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革命回忆录漫谈之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上) -- 孤星

共:💬62 🌺701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读革命回忆录漫谈之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

公众号 云在西湖 同发。

《莫文骅回忆录》用几个场景生动展现了母亲对他的爱、对社会家庭命运的抗争。莫文骅中将1910年出生于广西南宁。他父亲好诗文,一生谨慎求安,1925年做生意破产后,家里的布铺和田地陆续卖掉了。他母亲是壮族,出生于越南,14岁被拐卖到莫家做丫环,后来嫁给他父亲做继室(生了2男1女的原配去世)。母亲家庭地位很低,在生了2个女儿之后连续生了6个儿子,地位才逐渐提升。

莫文骅小时家境还不错。读了4年私塾之后,母亲支持他上洋学堂,去外面读书闯世界。他几个哥哥都没读过洋学堂。他父亲比较胆小守旧,觉得孩子认识一些字,会写信就行了,再加上怕孩子出去闯祸,因此就不打算送他进城上学。

他父母为此吵得很厉害。母亲说,我生了5个男孩(有1个夭折),要出去闯世界,总要闯出一个来,干一番事业,就是去当兵,也不怕。在家境衰落的情况下,让孩子出去闯一闯,这是她对改变困境的唯一冀盼。

在母亲的多次力争下,莫文骅14岁那年被母亲带着考上了南宁市模范高等小学,成了家里第一个上洋学堂的人。1926年春天,他考上省立第一中学。到年底,他加入了共青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南宁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大批党员、团员、革命群众被抓。

1927年5月3日下午,莫文骅刚放学,母亲急急忙忙赶到学校,小声对他说,外面传闻又要抓人,他过去在学校出头露面多,赶快回家躲一躲。他答应了,准备在学校吃过晚饭就回家。饭后正要回家,在校门口遇到几个同学,就去打篮球了。打完球很累,天也黑了,就没回家。

缺乏斗争经验就要吃亏!莫文骅5月4日凌晨被抓进了国民党第15军军部的拘留所。9月1日、10月7日,分别有13名、15名难友被杀。10月8日,母亲听到南宁第二次杀人的消息,又听说杀人布告中有一个姓莫的,心情非常紧张,泪流满面,全家人都落了泪。母亲先找巫婆问卜,然后带着他一套较新的衣服去刑场,准备收尸。到了刑场,烈士的尸体尚未收殓,但个个血污满脸,很难辨认。母亲既急于找到他,又怕真的找到他,细心挨个查看后,才透出一口大气回家了。

大约是12月中旬,狱吏通知莫文骅到军事特别法庭候审。临近春节时,拘留所允许家人探监。母亲闻讯,带着1个弟弟拿着食物来看他。隔着栏杆,相距一米多远,总算母子、兄弟见面了。母亲见他身体瘦弱,脸色苍白,涕泪交流,非常难过,并多次问他还要什么东西。他随口说,快到春节了,拿一点粽粑吧。母亲回答说,粽粑是用绳子捆的,不能再吃这种东西了。他听后笑着说,粽子的绳终究要解下来,它捆不死人的!

经过10个月的非人生活,莫文骅于1928年2月初被“无罪释放”。后来,他跟着张云逸大将参加了百色起义,出发之前也没来得及跟家里打招呼。红7军主力离开广西后,他20年没有回家。

1949年12月,担任13兵团政委的莫文骅带部队打回了南宁。在离南宁的最后一段行程中,他的心情着实难以平静下来。此时此刻,他想到了早已病逝的母亲,想到了南宁沦陷后被日寇杀害的大哥、在逃难中活活饿死在床上的82岁父亲(父亲1943年去世,说明之后他跟家里还有某种联系)。终于回到了破烂不堪的家里,若当年盼望儿子闯世界的母亲还健在的话,那该是多么高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过了一段略微安定的日子。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国共双方始终存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但在面上比内战时期有所缓和,一些人开始有条件与家里通信,甚至有机会与家人见面。当然,毕竟是战争年代,通信、见面还是很难的。

杨得志在陕北照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相片,然后写了一封信,一起寄给在湖南老家的姐姐。他母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生了14个孩子,大部分早夭,他印象深的只有1个哥哥和1个姐姐,哥哥参加红军后1928年“八月失败”时牺牲,只有姐姐活到了解放后。姐姐只比他大两岁,但给他做鞋、缝衣,夏天赶蚊子,冬天暖床头,对他很好,很像他印象中的母亲。

杨得志给姐姐写信,说自己在陕北做生意,但相片是穿着红军军服照的。姐姐收到之后,没敢给任何人看,偷偷藏在茅草房的夹缝里。

1950年,离家22年的杨得志返乡,姐姐把已经变黄的照片拿出来,告诉他,这样的相片,如果当时被人看见,是要杀头的。这时,他父亲去世已久。

1930年“二打长沙”之后,部队路过老家醴陵。杨得志很想回家看看,但这里是敌占区,不可能请假回家。离家两年多,音信全无,他十分挂念年老多病的父亲和叔叔,缺衣少食的兄弟姐妹。路上能碰到一个熟人也好,可以带个口信回去。可惜一路上遇到的只有当地民团的冷枪。

离家上大学、上班之后,每次节假日返乡,父亲都估摸好时间,提前在村口等候。离家之时,父亲总是满脸的凝重,而母亲总是泪流满面。这还是每年都回家几次,时不时电话、视频的情况。战争年代,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不回家,长期没有音信,回家短暂待上半天、几天就走,走后又是不知以后能不能再相见、什么时候再相见。那是怎样一种场景?

