情,可能别人几句话就说清楚了。另一方面,在写经验的时候,总是写成流程型规范,而不是贴近生活的表述。或者总结力度过强,别人根本看不懂。就像之前那个帖子,其实真正的原文只有十六个字。但每四个字都要二重分析才行。

当然现在的也很难看懂,乱七八糟的,但每一个长篇里,总有一些部分还算清晰,也能让编号兄有所回应,很不错了。

---

生命、经验之类词语,只要不加说明,都是动名合一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