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周末看了一个黄奇帆的讲话 -- 思想

共:💬280 🌺938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如果文旅的话,得给人家正名,难啊,也说说下坡杨村

首先百度定义是这样的:

下坡杨村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下辖村

下坡杨村隶属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老鸦陈街道办事处。

(这是飞升了,城中村啊,发了)

辖1个村民组。该村总占地约1420亩,清朝和民国时期,该村以种田和造酒、磨粉为生,所生产的酒和粉条出售郑州、开封杞县、尉氏、鄢陵等县市。解放后逐步改掉古代手做事坊的造酒、磨粉行业,现已发展成为以物业为主,多业并存生长的城中村,拥有有下坡杨暖气厂,天亮采暖,海韦力公司等知名企业。198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以《下坡杨走上致富路》为题刊发了10幅图片,记录了当时下坡杨村的富裕生活 [1]。

2007年被列入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计划,2011年3月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复惠济区下坡杨村城中村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郑政函〔2011〕54号)。

下坡杨村是被暖气片带富的传奇乡村。1975年7月创办集体企业郑州市下坡杨暖气片厂 ,取得开门红后,厂里拿出钱来改善村民生活。 198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以《下坡杨走上致富路》为题刊发了10幅图片,记录了当时下坡杨村的富裕生活。当时已有186户村民住进了新建的两层楼院,家里有了电视、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电,用上了电灯、自来水。村里新建小学和幼儿园,光为幼儿园买玩具当时就花了上万元钱。

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病住院可以按比例报销, 在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未报销的药费可到村里进行二次报销。

肯定不是南街村能比的,但是总的说法就这么点,如果说胡辣汤河友学习的目标是这个,确实有问题,里面的描述充满了混乱和奇怪的方向,我在网上找了几个资料,大概都是1984年的那个学习资料吧。呵呵,确实有意思。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bbf1751fd4b86ab4354a1f600565439c&site=xueshu_se

保林之路——重访下坡杨

来自 掌桥科研

年份:1994

作者:刘长贺

摘要:保林姓杨,,是河南省第八届人大代表,郑州市下坡杨暖气片厂厂长。

"你是杨保林厂长吗?"我见了杨保林有点不敢认识了。他用眼扫视了我一下,迟疑地说:"哦,,你是老刘,好几年没见面了,老了,老了。"一边说一边给我让座,泡茶。

前些年,我曾是下坡杨的"常客",从他们在村边一块玉米地上挖土建厂,到下坡杨暖气片成为部优、行销全国,年年我都写报道,为下坡杨人唱赞歌,为这个村办企业喊加油!

八七年以后,我事务缠身,一撂好几年没去。我发自内心地对保林说:"这几年你干出了大成绩,下坡杨暖气片厂成了大气候,一进村就感到和过去的气势大不一样。"保林说:"和自己比有进步,和人家比有差距。八五年咱们村办企业固定资产是500万元,去年增加到1200万元,每年都有100多万元固定资产增长。"

下坡杨:被暖气片带富的传奇乡村(图)

news.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11:22

下坡杨:被暖气片带富的传奇乡村(图)

下坡杨:被暖气片带富的传奇乡村(图)

33年前,郑州北郊下坡杨村的几位年轻人,在村里一片玉米地办起暖气片厂。这个村办工厂由小到大,其生产的“郑暖”牌暖气片也声名鹊起。创业的成功使得下坡杨从远近闻名的穷村成为当地的富村。如今,这个诞生于1975年的村办企业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见证了下坡杨暖气片厂及下坡杨村成长的数位当事人,仍不忘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个厂子带富一个村的传奇。

晚报记者 潘默/文 资料图片

【穷则思变】

打工青年要摘下穷帽子

金秋9月,记者来到位于江山路与天河路交会处的下坡杨村。沿着村中道路往北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一侧一座座漂亮的两层楼院,如果不是道路另一侧的玉米地及几处砖垛,很难使人相信这是一个郊区的农村。

“下坡杨”村名由来已久,不过与杨树并无关系。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洪洞杨姓迁此定居,村子地势南高北低呈坡形,由此得名下坡杨。被称为“别墅区”的楼院是村民近年来盖的,再往里走是村子老区,规划整齐的两层楼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老区的楼院现在看上去有点陈旧,不过这些成片的楼院曾经是村民的骄傲。上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下坡杨的贫穷远近闻名,村民的生活一定程度上依靠国家救济。外面的闺女不愿意嫁进来,本村的闺女急着往外嫁。

记者在村文化大院门口碰到了现任村支书、58岁的杨发祥,他刚走亲戚回来。聊起当年,他说,那时他和同村外出打工的几个年轻人,目睹村里的状况十分“揪心”,在外面有一定见识的他们私下商量着怎么能让村民过上温饱生活。

【外出学艺】

真诚和勤奋感动了厂方

当年外出做瓦工的杨保林,今年64岁,作为暖气片厂第一任厂长,在任上干了23年。他告诉记者,厂子还没办起来前,就已经费了几多周折。首先是找项目,“当年我们找‘江湖游医’出点子,走了不少冤枉路。后来经人指点,我们决定办暖气片厂。”

