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谈谈大陆教科书中的国军抗战 -- 萨苏
高二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作者:安静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卢沟桥事变;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八一三事变”和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和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和台儿庄战役;国民政府片面抗战路线及其后果;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能力方面:(1)通过引用反映“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抗日态度的资料,师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再认识和分析能力。(2)通过对抗战初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和各种政治力量态度变化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态度、价值的方面:(1)通过对抗日战争初期史实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上是互相配合的。(2)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3)通过学习抗战初期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让学生明辨是非,具有鲜明爱僧观和正义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对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抗战态度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类比联想。(2)通过对《论持久战》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矛盾分析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是重点。卢沟桥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的全面侵华引发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各种政治势力对比产生形形色色的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2)《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重点。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不仅为以后各节抗战史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正确的理论,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
2. 难点分析: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因是难点。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始终贯穿抗战的全过程,并影响着抗战的前途和中国的命运。在阐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忽略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属性和当时不同的政治地位。在这里对学生进行共性与个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是必要的。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卢沟桥事变标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卢沟桥事变会成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
(板书第二章与第一节课题)
生:(思考并回答)
师:看到同学们积极思考我很高兴,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谈谈他们的看法。
生:(分析谈自己的看法)
师:刚才这些同学都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从日本侵华的方针、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对日侵华的态度等方面分析的。这些见解都是正确的。我们还没有其他的思路?比如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不能标志抗战的全面爆发?
生:(遇到新问题开始思考并小声议论)
师: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全面”两个字。如何理解“全面”两个字?一条思路是大家想到的,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思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扩大侵华战争的产物,它引起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巨大变化,最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最终团结起来抗击日寇侵略。一条思路是按历史的横切面来考查的。所谓“全面抗战”就是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总动员的抗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总动员的?(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出示投影——《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生:(读材料、听乐曲、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教师加入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华北的地理位置、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西安事变的影响、蒋介石个人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学生代表发言)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我的确很受教育。同学们从抗战的爆发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联想到五千年中华文明,论证了抗战必胜。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思想火花。我们已经懂得了“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现在我们来学习“七七事变”。
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师:请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话把“七七”事变解释一下。
生:(思考并回答)
师:做这样的名词解释请大家注意两点:一是对事件本身的概括要简洁;二是要概括评价事件的影响。如此题可这样做答: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挑起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中、日两方面的情况,说明了“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现在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日军的侵华步骤。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日军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侵华过程)师: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社会各阶级有何反映呢?(板书第二个小标题)生:(开始思考并讨论)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师: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最终联合起来了,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同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生:(阅读课文总结并根据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的四件大事)
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请同学们想一想第一次国共合作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生:(思考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师:同学们能从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形式、影响去分析它们的异同,从党的决策去看党的政策的变化,这种思路对我们学习历史非常重要。在抗战的初期,战争主要在正面战场。
二、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1. 淞沪会战
师:日本占领平津后,已经决定全面扩大对华战争。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进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日本军部认为只要用强大的武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就能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因而它把矛头主要指向国民政府。国民政府面临日本的强压,要不投降就只有抗争。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8页《淞沪会战示意图》和有关内容,了解淞沪会战的过程。想一想我们应如何评价这次会战呢?
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师:现在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请回答:(1)淞沪会战的最大意义是什么?(2)淞沪会战中我爱国官兵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然而它最终失败了,其原因何在?
生:(师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师: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还有什么战斗,其结果如何?请大家阅读课本第48~50页。2.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广州、武汉的沦陷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打投影)1. 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2. 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是:3. 台儿庄战役胜利了,徐州会战却失败了。这说明:4.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是:5. 正面战场中国失利的原因是:6. 你是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方略的?
生:(在老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师:日军的对华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的危害,请同学们看录像。(播放《南京大屠杀》剪辑)
生:(看录像,形成感性认识)
3. 南京大屠杀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但今天却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在忘记这段历史,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试图抹杀这段历史。同学们你是如何看的呢?南京沦陷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你认为这对当时的政局有何影响?
生:(思考并议论,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八路军即开赴抗日战场。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思考以下问题1. 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建立的?3.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有何意义?4. 陕甘宁边区与抗日根据地有何关系?
