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比较长津湖和莱芜战役(3. 华野来了) -- 网海

共:💬76 🌺30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比较长津湖和莱芜战役(4. 华野来了后续,问题所在)

华野来了国民党指挥系统的反应,能看出高级指挥体系的若干问题。

1. 指挥体系的扭曲问题。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调整了军队体系,三大派系之一的何应钦,抗战中有能力但是指挥不动的高级将领(卫立煌关征麟)被剥夺了军权。剩下的就是高级将领不指挥自己的起家部队,形成大小相制,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这是蒋学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做法。

何应钦派别的王耀武一直想要指挥自己的基本部队,但蒋介石坚决不肯,只给了73军。

胡宗南是个例外,胡宗南一直指挥着自己的基本部队。不知为何?

这次莱芜,王耀武不肯听命下新泰,蒋立刻给前线的李仙洲投了手令,让他听陈诚的指挥。这样前线的李仙洲很难办,很犹豫。王耀武第一次要求李仙洲撤退,李仙洲立刻行动,5天后王耀武第二次要求李仙洲撤退,拿着蒋的手令的李仙洲很犹豫,想知道陈诚的态度,只能用拖的办法等王陈争执的结果,拖了3天,结果华野合围成功。后来突围中73军积极执行王的指令,而46军就显得非常犹豫拖拉。这是国民党指挥体系的结果。这种事情一直贯穿于整个解放战争历史。

但是不能说这么做不对。淮海战役中,蒋就指挥不动杜聿明救黄维。辽沈战役中指挥不动卫立煌廖耀湘救锦州,平津战役中傅作义南撤。

这和解放军形成了鲜明对比。你要是蒋介石该怎么办呢?

2. 上下级没有信任,不解决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蒋介石只信任陈诚的报告。

莱芜王耀武担心被围被围,陈诚只要派兵接应即可,陈诚反而让蒋介石施压,靠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来解决问题。尤其是前线指挥员一提出要退却,高级指挥员就显得特别刚愎自用,哪怕勇猛如张灵甫的在孟良崮的退却要求都不能被上级信任。主因是高级将领指挥的不是自己基本部队,总希望建功立业,不信任下级指挥员的建议,说下级胆小如鼠,喜欢叫苦。后来李仙洲也这么说守卫口镇的曹振铎的。

这就是散户心理,买了股票希望它天天上涨,小涨之后开始下降,觉得没问题再坚持一下还会涨的,结果迎来了跌停板。如果你是股民,我相信你一定能理解这段话。

3. 蒋介石的指挥和手令问题

蒋介石的手令本来是个杀手锏,起到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作用。手令用得不好搞得前线很乱。蒋介石的手令一会儿投给王耀武,一会儿投给李仙洲,因为为尊者讳和没有原稿,王李都没在回忆录里提到太多太详细,但是蒋介石的手令干扰了王李的判断是个绝对发生的事情。命令这个东西不能解决前线的困难,基本就是给前线打气,鼓励蛮干硬干,实际上不影响战争结果。

说到蒋介石的手令问题,蒋给你投手令是瞧得起你。等到孟良崮第一天,本来74师形势不好,攻守之势难以确定。蒋马上来一份电报,又是忧怕74师无法坚守,又是喜,喜的是终于抓住华野主力了,希望张灵甫坚持。但是蒋这个时候只顾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改为看戏了,天真的等待天上掉馅饼。如果和莱芜一样把陈诚派到现场督战协调,督促援军急进可能还要好些。这个时候蒋只说不做,既不到徐州督战,也不到战场上空视察,也不空投手令给各个军长了,就让汤恩伯指挥,每天就是催促汤恩伯,给汤恩伯手令。这是要锻炼汤恩伯的大兵团指挥能力啊。可惜,汤恩伯能力不够啊。最后74师完蛋了,把陈诚派到现场收容伤兵。

孟良崮被围,蒋把王接来南京,问问该怎么救74师。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目的,是蒋介石3个月前莱芜在王耀武面前丢了面子,这次刚刚有点儿小成果,想炫耀一下,想听王耀武给蒋背书说74师肯定能完成任务,蒋介石是多么正确的。

王耀武提出正确建议,集中全国空军轰炸孟良崮周围的建议被当然无视了。因为蒋说轰炸太猛怕共军跑了。实际上孟良崮周围都是解放军的人和炮兵,只要地毯轰炸,就能多次瓦解共军攻势。蒋介石认为王耀武对自己来不到盲从的地步,特意来教育一下王耀武的,王耀武不管提出什么实际建议都不会被蒋采纳的,王耀武不明白这点,还是不会当官,

可惜打脸来得太快,蒋钓鱼不成,把家底的进口鱼竿让鱼给带跑了。

假话,空话,套话的蒋介石把相信他的张灵甫给忽悠了,什么中心开花,张灵甫先占住垛庄,和黄百韬连起来,保住后路要紧。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