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芯片、运十与产业政策 -- 自以为是

共:💬134 🌺864 🌵2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故纸堆中解释不了现实,也解释不了发展。

刀笔吏和春秋笔法,只要是有相当的社会经验就很容易理解。

我前面说过,因为我后来不在合成氨行业里工作,所以对于具体的发展,只能靠新闻和经验猜测。又因为老师讲解过此类设备的实现难点和效益,并做为一个伪军迷,平时也比较关注高压透平机、燃气轮机、涡扇发动机这类设备的新闻。如果根据前面给出的资料,我国在2004年重启大型合成氨产线的国产化工作,那么根据经验可以猜测,在99年前后,制造高压透平机应该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难题了,因为设计标准和规范、制造设备和制造工艺、靠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这些东西都上来了。

有一个相似的问题,我国离心机的发展,前期都以增加直径为主,转速迟迟上不去。原因无它,加工精度不够,又没有相应的检测平台。我在氯碱行业干过不少年,用过各种离心机。行业里用得最大的固液分离的卧式离心机的转子,其直径有1.7米。这种离心机的处理能力大,一台可以顶其它型号的离心机好多台。但是这种离心机因为太大,也不好维修。它的轴承很大,没有健身的人都无法将其举起来。因为又大又重,转子本身蕴含的能量就很大,一出事故就是大事故。有一次事故,离心机将半边基础螺栓拔起拔断,基础后来需要重新打掉再浇筑一个新的,这真是让人感觉到工业的力量。

但是因为这种离心机的处理能力大,结构简单,适应恶劣工况,并因为这种离心机的转速不高,检修时只需要做静平衡处理,对检修设备要求不高,所以颇受厂家喜爱,大多都是产线上的重要设备或关键设备。其实这种离心机是欧美公司50年代的先进产品。在70年代时,随着那批引进的化工产线进入我国。国家组织人力对那些设备进行了测绘,再组织一些工厂进行仿制。大约过了10年,这种离心机最后在80年代中期仿制成功,并针对国内的技术条件和环境进行了改造,使其更容易生产也更容易检修,也更抗操。后面就陆续把原有产线上的国外离心机都换掉了,并把这种离心机做为通用产品售卖,用在其它类型的产线上。

因为各个化工厂还想继续提高产量和处理效率,于是需要有更大离心力的离心机。那时制造厂家的第一方案还是继续放大直径。最初猜测,国外设计时,直径只有1.7米,是因为国外的退火炉最大只能处理直径1.7米的工件。其实我们的退火炉技术也是同期引进的,同样也只能处理直径1.7米的工件。后来有制造厂想办法改造了自家的退火炉,使之能处理更大的工件,然后在9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直径1.8米的离心机,并且也在化工厂里得到实际应用。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种1.8米的离心机并不理想。对比1.7米的离心机,各项指标并没有像原先预期的那样线性增长,只是略有增加,有些指标还略有下降。比如,新机的主轴比旧机的要大一号,轴承再大一号,普通人连双手都不好拎起来,于是转子就比旧机重很多,功耗要大很多,检修也更困难。总结下来就是1.7米的直径是综合性能最佳的区间,国外之所以不设计更大直径的转子,是再加大直径已不可行。这其实也宣告了再加大直径是条死路。

离心力公式在中学都学过。谁都知道增加转速比增加直径更有效。但是如果技术水平不到位,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国外公司在50年代制造1.7米的离心机,触碰到增加直径这条技术路线的极限,于是在60年代转头走缩小直径增加转速的技术路线。在70年代卖给我们1.7米的离心机,不但心我们仿制,是因为有技术代差。而我们在90年代补课,终于理解了里面的弯弯绕,技术升级就只有提高加工精度、提高转速这条路可走。

200x年的春节休假,那时我早已离开化工厂,和以前的工友聊天。工友告诉我,原来那些1.7米的离心机都拆除了,换上了小很多的离心机。新的离心机虽然个头小,但转速快,所以处理能力也大,并且也很好检修。算起来从认识到只有一条路可走,到新的离心机产品的推广,又过了10多年,也是整个制造行业升级的结果。

对于工业行业,前30年是打基础,后30年是在此基础上飞速发展。但是要说前30年就已经到达某个特别高度,后面30年只有坠落没有发展,这种说法解释不了现实,也违反了常识。

通宝推:梓童,心有戚戚,GWA,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