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聊下当下国内热议的【二次房改】 -- chuchong

共:💬406 🌺2586 🌵3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谢谢回复,正好昨天看到我叔分享王东岳的节目

在微信公众号里,著名的自由学者“王东岳”——《为什么我说人类一败涂地》。这期节目谈到很多大词,例如“递弱代偿原理”、“方生方死”、“右端失存临界线”

我对王东岳老师之前不太了解,就顺便谷歌了一下。碰巧看到下面这篇文章,顺手转帖如下:

我为什么反感王东岳? 2 月 26 日

简而言之,王东岳可谓“拿了一堆正确的材料,最后总结了一个荒唐的结论”。

【一】

本来不打算专门说王东岳。毕竟他都退隐了,而且也有不少优点。

但是最近还是有不少朋友和我说他。有些朋友感觉平时头脑还比较清楚,但是聊到王东岳,就瞬间变成无脑人、把王当大神。

他们甚至听不下去正儿八经学者——比如秦晖教授的公开课,却愿意花时间去啃王东岳的《物演通论》。

我觉得这太得不偿失了。所以还是写几句话稍作总结。

尽管我知道,对王东岳的粉而言,我写这几句话基本没用,但还是想写出来。

王东岳优点有二, 问题有二。

先说优点。

1、医学专业出身,生物、科学素养,比一般人文学者好,因此普及知识性常识问题不大。

2、视野相对开阔,阅读面很广、表达能力也好,除了他的个人的理论,讲别的东西也比较通俗易懂。

这也是王东岳广受欢迎的原因,是他令人佩服的地方。

【二】

但是,相比他显而易见的“优点”,他的问题才更为可怕和隐蔽。

其问题主要也有二:

1、妄图构建整体庞大体系。

喜欢生造一堆名词,但却没有清晰的相应解释;或者给关键名词如“本体”、“人文”赋予新的含义,但是在使用中,却根据需要,在新旧含义中跳来跳去。

因此,他自己的那几个名词,是越说越糊涂;他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办法清晰表达——因此也无法证伪、或者证真。

2、跨学科之间的理论,随意比附、嫁接、攀援。

忽略不同理论的不同前提条件,忽略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不同前提,经常讲自然现象,然后总结为某种“规律”再比附在人类社会上,最终得出奇怪结论。

其余的问题也有,以此两者最为关键。所以重点拿出来说一下。

【三】

他讲的常识性知识没啥错,为人也很聪明、姿态也很诚恳,也懂得及时急流勇退。但是他的不足之处,非常可怕也极其隐蔽。

为什么说他的问题比较可怕呢?

因为“概念不清”、“忽略前提条件的随意比附”这两个特点,正是大众在思维上“反智”的表现。

而学兮的目的,恰恰是要改变这种不严谨、胡说八道的习惯,使思维有变得条理,进而有清晰的判断能力。

因此听王东岳,尽管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却很容易加深这种“反智”的思维惯性,而不自知。长此以往,我们会在错误的思维惯性上,越走越远。因此可怕。

那他的问题为什么不易察觉、比较隐蔽呢?

这个,就和我们的整体教育环境有关。我们的教育整体比较缺乏严谨思维的训练、逻辑意识的培养,也缺乏基本学术理念的普及。

因此,未经相关训练的朋友,是很难发现王东岳在思维上的反智倾向的。

不怕纯粹的毒药,就怕美味佳肴里面下一点毒药——这种隐藏在丰富知识、翩翩风度下的反智思维,危害极大且非常隐蔽,因此一定要说出来。

【四】

其实,王东岳所犯的“概念不清”“随意比附”的问题,在学术思考中,正要极力避免的。因此他的谬误,换个说法就是“悖离基本学术规范”的错误。

但是解释清楚这些“学术共识”吧,又非常难,很多是基础问题,而基础问题,恰恰最难说清楚。

当你花半天时间,试图讲清楚“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范”的时候,听的人已经瞌睡了。

这也是不少批判王东岳的文章,都几乎不奏效的原因——但凡被他迷上,就已经助长了自己的反智兮气,还营造出“学兮了很多知识的假相”。

这时候试图讲“规范”?别做梦了!这些规范正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在潜意识里排斥的!

