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一:起源与方法 -- 懒厨

共:💬325 🌺1188 🌵3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补一个包产到户之后粮食产量下跌的解释

之前曾经有河友质疑包产到户的成效,我在这本书里见到一个线索,认为可以解释得通,在这里单独补充一下:

先引用这段话:

84年发生了全国范围的“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农民增产的粮食、棉花,交售时遇到国家仓储不足的严重困难,到处排队,引发农民抱怨。理由简单,激励机制改变,农民多种多得,1979—1984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近9%,其中种植业年均增长6.61%,粮食年均增长340亿斤,棉花1300万担,都是多少年没有过的。

这里有个结构性的问题:十亿人口,农村八亿,城市两亿,问题在于八亿农民放开手脚增产,但两亿城市居民根本消化不了,更麻烦的是,粮食是受管制的产品,国家作为最大的买家,买了之后,还得卖得出去,卖不动的话,就只好减少采购。采用市场机制的话,又只能降低采购价。

由于管制的原因,当时国家未必能准确发现市场价格,很可能会把采购价压得过低,这样,又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导致有几年粮食产量下降。从产量看,2004年之后趋于平稳,我的推测是到了那个时候,粮食的市场机制基本完善了,国内粮食采购以及进口粮食机制已经成熟,在加上计划生育后,人口也逐步稳定,对粮食的需求变得平稳,产量自然也就趋于平稳,不会暴涨暴跌。

从这个角度来看,84年之后,化肥已经不是什么瓶颈了,可是一旦农民的积极性受挫,粮食产量依然会下跌,因此可以推断,积极性确实对粮食产量有重大影响。

通宝推:柴门夜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