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事实判断,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 -- 大眼

共:💬83 🌺12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其实都说过

 

判读

这是个人习惯带来的问题。

定义:总是事先约定,或者互文定义一个含义。

回指:以整个语境、回复链条为背景进行指称。

这里的「前提」,并不是通常语义,那和预设几乎等价。而是前文「前提预设」的前提,也就是「价值」。

价值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前文也说了。1、功能与效用,2、情感与态度,3、价值取向。其中1往往是事实陈述,无关价值判断。只是对于另一个级别,才可能属于。

有时候还有4、超过事实范围(自身边界)的事实判断。因为起作用的是价值,所以也可算进去。

 

猪猪

开始的例子,后面的说法,都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所有陈述都有价值,而是强调背后的认识过程,比如怎么得出这个陈述的,会有价值成分。

比如前文说「这是水」,哪有什么价值。在这里,如何认定那是🐷的?符合定义、得出结论是事实判断。就像前文说水是H₂O也没什么价值,是事实判断。

这种误会可能是用词被忽略了,比如「可以」。可以的意思是可能、能够,并不是说所有情况。也就是说已经分出能和不能两种,这里只是说能的情况。

  

对于一般陈述,上一级的预设,可以分为事实和价值。

 

逻辑

符合形式逻辑当然可以和价值无关,前面说「我们所描述的事实,多少带认识成分」强调的是认识成分。

 

中性

中立实际上也有两个“前提”,那就是结果上达成共识、价值捆绑的事实十分清晰,不会有所误会。

共识可以在讨论中切磋、调整,有问题的往往是后者,也就是价值锚定的事实并未清晰。

这里的关键是,绝大部分价值,是可以转换为事实陈述的。

所以就有了前文的两个说法

  

对于价值判断,可以探究认知,发现捆绑的具体事实。

  

对于价值判断,去掉链条中的事实,可以只剩下价值。

 

思维

关于物的意识,表达并不难,问题是意识不只是物的意识。除了「是」还有「应该」。具体到人,还有最近状态,甚至身体感觉的影响,所以不好说清楚。

对于物,是可以逐层展开,分析前提预设得出结论的。

 

前提预设

前文也说过

  

主要我这个说法本来不是处理一般陈述的。而是处理意义链条、本质规定的。试图在一个序列过程中找出问题所在(环节),所以显得特别复杂。

「车」那个例子最直接。没有前提,它就不会存在(运输。用来干什么),没有预设,它就无法成立(陆地、轮子、工具。它是什么)。

可以发现,这就是中性那里两个说法的基础。

 

很难表达

因为常识、共识太多了,除非互相熟悉,否则思维很难表达。通常有两个办法:用描述和定义逐级累加,事无巨细。用关键词设置语境,自行推导展开。

前者就像胡塞尔那样繁杂,但只要能接受,不会有太多问题。后者则是中国传统,简单的几个字,需要揣摩才能得出含义。

现在是白话文时代,显然前者更适合说清楚。而后者,只适合大家互相熟悉。

有时候很难表达,倒不是意思表达不出来,而是容易被人误会,也就是对方想不到对应的前提预设,需要你提供。但这些内容有时候会把人累死。

 

其他

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自己定义过了,就作为默认预设,开始不断引用、回指,显得不明就里。又或者对这个定义展开描述,显得十分罗嗦。其实多数时候有一两句结论,再展开就行了。我是知道这点的,只是胡侃成习惯了,总是忘记。而且移动平台,框体有点小,不好调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