方向定了之后,接着就是学艺。几个人自带红薯干、大米,远赴河北邯郸学习生产技术。“人家凌晨三点开炉,我们两点就在厂门口等着,工序结束后我们主动做收尾活儿。”他们的真诚、勤奋感动了厂方,人家除了授艺外,还送了5名技术师傅。当年的学艺人之一、现任车间主任的杨根山回忆说。

【冒险办厂】

软磨硬抗,留下人才

1975年7月15日,在村西头一片玉米地,几位发起人领着群众开始平整土地搭建厂房,同时几元、几十元地筹钱购买设备。迈出第一步很不容易,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尚未吹起,几位发起人大都刚从“割资本主义尾巴学习班”出来,被要求刹住“副业单干风”。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为在中国乡村集体经济上的意义,但他们深知其中的危险,不过他们一心想让村子富起来,让村民不再吃贫穷的苦。

杨发祥今天讲当年的情形仍有点激动,当公安人员领着民兵来村里要带走技术人员时,群众拦住去路不让带人,时任村支书的杨俊杰挺身而出,“就是开除我的党籍,也不能带走师傅!”随后公社领导要求厂子辞退技术师傅,村领导、厂委会软磨硬抗,留下了人。这一点被杨保林认为是厂子办成功的最大经验:抓住了人才。

1.2002年1月18日 郑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与德国MAN商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同投资兴建的猛狮客车有限公司签字仪式在郑州举行。公司主要从事中、高档大、中型客车专用底盘及零部件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2.2002年2月25日 全国社会保险局长会议在郑州召开,郑州市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的成果引起代表们关注。

3.2002年 2月25~26日 郑东新区详细规划评审会经过12位国内知名专家评议,通过了国际著名建筑规划设计大师黑川纪章的郑东新区起步区详细规划和龙湖地区概念规划中期方案。

【产销并重】 打破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

回忆起往事,杨保林感触良多。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郑州还很少有人用暖气。厂领导及业务员骑着自行车,不论远近驮着沉重的暖气装置找有关部门推销产品。当年广告语流行“三包”、“五包”,他们打出了“安装试用合格付款”的广告,出新的广告语吸引了人们的眼光,市场就此打开了。

而“抓产品质量”是杨保林总结的第二个成功经验。除了依靠办厂之初请来的技术师傅,还培养了一批批骨干工人,让手握锄把的手变成熟悉工业制作的手。

担任过成品车间主任的杨发祥介绍说,当年厂领导班子为了把生产搞上去,想出了很多当时看来颇具新意的办法,并大胆运用到管理中去。比如打破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产品定额,“干多了有奖,干不了挨罚。”还探索精细化管理,调查研究哪个时段工作效率最高。

3万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news.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11:22

【名利双收】 3万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生产、销售双管齐下,不出两年效益就出来了。那个年代一个工分几毛钱,而厂里的工人干得好每月能拿几十元钱,“这是很了不得的!”杨保林告诉记者,厂里面工人最多的时候,有五六百人,除了一半是本村人外,另外一半都是外面争着来打工的。

“我们厂子叫‘郑州市下坡杨暖气片厂’,当时乡村集体企业冠以‘郑州’字号的极少。”杨保林神情颇为自豪地说,产品有名了,销售急剧上升,销往全国各地,南方省份装暖气片是为了让酒发酵。

“我们产品坐飞机都到了国外。”杨发祥风趣地说。随后在采访杨保林时,他解释说,产品没有出口到国外,只是当时在蒙古乌兰巴托得了个金奖。不过“郑暖”牌绝对是当时的中国驰名品牌,辉煌的岁月里,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的,前后有3万多人次。

【反哺乡亲】

家里电器都是村里拿钱买的

“以农业办工业,工业促农业”,多年村干部出身的杨发祥这样描述当年他们办厂的初衷。取得开门红后,厂里拿出钱来改善村民生活。村子还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到有“中国第一村”的华西村参观。回来之后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了目标:十年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198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以《下坡杨走上致富路》为题刊发了10幅图片,记录了当时下坡杨村的富裕生活。当时已有186户村民住进了新建的两层楼院,家里有了电视、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电,用上了电灯、自来水。村里新建小学和幼儿园,光为幼儿园买玩具当时就花了上万元钱。

“村民楼院是村里拿钱盖的,家用电器也是村里拿钱,就连村民收麦、浇地都是免费的。”杨保林说当时村里的福利让周边的村子羡慕不已,而这些福利大多来自下坡杨暖气片厂的利润,可以说是一个厂子带富一个村,并且搞活了村民的头脑,很多后来做生意致富的人不少在厂里干过。

【再上台阶】

城中村改造迎来新机遇

9月16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下坡杨村,在下坡杨暖气片厂大门口见到了出差刚回来的现任厂长杨书军。这位46岁的汉子正和一名副厂长用板车拉钢管,卸车后,在厂子销售部坐下,点燃一根烟,跟记者聊起厂子“变身”后的情况。