生:(阅读课文,思考并议论)
师:(引导学生看《华北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的意义)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简洁明确地回答问题。要有意识地训练根据能力)
师: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
四、《论持久站》的发表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结合自己已知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出示投影)1.《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2.“速胜论”和“亡国论”当时造成了什么危害?3.《论持久战》是怎样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的?4.为什么说兵民是胜利之本?5.《论持久战》发表的意义何在?6.今天我们学习《论持久战》有何意义?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书、讨论、回答)
师:《论持久战》的发表拨开了当时中国人民心中的迷雾,坚定了人民必胜的信念,也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希望大家能在课余读一读这篇文章全文。
师:在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终于放弃前嫌,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同盟,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同志预言抗日战争必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下节课将接着学习抗日战争的内容。
小结 (略) 北京七中 王宗琦
【简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抓住了关键问题,突出了教学重点,并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本课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论持久战》的发表三处设置了三个问题,将问题系列化。然后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学生的能力。在抗战全面爆发这个问题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问题上,教师引导学生从背景、形式、影响几个方面与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比较与分析。通观全课,可以看出教训用心着力的重点——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能力,并进行历史学习方法的训练。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及其原因;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近卫三原则;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日本侵略对论陷区的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人民对日伪殖民统治的斗争。
2. 能力方面:(1)通过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讲述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的过程及其卖国行径,使学生认识汪伪政权是日本统治中国的工具,汪伪集团是中华民族的败类,从而激发学生对卖国贼的仇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正义感。(2)通过讲述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使学生体会到沦陷区人民过着水深火热般的亡国奴生活,培养学生坚决反对法西斯、反对侵略战争的情感。(3)通过讲述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激发学生对抗日志士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 学生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2)引导学生通过有关的史料,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方针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处理、运用史料的方法。(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表现,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表格归纳繁琐的历史知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重点。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进攻。就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双方面的。学生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容易出现片面性。教师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2)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是重点,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它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的击为辅。日本帝国主义彻底灭亡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始终未变的,改变的只是不同时期的战略方针。
2. 难点分析:(1)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是难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战争相持阶段的战略方针以近卫三原则为标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有关的史料,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2)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是难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既野蛮又残酷;方式和手段因经济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而花招百出。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头绪多、知识点多。利用表格归纳解决这一难点,可帮助学生掌握、整理知识点的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幅照片。(屏幕上显示照片《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一部分:学生与黑板)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一所学校——公民小学的一间教室,学生们正在上课。(屏幕显示黑板上的内容)学习的却是有关颂扬日本“天皇陛下万岁”、“日支亲善”的内容。是谁在授课呢?(屏幕显示全照片)一名日本军官。在学们的两侧还站满了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他们正虎视眈眈地监视着这群孩子。现在,我们全明白了,这不是一间正常的教室,这也不是一节正常的课,内容是虚伪的,方式是强制性的,气氛是恐怖的。这就是中国沦陷区的小学生被迫接受奴化教育的写照。这说明,武装侵略、军事进攻只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第一步,它的根本目的是要完全占领中国,收服民心,彻底消灭中华民族,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部分。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板书)一、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
1.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请大家看《抗日战争形势图》。(屏幕显示此图)1938年秋,昌军先后占领了广州、武汉。(屏幕以红色显示)这样,在完全占领了东三省之后,从七七事变到广州、武汉失守的15个月里,日军又占领了中国北方的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山东、河南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华中的京沪杭地区、武汉地区,华南的广州地区(屏幕逐一以黑色显示所提到的地区),侵略气焰极度嚣张。但是,恰恰是从这时起,日军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而且日军政府还“重瓣检讨对华国策”,估计“要迅速取得成果,预料尚有困难”,要准备“对付长期作战”。这是为什么?日本政府面临的“困难”都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材料1至4后,思考并回答。
生:(按教师要求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日开战前,日军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共约38万人,此处还有预备役和后备役战斗兵力160多万人。
材料二:到1938年,日军伤亡已达44.7万人。
材料三:1938年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消耗的军用物资有92%是从美国进口的。
材料四:1937年11月,八路军的第115师的一部2000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建立了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接着日军组织二万多人进行扫荡,八路军迎头反击,歼敌2000多人。以后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包括山西、察哈尔、热河、辽宁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由于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人。(以上四则材料均摘自《中国现现代史》下册,王桧林主编)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日本政府面临的“困难”都是什么?)
师:(归纳总结)随着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本的兵力、财力、物力不足的根本弱点已经暴露出来;日军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更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大大牵制了日军,对其后方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一切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困难日益增加,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那么,中国方面是否可以利用敌人的困难时期,反戈一击,迅速打败日军呢?生:(讨论后回答)
师:中国虽然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但是经过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伤亡惨重;人民抗日力量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没有达到进行战略反攻的程度。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日本因而改变了战略方针。
2. 日本侵华战备方针的改变。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5至材料8。
材料五:《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政府声明》
材料六:《政府声明——虽国民政府,亦不拒绝》
材料七:《第三次近卫声明》
材料八:《日本首相平沼的国会演说》(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
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师:材料五反映了日本对国民政府的何种态度?
生:否认,不承认国民政府。师:对比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日本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生:由否认国民政府变为承认国民政府,但是仍然不承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师:从材料七看,所谓“日中友好”的条件主要是什么?