但是,我们依旧需要这些“规范”。

为什么?这类“规范”的作用非常大。这些“规范”,是让我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比较有效思考、尽量少出错的保障。

但是,这类规范,在王东岳构建的“体系”中,是可以选择性不存在的。

比如,规范要求——核心概念,必须清晰界定。

不能叠床架屋,用一堆模糊的词语,再构建一个更模糊的词语。而“递弱代偿”、“弱演变量”之类的核心概念,他就没有准确、清楚解释出来。

再比如,我们知道,“个体”和“整体”是两回事,“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也是不同的同样一个理论。

应用在整体和个体身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必须注意前提的不同。

但是他的“递弱代偿”,可以时而用在分析整体上,时而用在分析个体上,时而用在分析动物界的自然变化上,时而用在人类社会的宏观走向上。

而在应用在这些不同对象的时候,理论中提到的“强”“弱”等对标,又是随意变化的。

这些规范和逻辑的不通之处,普通听众很难发现。因此听众不仅不会怀疑他,还会感觉他的理论很好用,并且用在哪里都“很通”。

【五】

关于“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关系,再用个例子解释下。

于丹也讲了《论语》,钱穆也讲了《论语》,但一个是鸡汤一个是学问,区别是啥?

区别,首先不是知识有多少、掌握的材料有多少,首先是对待《论语》的思维方式不同、缜密程度不同。

《论语》是材料、是知识,是国学文献,如何理解《论语》、如何认知《论语》、如何阐释《论语》……这些东西,这些背后的“思维方式”,才是学兮的关键。

如果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就会被那些“动不动能背几句古文、报菜名一样说出一堆哲学家名字、甩几句国外名言”,但是脑子却一团浆糊的江湖骗子所糊弄。

其实,如果遵循严谨的思维方式,我们就会发现诸子百家、佛儒道思想,各自有各自的不同;

但是,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自由散漫、糊里糊涂,就会“发现”诸子百家、佛儒道,乃至耶稣基督安拉真主马克思···大家说的东西都一样啊!

他们各自的不同学说,都可以在我们“偷换概念、胡乱比附”的混乱思维中,融合统一。

所以,一个跑江湖的骗子,如果他一开始脑子里是驭人术,那么他讲《金刚经》、《心经》、《论语》……无论讲什么,都能讲成“御人术”;

如果他一开始脑子里,是和稀泥的心灵鸡汤,那么他讲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心理学,讲到最后,都能归拢到心灵鸡汤上,让你寻找自己的原因、改变自己,弘扬了正能量!

【六】

再说回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造一个看起来高大上的概念——而这个概念隐隐约约和你心中某个常识刚好能对应上。

那这种“高大上的概念”,是最能吸引人的。

比如大多数人都认为,“早睡早起是好的”。

那么,假如你造一个高大上的新词—— “人体子午脉轮流动”说,说人的身体会随着自然阴阳变化而变化,因此要符合自然的子午气场……

好了!

如果你在宣讲的过程中,打造人设,再配以中西医的各种名词、知识、趣闻,不失时机的推出你这个概念,那么大家一定会迷死这个概念的。

罗振宇每年生搬硬造出来的那些名词,就是这样。

什么“躬身入局”啊、“小趋势“啊、”灰犀牛“啊、”黑天鹅“啊····其核心内容,都是心灵鸡汤成功学里,老生常谈的扯淡!

但是,被他用新的、高大上的词汇一包装,特就能迎合那些认可心灵鸡汤、成功学的听众,特能唬人。

听众一听,我滴天:“说得好有道理!和我想的一模一样!把我想到的、却没法表达出来的,准确贴切的表达了出来啊!”

听众为高级的词汇和理论,感到牛逼;为己瞬间掌握了这么高级的词汇和理论,感到骄傲;瞬间感觉自身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正能量。

因此,感觉:“这课真好!课没白听!”

这也就是在传播中,为什么一些旧瓶装新酒的、怪异生涩的名词,却特别具备传播效力的原因。

【七】

一个道理,当我们用平等的态度、用相对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听众如果听懂了,就会思考。

但是,假如预设营造一个世外高人的形象,再配以渊博的知识,在给他舞台、在聚光灯下,娓娓道来一个莫名其妙的词——

听众的反应是:先蒙圈了、先去跪了,先去找他的合理处了。至于那些不合理处?听你都听不懂,还能找漏洞?

