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温故而知新:到底啥样叫社会主义? -- 给我打钱87405

共:💬48 🌺126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温故而知新:到底啥样叫社会主义?

这次我将成为一名搬运工,从历史中寻找“到底啥样叫社会主义”之答案。主要参考书目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该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分两卷,第一卷为1921-1949,第二卷为1949-1978,每卷各两册,全书共四册。

现在开始搬运。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制发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提纲》指出:实现党在过渡时间的总路线,就是要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并且把现有的非社会主义工业变为社会主义工业,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领导力量。实现党在过渡时间的总路线,就是要扩大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把农民和手工业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人所有制改造为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以剥削剩余劳动为基础为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提纲》强调:“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毛泽东在这里加写了一段话:“我们所以必须这样做,是因为 只有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有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把在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的落后的工具农具去工作的情况,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

不知道各位河友看懂没有,我看懂了。这意思就是说,要发展工业,并且要迅速地发展,这是任务,必须完成。要迅速地发展,就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扩大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看懂倒是看懂了,可是我禁不住要问:凭啥建立这样一条逻辑链?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只是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获得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上建设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条件。毛泽东在新中国前夕指出: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但要做到完全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1952年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结束,中国人民久已期盼的这个历史机遇终于到来了。

中国实现工业 化,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只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不可能走靠压榨本国人民和掠夺海外殖民地获得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旧中国受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独立以后的中国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主要依靠内部积累,使国家有强大的重工业可以制造各种必要的工业装备,使现代工业能够完成领导整个国民经济而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绝对优势,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全部工业的主要基础,才能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化,真正赢得经济上的独立。因此,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至于建设国家工业化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则需要根据中国实际和历史条件作出选择。

读至这一段,不知道各位河友有没有被说服,反正我是被说服了。然而,我发现这一段的论述有一个“巧妙”的转换,那就是把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虚化”了,置换它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显然,这里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指主要靠政府,而不是主要靠市场。是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呢?显然有人不同意,这个地球上还有另一些人认为,靠市场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就为今天的政府跟市场之争埋下了伏笔。我的观点是,在那个阶段的中国,没得争,靠党、靠党领导的政府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占有绝对优势。我相信,当时的人,更关心的是具体怎么操作。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上有几种不同的工业发展模式:十七八世纪英国、美国等早期工业化国家,以发展轻工业起步,待积累了大量资本后,再发展重工业。这种工业化模式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日本,在继承早期工业化发展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由政府投资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由民间投资发展轻工业,政府与民间并重,很快成为后起工业化国家。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捍卫国家安全,在沙俄时代军事工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在短期内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并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尽管在工业过程中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但苏联实现工业化的高速度和建设成就为全世界所瞩目,尤其对处于落后状态但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有着更切近的示范作用。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财经部门在讨论战后国家重建问题时,就有不少人主张学习苏联经验,实行国家统制经济,“先图强,后致富”,以防外敌入侵使国内经济建设毁于一旦。

终于从务虚走到了务实。怎么搞工业化?我们 是学生,学生有学生的优势,那就是不必像老师那样“自然”成长,尤其不必完全照搬英国。实际上,没有哪个学生完全效仿老师,日本、德国、苏联都走了自己的特色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开始考虑国家工业化战略问题。基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匮乏等情况,曾设想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供给工业足够的原料和粮食,并为工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和积累资金,同时把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一步,然后才有可能集中最大的资金和力量去建设重工业的一切基础。然而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同美国在朝鲜战争上进行力量悬殊的较量,凸显了工业实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给稳定战局带来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强烈对比,使得加快实现中国工业化、国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为紧迫……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中国领导人不能不考虑尽快建立重工业基础,以增强综合国力,抵御外敌的侵略威胁。一方面,有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可资借鉴;另一方面,中国的轻工业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基础,有很大的后备力量,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可发挥相当的增产潜力。同时,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农业生产的经验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搞互助合作,平均产量可以提高15%到30%,在农业合作化后,各种增产措施更容易见效。因此,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是有客观可能的。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经验权衡利弊,中共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的战略决策。

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毛泽东有个言简意赅的概括:“重点是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这段就太好理解了。好比有一对父母,原本计划培养孩子是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的打基础,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但是现在外部环境不允许这样“稳步”发展,“鸡娃”的父母就是这么看的。那么,反对“鸡娃”的父母又是怎么看的呢?说简单点,就是强调“饭得一口一口吃”,基础没打牢,即便上去了,也只不过是风口上的猪,风一停就会摔得粉身碎骨。当年的党中央是怎么想的呢?不是简单的将二者“中和”,而是既考虑外部环境,又立足于自身条件,基本目标大致可以描述成“能够弯道超车自然最好,但比较务实的话,还是争取弯道不要掉队,等到了直道再拼个输赢,或者是等一个弯道再超车。至于超车的方式,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自己有所创新(比如发明出了直道加力装置,又比如提升了弯道超车的技术),一种是对手出现了失误(比如对方大意了,又比如逼着对方犯错)。”

通宝推:独草,不远攸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