生:国民政府放弃抗日,承认伪满洲国。
师:伪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而东北三省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伪满洲国,实际上就是向日本表示屈服,认同它的既得利益。因此,所谓的“友好”只不过是日本在特定时期抛出的诱饵,为投降派提供一个堂皇的借口。“共同防共”说明日本把军事进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生:生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
师:日本提出反共这一口号,目的还在于挑拨国共的关系,破坏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济提携”的重点地区在哪里?目的何在?
生:华北、内蒙古,也就是沦陷区中战略地位得要的地区。目的是掠夺资源,解决自身财力、物力的不足。师:以上分析说明日本把战略重点放在了巩固占领方面。材料八反映出日本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生:由反蒋变为拉拢蒋介石。
师:蒋介石要获得日本承认的条件是什么?
生:响应近卫三原则。师:综上所述,在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集中重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变”的是不同时期的具体策略,“不变”的是灭亡中国之野心。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攻势之下,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集团,公开叛国投敌。
3. 汪伪政权的建立
生:(按教师要求朗读课文54页第一段小字部分。)
师: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它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帮助日本侵略者加强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并且组织伪军进攻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汪精卫成为可耻的头号卖国贼。(屏幕显示漫画《香槟》和汪精卫的照片)在漫画中,汪精卫通过治理整顿日协定换取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刺刀上流淌的、酒杯中盛满的是中华民族的鲜血。这幅画向我们展示了汪精卫在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下的丑陋、卑鄙、凶残的嘴脸。汪伪政权成立后,延安抗日军民,国统区各界人民纷纷召开讨汪大会;海外华侨致电国民政府“汪逆叛党祸国……认贼作父,丧尽天良,辱尽华裔,乃抗战当前之大敌。”在全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集团宣布开除汪精卫的国民党党籍。这时候,英美帝国主义为了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力谋与日本妥协,也极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英国驻华大使以中日双方的“调停人”自居,在重庆同蒋介石多次密谈,劝蒋介石与日本“议和”。美国驻华大使也表示支持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于是,蒋介石的抗日态度也有所动摇。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巨性。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在政治上采取“以华制华”措施的同时,在经济上推行“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以战养战”的实质是尽量使沦陷区的经济殖民地化,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资源贫乏的问题日益显露。1938年3月,日本国内一切金属消费实行配给,几乎完全停止了非军用的金属及橡胶的生产,实行非军用的石油消费的配给,甚至允许学生赤脚上学,因为缩减了皮鞋、胶鞋生产。为了解决战争所需,日本加紧对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妄图把中国变为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55页到58页的第一段文字,按照屏幕上表格的要求(屏幕显示空白表格),在书上画出有关的内容,然后回答。
生:(按照要求做)
师:(归纳总结,同时屏幕显示完整的表格)
三、推行奴化教育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征服中国,在进行军事进攻的同时还通过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群众推行奴化教育。所谓奴化教育,就是侵略者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企图在思想、精神方面消磨、摧残甚至泯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即达到使沦陷区人民心甘情愿做亡国奴的政治目的。奴化教育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前者又是重点。在学校教育方面,日本帝国主义调整学制年限,加大初等教育阶段的比得,出版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为内容的教科书,日语被定为“国语”课,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凡是易于激发学生爱国思想的东西都被剔除。侵略者的目的在于从小就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泯灭学生幼小心灵中的民族意识。在社会教育方面,日伪利用一切信息媒介和宣传工具,大肆宣传旧的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宣传,企业以此来磨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这种奴化教育往往都是配以残酷的镇压手段来推行。请一个同学朗读59页第一段大字和小字。
四、日伪的残酷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生:(朗读课文)
师:面对日本侵略者用刺刀维持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沦陷区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待的斗争方针,通过罢工、举行暴动、掀起大规模的“消毒”运动、印发漫画传单等各种形式的斗争,反对日伪殖民统治。(屏幕显示《民先队印发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漫画传单》)这幅漫画是民先队北京师范大学队部印发的,画中的文字说明是:看!这辆坦克车底下的12岁朱姓孩是日兵进朝阳门时,因听见这小孩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将她放在车底下压死了,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一桩事。是的,小女孩的惨死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禽兽般的残酷;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口号从一个12岁的小女孩口中响亮地喊出,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这张传单在充满白色恐怖的沦陷区广泛传播,唤起了中华民族在野蛮强权面前不屈的反抗精神。小结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集中重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国民党集团出现动摇、分裂,汪伪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建立南京伪政权。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集中体现为以下特点:政治上——以华制华;经济上——以战养战;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日本的当时目的就是巩固占领区,扩大既得利益,把沦陷区变为准备长期战争和扩大战争的后方基地,从而最终彻底灭亡中国。中国的抗战进入漫长而艰巨的时期,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顽强抵抗。中华民族是一个因不死,打不散,压不垮的伟大民族!
