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这世界会有这样精神世界灿若星河的女孩子吗?” -- 履虎
上贴略复杂,这贴估计也复杂,但是我觉得这是核心问题。
问题实际上非常简单,那就是我们是否活在同一个世界里?
这就是超验主体的作用。
超验主体生成的是我们所共同生活的客观世界。取消它就是将世界还原为不可知的。即便是可知的,也是通过自性发展而来的。这样就会导致所谓主体间性之类问题。如何理解我们,如何理解我和他人的共性?
如果降级到个人的超验主体(先验自我),乃至心理学主体。那么自然有无数种世界。有多少自性,就有多少种。有多少自我,就有多少个。
由于这种(自我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是自性在时间中流转而起的空与幻,万物皆为假有,悉是因缘、识别。那么原则上就取消,或者说悬置了世界的客观。
结果就是,不管怎么修正,世界本质上都是自我论的。因为缺乏维系共同的标准。哪怕是众生都有的自性,也只是在某些方面,在发展和结果上是相同的。比如佛性。
另一方面,超验主体和心理学主体有时是一回事,即先验自我。他们位于同一个主体,结构相同(天人同构),极易混淆。
就像我们有了科学知识,就可以生成相应的事物(和世界)。但是心理总归是心理,是无法左右客观世界(超验主体)的。
就像我有了科学知识A,比没有的总归是更了解。或者我总结了A,你总结了B,两人所得出、所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但这些世界,本质上都是心理或者说人层面的,不可以和客观世界混淆。
你可以那样看,和实际会怎么样是两回事。尽管你的看有时候决定了一切。这也就是所谓唯心和唯物的区别。虽然严格来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唯物。
西方很多有意思的理解,其实是中国才会有的。比如佛教的大千世界,实际上放回到他们自己的思想里就很容易理解。比如唯识。
而一花一世界,因为有不同的解释,即世界内(因缘的)普遍关联,不一定是在讨论我们所认为的独立世界。即便独立,也是通过时间(流动)和自性(loka-、人世间)来形成的,界有完全不同的含义(-dhatu、基体)。
反而是借用道教的理解,也就是通过空间来区分时间,可以形成真正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大千世界。可以和人性无关,纯粹宇宙上的概念。
就此解释一下印度的观点。
世界是由自性(Ātman,自我)在时中流转而起的空(Śūnyatā)与幻(māyā),万物皆为假有(prajnapti),悉是因缘(hetu-pratyaya)。佛教的不同是把空放到了我的位置,取消了个人主体Ātman(我)和相应的超验主体Brahman(梵)。
色有三点,物色(rūpa-k̑handha)强调时流之动态。感色(rūpa-āyatana)强调心理学主体。即物与主体(我)的关联,在主体的感官中如何呈现。名色(nāma-rūpa)即有名。三者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因时空而异。比如感色会因为时间和主体的变化而不同。名色会因为空间和感色的变化而不同。这样色,本质上就是流转而起,因缘假有。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这已经预设了主体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前文所说,即便都有自性,也不一定是相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在发展和结果上是相同的。
所以问题是,对于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存在主体间性的问题。就算有,也是没心,是自以为是,而不是整体思维有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讲,这是上帝消亡之后,近现代西方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佛教因为一开始就反对梵天,所以也必然面临这个问题。
因此不从西方的问题和相应基础去考虑,是很难认识到会有问题的。
最后还要解释一下超验主体(道)。在古代学说中,最清晰的构建是道家。
但最简单的解释应该是儒家和玄学。即
将无限多的理凝聚到一点,就是道(至理)。
最简单的表述是
倒置就是我们都熟悉的
道在古代有很多名字,天、道、理、自然……总之,总归是有这样一个模糊的、超越的存在。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呼吸一样的常识。
以上是拆掉之前内容拼出来的,所以很乱。本贴原来是这样的。
凭什么知道别人和你是一样的,有相同的认识?