进入本世纪,根据国家调控政策厂子进行公开拍卖,2001年杨书军竞拍成功。改制以来,厂子实行机械化作业,工人数量在一百五六十人,保留部分铸铁产品,转向钢制、铜铝产品。记者在销售部一面墙壁上看到一块去年6月份的牌匾,上面写着“河南省建筑业协会采暖热器副主任单位”的字样,与记者在2007年修编的惠济区地方志看到有关内容基本一致:下坡杨暖气片厂建于1975年,是河南省规模最大、产品最全的散热器专业生产厂家。

销售部展示的十几种新型暖气片装置中,一帆风顺、苹果、花架等造型比较引人注目。“现在企业多竞争也激烈,尽管在一般人中间的名气不大,但厂子的实力还在,我们在行业的地位还是很靠前的,发展势头也不错。”杨书军对于企业“名气”上的反差淡定自若。

如今身处郊区的下坡杨去年被列入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计划中,曾经参与当年“学华西”的杨发祥,作为现任村支书憧憬着:“等城中村改造完成后,村子分成两大块,一块是包括一栋37层高层住宅在内的居住区,一块是经济产业区,进行招商引资”。杨发祥并不认为下坡杨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他眼中,30多年来下坡杨从未停下脚步,一直在往上发展,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下坡杨村

朱坤杰

下坡杨村是惠济区老鸦陈办事处所管辖的一个历史村庄。位于天河路以西、江山路以东。因生产“郑暖”牌暖气片而闻名全国,曾经被誉为郑州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岗村”。村名因村庄所处的地势而得。

据说,明洪武年间,山西省洪洞县姓薛的和姓杨的两户人家结伴讨荒到此,看到这儿土地开阔,植被茂盛,便在此安家,垦荒种田。由于该地地势呈南高北低的坡形,姓薛的住在岗上,姓杨的住在坡下,若干年后,便形成了两个村庄。岗上的叫薛岗,坡下的叫下坡杨,沿用至今。

在清朝和民国时期,该村的手工业一直很发达。主要以种田、造酒、做粉条为主,所生产的酒和粉条销售到郑州、开封及周边多个县市。“文革”期间,该村和全国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贫穷村。

穷则思变。1975年,该村村民杨保林(第一任厂长)和同村几个有一些见识的人,私下商量如何才能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决定办一个暖气片厂。并自带粮食,赴河北邯郸学习技术。他们的真诚和吃苦精神感动了厂方,除授艺外,还派了5名技术员来村现场指导。同年7月15日,在村西头的玉米地里,建起了厂房,并通过集资购买了设备,厂名叫郑州市下坡杨暖气片厂。在当时他们的行为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社领导知道后,几位发起人被送进了“割资本主义尾巴学习班”。技术员在被公安人员和民兵带走时,让村民群众强行拦住,后经村领导、厂委会软磨硬抗,苦苦哀求,才被留了下来。

改革开放后,由于该厂生产的“郑暖”牌暖气片成了全国的知名品牌。下坡杨村也由此名扬全国。

一看报道,这里面就有几个问题:

第一,1975年,建厂,国家是鼓励支持的,在这里和1984年联系上了,不正常。

第二,建厂的杨保林和村子啥关系,搞不清楚,一直也没提,看起来似乎是干部,但是也不够明确。

这应该是个农村集体厂,但是各种文章完全没有交代清楚。

第三,因此也就造成了第三个问题,这样一个企业,效益不错,是因为什么反哺村里呢?逻辑在哪里呢?

第四,当然了,能够做到反哺村里,似乎建了楼房?没看明白新闻。这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呢,之后呢?似乎就说不清楚了。

光说冒险办厂,但是到底怎么个过程,令人迷惑。

那么我的问题是,当时宣传利好了,学习了,那么之后厂子的效益还交给村里吗?也许胡辣汤河友能说两句?

这个厂子的问题当然不仅如此,主要还是1975年允许建厂并且也获得了效益之后,各方面情况到底如何,说不清楚,以至于无法和改开叙事产生合理的逻辑的联系。

叙事接不上,尤其是和1984年的叙事说不上,根本毫无关联,我在想,胡辣汤河友学习的什么玩意,他又怎样产生了僵化和愚蠢的学习体验呢?

看这个意思当时的村支书是杨俊杰?感觉还不够明确。

其实这个故事里,有问题的就是胡辣汤河友的僵化固定的思维。当然,主流舆论也是编造的一个故事。

重点在于,杨保林是活雷锋吗?他们几个人建了厂挣了钱,难道是为了下坡杨村村民享受福利吗?显然不是。

估计最大的可能是私下建厂,利用了村里的土地和一些资金等一系列的东西,当然,他们自己也出了钱,但是恐怕也不多。

然后建个楼房,给个几年的村里的费用,之后就一拍两散了。他们当中确实有几个村民,但是肯定也有外来的人。

可能给了杨俊杰个人费用了。大概我猜就是这么一个思路,这个和南街村完全不一样。

这样的厂子作为典型,确实恶心。

一开始说五个师傅,又说杨保林也是其中之一,很是混乱。

大概就是这样,大家看看还有啥玩意。呵呵。

这就是造假的时代的特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