北京13中 石玲玲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皖南事变;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大溃败;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
2. 能力方面:(1)通过对国民党政治态度两面性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皖南事变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介绍叶挺在皖南事变中和事变后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人格美的教育。教育学生学习和继承先烈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发扬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通过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4. 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国民党两面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帮助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关于皖南事变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研习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皖南事变是重点。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并没有放弃反共反人民的活动,这是蒋介石集团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倾向也日渐增长,不断掀起反共浪潮。国民党为适应日本帝国主义策略改变的需要,为了扫清它投降道路上的障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反共活动达到了高潮。由此可见皖南事变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国民党反动本质及其为什么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最好事例,是关键知识点。该事变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国民党背信弃义这一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难点分析: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是难点。该方针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所执行的内外政策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更加黑暗。四大家族加强对经济的垄断、掠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对这一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中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充分认识国民政府是一个本质上反动、腐败的政府,这样的政府必将要被历史所淘汰。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国民党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认识)日本改变侵华方针,以政治诱降为主,使国民党内发生变化,亲日派的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和帮凶;亲英美派的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由抗日转向反共。今天,我们来学习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板书第二章与第三节的课题)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 国民党五届五中会全
师: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尽管没有放弃以军事手段迫使中国完全屈服的妄想,但为了对付长期战争的局势,改变了以前的战略方针。随着日本侵略政策的变化,国民党的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39年初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重要标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
师:(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学过的内容互相讨论。为什么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
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总结学生的认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表示准备抗战,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比较积极地抗击日军。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不仅确定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还作出了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加强蒋介石个人权势的重大决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次会议是蒋介石集团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积极反共的会议,是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向着消极的、退步的、反动的方面转化的会议。(引导同学们思考,既然蒋介石集团政策的重心发生了转变,为什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还声言“坚持抗战到底”,表示抗战决心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政策并没有改变,中日民族矛盾依旧是主要矛盾,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反对分裂与投降,全民抗战的历史洪流势不可挡,所以蒋介石集团虽然积极推选反共政策,却不敢赤裸裸地破坏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蒋介石不论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还是会后继续的着抗日旗帜,但抗日十分消极;继续打着“联共”旗帜,但不断制造军事磨擦,不断挑起各种事端。这是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两面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小字,思考“抗战到底”的实际含义及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说明了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中哪方面的问题)
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总结学生的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下,国民党抗战的决心发生动摇,政治态度中有投降的一面。由于其代表了官僚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害怕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反共倾向日益增长,并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因此,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具有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这就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特点,这种政治态度给抗战造成的恶果大家在下面的学习中要注意分析掌握。
2. 中国共产党巩固统一路线的斗争
师:面对国民党政策的改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斗争,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引导学生结合教材68页“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明确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
生:(阅读教材)
二、皖南事变
1. 皖南事变的经过
师: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是蒋介石集团为消灭新四军蓄意制造的阴谋事件。(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学习皖南事变的经过)
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在皖南事变中,叶挺临危不惧,指挥战士们英勇抗击顽军。在新四军处境危急的情况下,他不顾个人安危,下山与国民党谈判,随即被无理扣压。一代北伐名将、抗日英雄,竟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卑劣暗算,一关就是五年。他在狱中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写下了著名的《囚歌》,表现了一个革命军人的崇高气节。叶挺于1946年3月获释,4月因飞机失事遇难。
2. 围绕皖南事变的斗争
师:皖南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罪行,进行坚决的斗争,给予了坚决的回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两则材料及相关小字,了解中国共产党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阴谋的情况及“重建一的新四军军部组成人员”表)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历史资料)
师:国际上,苏、美、英等国也表示对国民党不满,要求中国继续抗战。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国内很多爱国民主人士,也纷纷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正式成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皖南事变对抗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皖南事变是蒋介石背信弃义,消灭异己的一场阴谋,是蒋介石集团推选两面政策的表现。其结果是削弱了抗日力量,做了日本侵略者想做而做不到的事。皖南事变,使蒋介石国民党的地位下降,共产党的地位提高。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引向光明,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 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
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为了造成有利的国际形势,在1940年前后,对国民党下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逼迫蒋介石投降。由于蒋介石集团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进攻情况,尤其是枣宜会战和张自忠壮烈殉国)
生:(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
2. 豫湘桂战役
师:豫湘桂大溃败是在抗日军民度过抗日战争是困难的1941年、1942年之后,最后胜利的曙光已经显露,然而却在从南到北数千里的战场上丧失国土,损失令人震惊。它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之时,独在中国,独在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日军神气活现,重温了一回皇军不可战胜的旧梦。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豫湘桂大溃败?
