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86版西游记反映的近代历史 -- 北纬42度

共:💬98 🌺104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本来从标题来看猴儿的,结果后面提到了马。还是军用的。 -- 有补充

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城里西北角的军马场。那是个占地面积不小的单位,职工区配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和高中,还有专属商店。虽然叫军马场,但我从来没有见过里面和外面的军马到底是长啥样。这地方我高中时期常蹬车去玩,因为俩同学就是这里长大的。和市区里面的朝鲜族区域一样,这种自成一体的单位也多多少少与周围有某种不可名状的隔阂和差异——无论从单位家属区和市区之间孩子圈打架的“势力范围”,到地方单位之间的管理矛盾。

虽然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军马,但小时候印象里,七十年代末的运输主力,大马车当仁不让。位于西三条路“道西”的市运输一公司,很大的场院里,都是高头大马。每辆马车好像至少都有四-六匹,有时候大马车后面还拴着一根细绳,跟着一匹不负重、纯粹走着玩的小马。钢筋水泥,化工厂的各种材料,每天都是这些马车在各大单位和铁路站场之间运来运去。我不懂马,甚至也没有专门了解过。但这时候,眼前浮现小时候看到的那些马的样子,体色棕红,个头高高,腿长臀壮,钉着马掌的脚,踏在市区的柏油路上,老远就能听到哒哒响。每匹马的屁股后面都挂着粪兜,即使这样,有些马粪还是被尾巴扫落掉在地上。过去市区的马路清扫工,笤帚杆子的另外一端就是一个三角形铁片,就是用来铲掉路上干干的马粪。不知道是不是借了这个军马场的光,感觉过去市区路上这些大马,品种应该挺带劲的。

后来这个运输公司的解放CA-10B卡车越来越多,已经不记得大马车是啥时候彻底退出运输市场的。小学同学的父亲就在这里开“大解放”,三年级学校组织野游的时候,别的班级家长找来的都是大客车,俺们班级的张同学他爹开来的大卡车,让同学们感觉都没面子。货箱里坐满了叽叽喳喳像小鸡仔儿一样的孩子,后面还挂着空空的挂车。暴土扬长的一直把俺们送到郊区,有个姓马的同学,颠得满脸的胖肉都颤颤悠悠的和我喊着抱怨这车太吵了。

九十年代初,这个马场的日子好像更加难过了。老同学各奔西东。城郊大面积的种植农场不知道现在还有无生产。家属区的地,据说也早就卖了盖楼、又停工,后来安置回迁户都成了巨大的民生舆情问题。

举手百度了一下,看到这个“牡丹江军马场”居然是早在建国前就成立了的,在共和国早期的军马养殖史上,和牡丹江海浪机场(老东北航校)一样,有着不同凡响的光荣历史。解放战争时期,应该贡献也不小。无论是后勤运输,甚至就是拉炮。张正隆的《雪白血红》里提到,解放军炮兵的创始人朱瑞,当年就在牡丹江区域大量搜集日伪时期的火炮散件。小时候听国民党炮兵出身的邻居邓爷爷说,当年朱瑞就住在后来市中心区的121军工厂(北方工具厂,现“绿洲春城”小区)大院里。

马和炮的威力组合,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年代里,基本上就是如今火箭军的力道了吧。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方恨少,桥上,onlookor,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不知不觉的就陷进年少的回忆里 -- 补充帖

不断想起那时候的马🐎。

在寒冷的东北冬天,好像马车偶尔也会上路出力。马鼻喘出的热气凝结成霜,鼻孔周围都是由浓变淡的白色渐变效果。路上,车老板(马车夫)不断吆喝,尤其是路口多车想要慢下来或者拐弯。孩子们从小就学“车老板”的口头禅,“Der(四声),驾,沃(二声),于”,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具体是啥意思,应该是走、停、左右拐吧?

车老板也经常把手里的鞭子凌空甩🉐炸响,当然也有时候直接抽在某匹不听话的身上。🐴会嘶叫,更多的时候还是闷头拉活。

通宝推:大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