超验主体能解决问题。超验主体生成了客观世界,这样我们就处于同一个世界。超验主体是万理聚于一心,这样理对我们就没什么区别。比如,人需要氧气,或者氧气是O₂,这不会随着个人意志而有所动摇,甚至也不会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改变。于是,就不需要所谓主体间性。
即便是能构建主体间性,由于本质上是自我论出发的产物,很难说没有问题。
本质上讲,超验主体的问题就是客观世界是否独立存在(自在先验)?
儒家之前不关注,是因为早已通过生命的共同参与解决了问题。即天下、性善、世道人心。就像钱穆的大群。
不过,性善和天命之谓性,原则上等于通过内在反省,与超越存在沟通,来获取人性和秩序的认识。天下意识,只有将世界从神的秩序中解放,成为人类文明承载者的天下,才能够共同参与。世道人心,又是我们公认的某种超越价值。这三者本质上是一回事。所以,儒家仍是以超验主体为前提讨论的。只是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形式,更偏向于至高善。
超验主体是问题的核心。这样你就能够理解存在主义在说什么,因为他们本质上是取消了主体,只承认历史中存在的人。
即没有一个先验的东西决定人的一切,存在是一种偶然。决定存在的只能是存在自己。进而人可以通过自己定义自己,即存在本身是自我超越的(我命由我),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就此在这个行动中获得了意义……也就是自由,萨特“自为的存在”。
从这些角度,其实就可以理解古代学说到底在说什么。这个说法的等价形式就是,
从有名(作为本质的理念)退回到无名(存在本身)之后,发现并没有那样一个超越的道(至高的无名)决定无名(任意客体的)。决定无名的只能是无名自己。
同理可以解释许多基督教的内容。基督教的人文理念,恰恰是通过基督之死——「父啊,为何弃我于不顾?」实现的。因为上帝虽然存在,虽然给予了我们至高善。但人的世界,终归是人的世界。神不管你了,直到最终的审判。这样,就承认了人性的主体性。历史不再是神的历史,而是人性的历史。是神性实在在人性中显现的历史。
然后回归儒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子不语「怪力乱神」,却同时「祭神如神在」了。也就能够理解「天命之谓性」是指什么。
表面上看,天命是外在的天对人的规定。但他实际上是,我们通过内在(自省)向上天(超越存在)领命。天命是内生于自我的东西。同时,「之谓」是将前者动词化,「天命之」是一种运动,与上天沟通,转化为生命。通过内省,生生不息。
所以超验主体其实是核心问题。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认识的结构。
古代文明的突破其实就是这点。外在的神和他们的宇宙秩序消解了,内在的神和人心的秩序树立起来了。前者在政治上,就是王是上天之子,合法性来自神。即天子、君权神授。后者在政治上,就是王是最高的有德者,即以德配天。天命是德决定的,无德就会被革命。同时,阐发人心的思想,和这些思想的承载者,君子、圣人,可以和王对抗,并且制约王。
本质上讲,这等于人和超越存在(超验主体、最高善)可以直接沟通,人性和秩序通过这样一个来源构建。
然后回到历史,历史上所有的朝代,只要试图加个中介,或者取消超越存在,本质上都是在试图恢复神和他们的宇宙秩序。奉天承运。取消也不过只是,砍掉上帝的头而已。让人性中的一面——有名,成为神。可我们都知道,有名不能取代无名。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5 层
🙂所以我说的没错,万法归一,那个一是什么,你没有思考过。 履虎 字0 2022-04-04 13:38:19
🙂你也没有思考过 1 月之回忆 字2773 2022-04-04 14:08:52
🙂这不能同意 寂灭 字966 2022-04-05 07:11:45
🙂重新表述
🙂抱歉,请先界定超验主体 寂灭 字153 2022-04-06 09:09:59
🙂我换成科学你就理解了 1 月之回忆 字2303 2022-04-06 09:22:13
🙂主体的混淆 1 月之回忆 字2942 2022-04-06 10:05:47
🙂未看先推 寂灭 字27 2022-04-06 08: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