生:(阅读教材,思考并作答)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主要是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也有战区指挥失当等原因。
四、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 独裁统治
师: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对内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坚持一党专政。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国民党独裁统治特征是什么?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并掌握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互结合、渗透)
2. 经济掠夺
师:抗战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被迫转入战时体制。在国统区内,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四大家族是采取哪些方式积聚资本的)
生:(阅读材料、思考并作答)
师:(结合教材中的小字,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四大家族通过垄断工业、掠夺农业、控制商业、独占金融等方式使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却使国统区内生产萎缩,经济残破,人民生活极端痛苦。这是蒋介石集团实行两面政策所赞成的结果,这样的政府能把中国引向光明吗?
师:(结合本节课所学习内容请大家讨论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产生了什么后果)
生:(互相讨论、发表见解)师:(简单总结学生的认识)国民党连续发动反共高潮,破坏统一战线,削弱了抗日力量,导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溃败,国统区政治统治更加黑暗,经济残破,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小结(略) 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附属中学 张莉
第四节 海外华侨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爱国侨胞支援祖国抗战;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苏联等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2. 能力方面:通过对《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来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外,还有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国际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说明抗日战争是正义的事业和得道多助这一道理。(2)通过对陈嘉庚、白求恩、柯隶华等人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精神,并进行人格美教育。
4. 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对教材中大小字的阅读,使学生学会用具体史实来验证历史结论的学习方法。(2)通过史料分析的练习,使学生学习从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住处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是重点。因为它是全民族抗战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能够帮助同学加深对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感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 难点分析:为什么能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件》是难点。因为签订这一条约的中国方面是国民政府。如果是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签订这一条约,同学们不难理解。而同国民党签订这样的条约就不易理解了。因为蒋介石是反苏反共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找到促成国民政府与苏联改善关系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中苏关系的缓和首先是反法西斯的共同需要。而国民政府能改变与苏联的关系则是国际关系变化等多种原因促成的。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37年至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遭到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激起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愤慨,“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以及国际社会以各种方式支援中国的抗战。
(板书第二章第四节的课题)
一、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
1. 世界各地华侨建立抗日救亡团体
师:抗战爆发后,世界各地华侨纷纷成立抗日救国组织。“七七”事变后的半个月内,仅菲律宾的华侨就成立了爱国团体367个。在东南亚、美洲、澳洲,甚至非洲都有华侨在抗日救国组织。
师:1938年,印尼华侨联名写信给陈嘉庚,建议在香港或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抗日救亡的最高组织,统一领导南洋地区华侨的抗日爱国运动。这一建议得到陈嘉庚的赞同。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选举陈嘉庚任主席。“南侨总会”是东南亚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领导机构。(副板书:“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师:陈嘉庚是公认的华侨领袖。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陈嘉庚。(课前找几名同学准备陈嘉庚的有关材料)
生:(简单介绍陈嘉庚)
师:从同学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陈嘉庚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精神的海外赤子。
生:爱国华侨主要是从哪几方面支援祖国抗战呢?
师:(简要作答)2. 爱国侨胞从财力、物力、人力、舆论上支援祖国抗战。
师:在财力上,从1937年到1940年间,各地侨胞就捐款达六亿多元。捐款的不光是有钱人,下层劳动人民也节衣缩食,踊跃捐款。
师:华侨捐款都有哪几种形式?
生:(简要作答)
师:①“献金”。即在节日、纪念日、个人祝寿、结婚等喜庆活动时一次性捐款。②“认购公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积累抗战资金发行救国公债。华侨踊跃认购。1937年至1942年间,华侨认购公债达11亿元。③“月捐”。随着战争的扩大和延长,很多华侨认识到抗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努力。由马来亚槟榔屿华侨筹赈会率先发起实行“常月捐”。比哪:职工每月按月薪的1/10捐款。每月都坚持不懈。
师:华侨们说:“抗日一日不停,我们就为月捐不断缴下去,直到民族解放为止。”还提出了“逃避义捐,非我族类”的口号。有华侨宣传队还唱出这样的歌声:(将歌词打出投影,请一学生朗读)生:(朗读投影的歌词)“你一角,我一角,涓涓滴滴,积成江河,变成怒潮。只要你有多少捐多少……寄到前方去,买子弹,买枪炮,赶走强盗,到那时,扬眉吐气,誓把中国保。”
师:海外华侨还在物力上援助祖国抗战,向国内捐献武器和药品。在抗战的头三年,广大侨胞就捐献飞机217架、救护汽车1000多辆、坦克23辆。
师:华侨对祖国抗战的人力支援有多种形式。有的直接上前线作战,有的救护伤员,有的从事战地采访,还有的用自己的技术从事军工建设。其中特别突出的事例是滇缅公路上的3000多名“南侨机工”。同学们知道滇缅公路在抗战时期的重要性吗?
