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如果没有156项工程,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有可能比真实历史更快。 -- 乾道学派

共:💬307 🌺704 🌵26新 💬32 🌺4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金融资本未必那么邪恶

在进入正题前,先跑个题,我们谈论上世纪中国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建议应该立足于事务本身,脏否人物顺带揶揄或斥责也无不可,但不能作为主线。新中国走到今天,已经坐二望一,无论过程如何曲折,历史上的人物都是参与者,即便是所谓的“反动势力”,那也是试金石,是反向试错的成本,大家都在一个盘上,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盘,不一定非要搞非此即彼。以新中国的资源禀赋,棋子多于棋手的定位,走到今天这个结果,已经是较为满意的结果,任何历史假设比今天更好的结果,其实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要过多纠缠于过去,向前看即可。

------------回归分割线----------------

老兄大工商和小工商的提法,令我茅塞顿开,这些年一直有大科技小科技&核心科技辅助科技的疑惑,像谷堆悖论,始终让我的思路无法厘清,这个大工商和小工商博弈基础的不同,就是一把钥匙。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能力跃升的基础改造工程,是类似于武侠世界洗髓经的存在。同时工业化也是一条“贼船”,上了这个船,你就不能再回桃花源,不能再讲温情脉脉的“慢生活”,历史上试图温情一点的工业化地域国度,转身就被临近的不讲武德飞速发展的工业国踩在脚底。也因此,剧烈的竞争使得工业原材料和工业血液,像鞭子一样在后面抽打统治者,逼迫工业国快速运转。从这一点来看,以我们今天的视角去审视马克思,不客气地说,他就是一个嘴炮喷子、键盘侠,他根本没看懂工业化运行背后的基本逻辑,就反复盯着一个剥削烂坑反复发酵组织话术,其本质上和今天1450干的事没有太大分别,当然技术含量是远远超过了。马克思作为上上世纪的人,我无法苛责,其历史贡献我也是认可的,但是今天的人,如果还动辄马克思话术,那么真是需要拿锤子锤醒。

人类社会,自打有了分工,一部分人供养另一部分人就是社会化必然,那么这个供养比怎么样才能公正公平呢?这是一笔糊涂账,公检法和军队等强力机构说我保家卫国、保一方水土,丰年你们剩多少都该给我,我增强能力;灾年你们也要尽可能供着我,我要维持基本功能。所以这个帐怎么算?马克思的算法就是,我才不管你,你只要不是自己生产的,你就是剥削,社会安全关我屁事,价值只由劳动人民说了算,参与生产的工人才是劳动人民,其他统统滚粗,统统是剥削。所以马克思这一挥舞奥卡姆剃刀,就把除了第一产业的绝大部分人都划进剥削阶层了,然后他抓大放小,再次挥动奥卡姆剃刀,就盯着生产资料,又搞出一个资本家阶级,剩下的不再细分,统统又重新划回劳动人民。所以光看马克思对于劳动人民的定义,就是一个精分的定义,他根本不敢回答,军警算不算劳动人民,直到毛公让军人同时务工务农,成为人民子弟兵,这个BUG才算补上。但是问题其实一直在,只要提剥削,就面临分工的供养比问题,什么样的供养比是剥削,什么样又不是,这是一个糊涂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是一个巨坑,几乎不存在可执行性,你不能总让专业人员去拧几颗螺丝,去挥几下锄头,然后强行凹一个劳动人民人设,再强凹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问社畜的摸鱼,你敢不敢计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个环节,只要一引入竞争,马克思的理论就歇菜,因为竞争没有底线,也没有尽头,强行设置底线,这个底线的科学性又在哪里?可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底线在随时变动,因为前面已经说了,工业化社会是一个活的事物,它对于各行业的冗余度也时刻在变换,也就意味着分配的基线其实也一直在变动,你限死了注定是不科学的。从竞争角度来说,马克思理论更像是先发工业国给后发工业国准备的一剂毒药(共产国际的主旨,其实是个罗生门),欧洲最早的列强有近20个,后续陆续落伍,头等强国就那么几个,除了基础条件的差异,马克思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同等工业化禀赋下,越强调工人待遇的,反而越难发展,因为劳动生产率必然低于不讲工人待遇的,今天中美最大差异,有人戏称是工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上世纪的工运,结果和今天类似,工厂更倾向于搬去不强调工人待遇的国度和地域,这些国度地域的比较优势越强,剥削也就愈演愈烈。这一点和今天金融资本的作为也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常说的资本本性,其实并不一定是资本的意愿,其背后是国家间竞争,这才是造成剥削的真正根本原因(国家间竞争,划重点),而资本,也仅仅是为国家打工的高级打工人而已。于是有人会说,上世纪冷战时期,苏美两国竞相提高工人待遇,这显然和这一说法相悖啊?好,我们来继续这一话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翻开中国的历史书,去找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历史上发生这事的时候,竞争的烈度就巨幅下降了,田园牧歌就回来了。上世纪二战后,全球两大霸主坐下来好好说话了:我们这么拼死拼活斗下去,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当国家间竞争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当然也就烟消云散了,那么保持高强度高迭代的工业化还有必要吗?

中国历史上,有一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世界史上,似乎只有中国奏效,但是其实从一战二战到冷战以来,世界历史也在快速向中国历史靠拢,全球化就是一种合。中国历史上的合,是在所有竞争者都打疲了以后的合,上世纪一战二战,全球也打疲了,于是最终没有发展为热战,而以冷战代之,而冷战后,马上就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美国在这一点上,可以媲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二战像夏,全球化像商,推普世像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