王东岳的情况就是典型。

比如他反复强调“你们听不懂的”递弱代偿——其实首先是他叠床架屋,用了太多模糊的词来修饰这个更加模糊的词,他压根没解释明白。

实际上,这个递弱代偿的意思呢,大致就是道家一些流派说的那一套:技巧越来越多、智慧越来越低;人类越来越会生存,社会越来越遭……

如果用大白话这么说出来,互有效果不会有这么好。因为听众一听就明白了,会觉得有点道理,但是哪哪儿又会感觉有点不对。

但是被罗辑思维的高光舞台隆重推出、再经王东岳那么整一个大词儿一包装,立刻觉得不一样了

……你也察觉不出来对不对了, 你满脑子就觉得有道理了。

【八】

学术思想,是需要总结规律的。

我们找出来一堆材料,但是如何面对材料、分析材料?这才是学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简而言之,王东岳可谓“拿了一堆正确的材料,最后总结了一个荒唐的结论”。而一般人已经被他的丰富的知识和生涩的名词打昏,没有能力分别其余了。

所以,可以听王东岳讲常识、讲不同领域的知识;但是不要听他总结规律,不要听他架构宏大理论。

一但他要总结规律、要宣讲体系了,那就千万留个心眼,十有八九就有错。

当然,批判王东岳,不是否定他个人的努力和渊博的知识;最关键的,是批判这种“生造概念”、“随意嫁接比附”的反智性思维

——而这个,才是让我们被各种人洗脑、而无法自拔的根源。

【九】

王东岳知识性的错误,其实也不少。不过在我看来,人的口误或者有知识盲区很正常,不必过多纠缠在这些上面。鉴于篇幅,我也不多说了。

最要重视和警惕的,恰恰是“思维方式”,就是我上面说的这个。

用严谨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那也是可喜可贺的,长此以往,必将越来越清晰;

用反智的思维方式看问题,那怕你知道再多知识,终究也是混乱的,长此以往,只能更加混乱。

至于王东岳的粉丝们,赞叹他“构架宏大系统”的勇气可嘉,赞叹他“从不批判别人”的高尚道德,赞叹他“不断强调自己的理论可能是错的会被推翻”的谦虚态度…… 这些嘛,我就懒得多说了。

只要逻辑清晰,我们自然就会知道,这些道德层面的、表述方式上的“优点”,和他的思维方式是否反智,没啥必然联系。

以上内容的作者署名“大生刘蟾”,文章链接提供如下

https://matters.town/@liuchandashe/373457-%E6%88%91%E4%B8%BA%E4%BB%80%E4%B9%88%E5%8F%8D%E6%84%9F%E7%8E%8B%E4%B8%9C%E5%B2%B3-bafybeid7jourc34kcmbofsqeaf3go3fryseerzxdyaxhzv55oila7wmttu

其实,我那个帖子,主要是希望网络和人工智能提高就业的环境和便利,不必像以往一样都集中在一起造成生活和交通等成本居高不下。并没有指出人工智能将会让就业人数越来越少,至少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未来数年里,人工智能还只是作为人类创造力的辅助和完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业人口中,绝大多数基层的务工只是扒饭而已,生成数据的“干电池”。

大数据的采集、整理和使用,目前肯定需要人工饲喂和约束,但人工智能的学习和归纳能力远超于普通人类学习知识的“周期”和掌握的“速度”。简单说,就是“输在起跑线上”。

既往的数据被总结使用之后,更新的速度和质量,未来应该会有一个微妙的临界点的。这时候人工智能会对人工嫌弃?那时候,人工智能究竟是“物尽其用”,还是“反噬其主”?我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

您说的“先有人工,后有智能”——这是它产生的“因”。

但至于以后的“果”,师母已呆吧。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像传统工业的发展过程一样,“人工智能”在未来,也一定是“资本增密,排斥劳动”的。能够跻身这个行业里面的社会精英,注定是凤毛麟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