生:(思考后作答。应答出滇缅公路从1939年起就成为我国大后方的唯一国际通道)
师:滇缅公路道路险峻,气候变化正常。要保证这条路的畅通,需要大批技术熟练的司机、修理人员和护路技术员。陈嘉庚得知后,亲自出面,通过“南侨总会”在华侨中招募机工。报告者十分踊跃。在滇缅公路上工作不仅环境险恶、条件极艰苦,而且随时都有被敌机炸死炸伤的危险。但广大侨工不顾个人安危,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滇缅公路的畅通。有1000多人在滇缅公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在昆明还有一座“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师:华侨在舆论上支援抗战主要采取什么方式?
生:(作答)师:用报刊怎样宣传抗战,能起什么作用?
生:(可各抒己见)师:哪些华侨报刊在当时影响最大?
生:(阅读教材后作答)
师:除办报刊外,华侨还充分利用他们的讲坛宣传正确舆论,抨击卖国论调。当出现汪精卫叛国投降的逆流时,陈嘉庚曾向国民参政会提出一个议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当奸”。虽只有寥寥十一个字,但字字千钧,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
师:下面我提几个问题同学们讨论后回答,以找出华侨支援抗战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渊源。①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是源于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在中国近代史上华侨对革命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哪个历史事件上? ③孙中山先生曾怎样肯定华侨的贡献的?
生:(经同桌或小组讨论后回答:①略 ②辛亥革命 ③“华侨是革命之母”)
二、白求恩来华和印度援华医疗队
1. 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为中国的抗战献身
师:1938年,正当中国抗战十分困难的时刻,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委托著名的加拿大胸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组织医疗队,支援中国抗日。
师:白求恩在加拿大任皇家维多利亚医院的外科医师和圣心医院的胸外科主任。在本国内享有十分舒适的生活条件。但他自觉自愿地抛弃了舒适的生活,1936年曾参加国际纵队到西班牙工作,1938年初又来到中国。
师:白求恩大夫对工作高度负责、精益求精。请同学阅读课本71页小字后,任举一例说明。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1939年11月,白求恩大夫在为一名头部受伤的伤员动手术时,在摘取碎骨的过程中手指被划破,感染上致命的病毒,逝世于河北省唐县。临终时他给聂荣臻司令员写了一封信。请同学读白求恩的信。
生:(带着感情朗读)
师:听了白求恩的事迹,同学们有何感受?
生:(各自谈感受)
2. 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等人对中国抗战的贡献
师:与白求恩一样在中国竭诚为反法西斯斗争服务的还有印度援华医疗队。这支医疗队是印度国民大会组织和派遣的。其中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在中国工作时间最长。按印度政府的规定,援华医疗队每年轮换一次。到1940年柯棣华已在华服务两年了。印度政府多次催促他回国,毛主席也劝他回国,但柯棣华不肯离开。在抗日最艰苦的194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环境艰苦、工作劳累,他在1942年12月逝世于河北省唐县,年仅32岁。毛泽东亲自写了挽词。
生:(朗读毛泽东题的挽词)
师:为什么白求恩、柯棣华作为外国人能献身于中国的抗战,说说你的理解?
生:(各谈自己的理解)
三、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1. 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痛斥日本侵华
师:1937年8月1日,《真理报》发表了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法西斯主义——这就是战争》一文,指出“要保持国际和平,就是首先要使法西斯强盗在西班牙和中国遭受失败。”他痛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号召各国共产党和工人群众支援中国抗日。2.《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937年8月师: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是出于反法西斯斗争的共同需要。但请大家注意,当时苏联是和中国的哪个政府签订条约呢?
生: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师:在20年代末,蒋介石政府是反苏的。1929年时,国民政府已同苏联断绝了关系。那么是哪些因素促使中苏之间恢复了关系呢?请看下面三条史料。(投影打出下列史料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1)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2)蒋介石一直希望英、美等西方国家出面帮助中国。但西方国家不仅不对中国提供帮助,还不断向日本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中国驻英公使郭泰祺曾说过:“中国一直寻求支持并希望西方合作,然而遗憾的是,西方实际上对中国毫无作为。”——摘自《苏联驻英国全权代表与中国驻英公使郭泰祺的谈话记录》
(3)苏联国内的报刊上不再骂蒋介石为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工具。据中国驻苏联的代表向国内报告说:当地的报纸“对中央政府绝无批评之语”。请根据上述三条材料归纳出蒋介石国民政府同苏联缓和关系的原因。
生:(阅读思考后回答。要求答出3点:①日本加紧侵略中国。②蒋介石政府对英美援助的失望。③苏联对蒋介石政府采取了和解的态度)
师:(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当然双方和解的最主要原因都是出于反侵略斗争的需要,为各自维护自身利益。师:《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有什么意义?这点教材上讲得很简单,同学们可否想到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意义?