1937年8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八路军主力向山西挺进,行进路线、活动地区、作战原则、指挥关系、后勤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需同阎锡山具体谈判、协商解决。于是,中央派周恩来到山西跟阎锡山谈判,毛泽东特别指示时任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同行。徐帅与阎锡山是五台县的老乡,可以趁机做工作。

谈判结束后,回到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总理、总司令、彭总都劝徐帅回老家看看。1924年离家投考黄埔军校后,他仅在中山舰事件后短暂回过一趟家,待了10天。算起来,他已经12年没有回过家了。父母都已是古稀之年,是否健在不得而知。第一任妻子已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女儿。自己参加革命之后,也不知道家人有没有受到牵连。刚到山西时,彭雪枫等人就曾劝徐向前回家看看。但战争态势复杂,徐帅心思都在工作上,回家的念头只能在脑海里一闪即过。

总理他们几个劝徐帅回家看看:太原这边我们人手不少,工作有一定基础,你能走得开;五台山区战略地位重要,是我们下一步开展游击战争的基地之一,你去走一趟,能扩大党的影响,为将来做点准备工作;阎锡山很重视老乡关系,相当器重你,你回家探亲,他不会故作刁难;你和家人离别多年,回去看看,合情合理,不能让人家说共产党人不讲人情嘛!彭总还送他六十块钱,要他给家里买点东西。

1937年9月16日,距离中秋节还有3天,徐帅很早就出发,中午过后先到岳父家探望,然后又踏上回村的路。快到村口时,他远远看到一个老人,正背着口袋吃力地行走,那个身影似乎很是熟悉,正是他的父亲。父亲听到有人叫他,发现是自己的儿子,顿时泪如泉涌。

徐帅搀扶着父亲一起回家。这才知道,母亲头年已过世,灵柩还在家中,尚未下葬,不禁一阵悲痛。

这次回家仅待三天,徐帅就匆匆离去(他这次回家前后,刘帅曾先后派人去他家里看望并送了一些钱)。一个多月后的10月27日,刚刚参与指挥奇袭阳明堡机场战斗的徐帅,奉命率129师769团一路南下,经过五台县永安村附近。于是他带着769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参谋长范朝利等一起回家吃午饭。

部队分散在各家各户,均受到热情款待。徐家招待的是莜面窝窝、合酪和羊肉炖山药,陈锡联他们是南方人,不晓得莜面吃多了会胀肚子,饱餐一顿。下午走在路上,几个人都喊肚子难受,连马都不能骑,只好停止行进,在坪上宿营。

部队开拔前,父亲步履蹒跚地将徐帅送到村口,年逾古稀的老人清楚,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见到儿子了。太原沦陷后,日军逼近五台县,刘帅特地派人前去安葬了一直停灵在家的徐帅母亲,并把他父亲安置在山上一座庙里,老人最后病死于此。

1938年,张震随彭雪枫在河南竹沟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有次,他带了一些同志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武汉期间,他向总理请假,回平江老家探亲。总理发给他20块钱,他十分感激。

在长寿镇,张震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母亲(养母)。她苍老了许多,精神恍惚,目光呆滞。母亲告诉他,国民党军队占领长寿镇后,红军亲属就成了挨整的对象,他父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去世的,他媳妇同一个男人同居并已有了一个4岁的男孩,剩下她一个,真是没法活下去了。

望着患病的母亲,张震难过地哭了。他身上只有总理给的那20元钱,全部留给了母亲。安排了母亲的生活之后,他怀着难舍难分的心情离开了长寿镇。

小时候,父亲十分疼爱张震,母亲对他更是宠爱有加。他4岁时,母亲还常向那些奶水多的小媳妇要奶给他喝。门前有口邻居养鱼的池塘,母亲生怕他不小心掉下去淹死,刚满5岁,就送他去私塾,央求老先生破例收下他,对他的学习不讲成绩,管好就行,学费照给。

6岁时,父母送张震到小学读书。一天,学生在操场上做操,母亲站在梯子上隔墙看儿子,张震也看到了她。就在这时,体育教师发现张震向外面看,做操不专心,顺手用小木棍在他头上打了一下。母亲见他挨打,立即从梯子上跳下来,飞快地跑到操场上,抱着他就哭,并对教师说:“我的儿子,自己都舍不得打,你为什么打他?我们不上学了!”说完,拉着他的手就走,校长出来劝阻也没用。

1928年夏天,张震读完高小,因家里贫困,无力再供他上初中。辍学后,先后当学徒,贩杂品,当校工。1930年7月,16岁的张震参加红军。1930年8月,他所在的红五军第一师回到平江县长寿镇,他请假回家探望双亲,在家待了一个上午。临走时,卧病在床的父亲深情地望着他,母亲依依不舍,紧紧拉着他的手……张震把部队发的两块银元留给了母亲,咬咬牙,就上路了。这是张震同父亲见的最后一面。他再次与母亲相见,已是上边提的8年以后的事了。

通宝推:老惰,落木千山,脊梁硬,不远攸高,桥上,红军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