生:(同桌讨论后回答。可补充“标志中苏关系的全面恢复,为苏联大规模援华打开了大门”)师:(若学生答不完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补充)3.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师:从《条约》签订之日起,苏联政府就开始给中国政府贷款。从1938年至1940年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4.5亿美元的贷款。苏联的军事顾问和空军志愿队也陆续来到中国前线参战。
4. 美国对中国的援助
师:美国政府也给中国的抗日提供了一些武器和物资。美国人民也志愿支援中国的抗日。请同学阅读课本第73页小字,举书中一例说明。生:(阅读后回答。如空军军官陈纳德组成了“飞虎队”,在中国空中与日军作战)小结:(略)(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第74页“阅读与思考”,讨论并回答思考题)
第五节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教学目的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面团大战;日本侵略者对抗日根据地“扫荡”和敌后军民的反“扫荡”斗争;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的原因和表现;共产党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制定的政策和措施;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2. 能力方面:(1)结合1941年至1942年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共产党为了克服困难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八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说明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百团大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争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2)通过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本性和不可抹来的侵略罪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3)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政权建设、反“扫荡”斗争、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和制定七大政治路线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领导根据地军民克服严重困难,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了重要准备。(4)通过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的贡献;日本法西期反动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无穷痛苦。所以,加强中日两国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在理解掌握共产党抗日战争中实行的政策和措施基础上,回顾中共在十年对峙时期采取的政策,使学生学会类比联想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关于百团大战和“三三制”原则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1)中央七大是重点。这次大会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中国革命又处在转折关头时召开的。七大的中心任务是:“夺取抗战胜利和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中共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应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党在民主革命时召开的重要会议内容,更深刻理解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2)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也是本课教学重点内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引导学生根据八年抗战的史实,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可提高学生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战争观和价值观。
2. 难点分析: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和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三三制”原则概念难理解,应使学生认识到“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它在团结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中间力量,孤立顽固势力,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抗战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在对待地主阶级的态度上不同,学生难以理解地主阶级是怎样由革命的对象变成革命的团结对象,帮助学生认识由于抗战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党在抗日根据地制定的政策也随之变化,抗战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即解决农民问题又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了统一战线。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主次矛盾转化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它对国民党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思考并回答)
师:与国民党相反,共产党在相持阶段领导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海外华侨和国际社会也对中国抗战积极援助,终于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这段历史。(板书第二章与第五节的课题)
一、 百团大战(1940年)
师: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敌人的最大战役。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在1940年发动这场战役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75页的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思考分析材料中“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困难增加……投降危险亦随之严重”的含义)
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从国际:英美对日政策;日本准备发动新的侵略战争对华方针改变;国内;国民党对外政策变化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处境等方面回答。掌握百团大战的背景)师:百团大战的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本75页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作答)师: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开始至12月结束,中心任务是反“扫荡”。地点在华北地区。(挂《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和识图,并结合教材内容掌握战役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出这次战役的特点: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投入的兵力多;以破坏敌人的据点和交通线为主要目标)
师:百团大战的胜利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谰言;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对遏制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二、 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1.日军大“扫荡”和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斗争。
师:从1941年起,日本为把中国变成它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基地,集中一半以上的侵华兵力,对我敌后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扫荡”。在“扫荡”中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并加紧推行“囚笼政策”,妄图分割、压缩、消灭根据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日军大“扫荡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本性”)
生:(阅读教材,认识日军侵华罪行)
师:针对日军的“扫荡”,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英勇的反“扫荡”斗争。同学们思考: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根据地军民都采取了哪些作战方针和战略战术?(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观看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有关内容)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回答)
师:在反“扫荡”斗争中,还出现一些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如:活动在青山根据地的,蒙古抗日游击队,冀中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等。(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回民支队》录像片段,也可引导学生看教材中马本斋烈士的肖像,指定一朗读水平高的学生,带着感情为全班学生朗读课本中马氏母子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学习之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观看录像或听朗读)
3. 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师:1941年至于942年是根据地最困难时期,造成困难的原因有哪些?(启发学生从日本、国民党、自然灾害等方面思考)
生:(在教师引导下作答)
师: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有哪些?
生:(结合本课已学的内容分析、归纳、概括)师: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为了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巩固根据地,坚持抗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加强根据地建设。
三、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政权
师:1941年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政权机构人员组成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代表工人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名额。为什么党要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理解课本中《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材料)
生:(根据材料回答)
师:实行“三三制”原则对政权建设有什么作用?
生:(结合材料思考分析作答)
师:这样的政权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
生:(分析材料、相互讨论、发表意见)
师:“三三制”政权是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特权。是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体现。(对学生的认识作总结)
2.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师: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实行了怎样的土地政策?
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
师:同学们回忆共产1931年在农村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和抗战时期的政策比较不同点是什么?生:(复习旧知识思考作答)
师: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不同的处理方法,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启发学生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来思考)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作答)师: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共产党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同学们再思考减租减息政策的作用。
生:(思考回答)
师:共产党为克服根据地困难,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结合教材归纳概括)
3.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
师:精兵简政增强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和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整风运动
师:共产党在1942年开展了整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小字内容,了解整风运动的原因、目的、性质。复习1931年后王明“左”倾对党的危害)
生:(按教师要求学习)
师:遵义会议以来,党内虽然批判了历次“左”的和右的错误,但是对这些错误,特别是对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还没有从思想上加以彻底清算。党内在指导思想上仍然存在一些分歧。整风运动的目的是在党内彻底肃清“左”右倾错误,实现党内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性质是一次全党范围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强调毛泽东指导整风运动的整篇文章。整风运动的内容、方针和方法,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概括)
生:(按教师要求学习)
师:(启发学生结合以上学的背景内容共同分析整风运动的意义)
生:(思考分析)
师:(教师归纳)通过整风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共产党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和军事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抗日根据地度过难关,得到巩固,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四、中共七大
1. 背景
师: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失利,急于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因而在敌后战场收缩兵力,加强正面战场。共产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转入局部反攻,将日军压缩在铁路沿线和较大城市,处在人民的包围之中。1945年春夏之交,第二次民办大战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德国法西斯即将灭亡,日本法西斯也行将败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得已成定局。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大反攻前夜,国民党为抢夺抗战果实召开了六大,给即将到来的胜利蒙上一层阴影。为了使抗战胜利变为人民的胜利,为了反对黑暗中国之命运,争取肖晚中国之前途,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 内容
师: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三方面归纳概括内容,结合中共七大背景理解内容)
生:(阅读、概括、在教材上划重点作答)
师:(教给学生记忆方法)内容:两个报告;两个前途;一个目标;一个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大会的中心内容:就是要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光明的前途。
3. 意义
师:为什么说这次大会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会议?同学们回忆我们已学的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有哪些?
生:(回忆作答)师:中共七大前,党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过两次重要会议:“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却滋长了“左”倾情绪;遵义会议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但是并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整风运动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和右的错误,为七大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七大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革命又处在转折点的关头召开的,因此它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会议。(引导学生再从会议主要内容思考分析,中共七大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会议)
生:分析回答
师:这次大会的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得要的准备。也说明它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会议。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 国际国内形势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有关二战胜利阶段的录像片,学生自后回答片中重大事件的内容。可使学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利有直观感受,又能激发爱国热情和提高不密闭历史的积极性。没条件学校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大小字内容及日本签订投降书的图片。归纳的重大事件应世界史和中国史结合,按时间顺序排列)
生:(按教师的要求观看录像或阅读教材,思考归纳作答)
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归纳重大事件)(1) 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1945年5月8日)(2)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3) 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1945年8月)(4) 苏联出兵我国东北。(1945年8月)(5) 中国军队进行全国性的大反攻。(1945年8月)(6)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945年8月15日)
2.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师:(和学生一起复习中国八年抗战的事实,引导学生结合事实从内外因两面思考。从战争的性质、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作用、海外华侨及国际援助等方面去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启发学生结合中国八年抗战的事实,从国际、国内等方面思考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选代表发言)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师:(指导学生阅读84页的1954年9月球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这一胜利是怎样取得的)
相 关 文 章
■ 高一 第一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 高一 第二节 战后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
■ 高一 第三节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 高一 第四节 苏朕的社会主义建设
■ 高一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 初二 第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 初二 第2课 国民政府统治的加强
■ 初二 第3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最近挖坟党频繁出没,花 飯飯煩煩 字0 2008-09-24 08:02:40
🙂各地区各时期是不同的 2 骨架龙 字950 2008-09-23 07:32:44
🙂国共对待历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 1 2313234454dfsd 字200 2008-09-22 20:25:50
【文摘】高中课程关于8年抗战授课的资料
这还不行吗 q42474112 字0 2005-08-19 14:06:52
最后几个问题我读书时候的标准答案满符合今年815人民日报社论精神的 走过路过 字240 2005-08-19 00:43:50
四大会战绝对有 我曾经下力气背过 q42474112 字0 2005-08-18 10:23:56
那年的高考考了忻口会战? 走过路过 字524 2005-08-18 01: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