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统一之后的中国电影问题 -- 达闻奇

  • 共: 💬 340 🌺 1404 🌵 20
  • : 💬 9 🌺 2
(5)汪海林的回旋镖来了

大家好啊,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这半个月来最大的新闻恐怕就是《哪吒2》票房的一骑绝尘了。当然了,我之前就说过,商业电影就是要以票房为核心,同时也希望它走出去收割海外票房,谁的钱都是钱,赚钱不寒碜。

不过,也有些比较有趣的事情。比如因为最近一系列的文化领域的爆发,有人总结起了新的规律,比如郭帆、冯骥、饺子这几个人,最初都不是学文艺的,却做出了现象级的成功作品,是不是证明艺术专业、科班出身对于艺术成就来说是无用的?

进而,关于“高考考600分的做艺术碾压考300分的,说明文化分的重要性”的说法再次不胫而走。

鉴于很多观众长久以来积累的怨气,这些言论在微博、知乎等地又出现了“一边倒”。不过,之前被有的同学拿来作为论据的汪海林老师,这次有些新的话要说了。

大多数高分的高考生,考专业也考不上顶尖的艺术学院

汪海林

知名编剧

著名编剧,代表作《铜雀台》《楚汉传奇》02-08 18:41

剧作家刘树纲老师,高考分可以上北大中文,他没去,读了中戏表演系,后来,自己写剧本成了剧作家,是《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作品的编剧。这是高智商、高分干啥都能成功的正面例子。

但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的导演系、文学系,几乎每届都有分数过了北大清华没去的,第一志愿来艺术院校了,差不多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学生,这些学生的专业成绩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看不出在专业学习上有什么优势。我认识几个,高考分最高的,专业课成绩太差被甄别了,大一完了就被学校劝退了。

不是说分数高肯定不行,艺术专业能力与高考几乎没关系,连个参考作用都没有。

据我所知,有些高分录取的学生就转入非创作专业,比如史论,成绩会不错。所以,永远不要在空中楼阁中讨论问题,要拿实例和数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据我所知,某顶流艺术院校十几年前在编剧、导演专业取消艺考,在高考中录取高分学生,其实就是最近一些网友们的改革方案,自那以后,这个学校一个像样的编剧和导演也没培养出来。

另一个艺术院校学习这个失败模式,戏文系老师跟我说,专业主课写作课一塌糊涂,一个班写不出一个像样的小品,阅读课对于复杂点的剧本理解不了,对社会、人心、精神领域没有基本的认识,为什么高分招进来的学生会这样?老师都崩溃了……

当然,有人会说,这不只是文化水平的问题,还是演艺圈门阀化、“血统论”的问题。意思是要用非专业的人才筛选体系来冲击专业化。关于这一点,汪海林也有话要讲:

哪个大公司不是电影老炮控制着?动不动以为改朝换代了,是天真的

汪海林

知名编剧

著名编剧,代表作《铜雀台》《楚汉传奇》昨天 09:58

好莱坞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商业大片被几个大导演垄断,资金、宣传、发行资源流向这些大导演和大明星,大导演纷纷成立自己的公司,与大公司分庭抗礼。资本于是选择圈外的导演,提拔一些独立制片的导演,不是好莱坞圈子的,给他们资金和资源,以对抗已经不受控制的大导演们,几年后,圈外的、独立制作的小导演做大了,自己成立公司,资本再去寻求下一个便宜的、好控制、需要机会的年轻人。

这就是一个推陈出新的机制,也是资本无奈的选择。但有一个前提,圈外的导演,独自制片影片的导演,离开圈内老钱和幕后的电影老炮,依然是一事无成。目前为止,商业大片,还是电影老钱在内部玩,与老电影人玩不过,老钱就去找新人。

香港也是如此,很饥渴地找新人,其实越是新人的片子,越能发挥电影圈老炮的作用,监制、制片、宣发,电影圈的那些被认为陈腐的、行帮式的规则和经验在新人导演这里更容易得到执行。新人背后,哪个没有老家伙?哪个不是大公司?哪个大公司不是电影老炮控制着?所以,动不动就以为影视圈改朝换代了,是天真的。

于是很多以前关注汪老师的人觉得“滤镜碎裂”了,以为你浓眉大眼的是个闹革命的样儿,没想到也是个披着皮的反动派。

当然,还有更夸张的。比如:

点看全图

现在观众其实是江青的想法,那就是把所有大腕打倒,然后重建演艺圈,但江青也是在专业人员中选拔年轻的有能力的。现在观众甚至觉得江青也太保守了,应该在业余的里面选拔。

还有这个关于“现代管理体系”的争论,充分证明了我之前对汪海林的判断,他跟互联网资本就是死仇。

点看全图

这汪海林真可谓越找补越乱,越乱越找补。

当然,还有更炸裂的,就是他点了某些电影和创作者。

点看全图

“浪费巨大”和“高效率”,下面已经有人解读了。“浪费巨大”是《流浪地球》,“高效率”是满江红。

点看全图

不知道之前喜欢引用他言论的同学作何感想?

所以,还是我之前说的,文艺圈的言论看看就好。汪海林就算平时说话做事再像个文艺圈政委,他也是这个圈子的,不可能违背圈子的根本利益。

当然,也不要二极管化,一下子从全盘肯定又变成全盘否定。任何人任何事,都要辩证来看。他作为专业人士,有些东西确实比别人知道得多,看得准也是有的。

汪海林主要的两个局限性,一个是跟互联网资本有死仇,所以有时候有点过犹不及,只要能打击互联网资本,什么话都往外说,结果反噬了自身,正如这次的关于电影产业的问题一样。

还有就是鼓吹民族主义,这其实是前一件事的延伸,因为鼓吹民族主义能有效打击互联网资本,所以汪海林过去这些年干了不少推波助澜的事儿。

但他作为创作者,不会不知道民族主义一旦滑向极左或极右后都会对创作自由产生毁灭性打击。这件事儿,我个人理解他是刻意的。具体逻辑跟河里某些同学差不多。

他想的也许是,反正言论最终总会滑向极端变成一边倒二极管,呼吁理性克制没用,那么我就加一把火,越快的滑向极端越能及早触底反弹。当然汪海林这么干的时候应该是没有想到有人直接将矛头指向了专业体制。

其实这也是上头了而已,专业体制不可能动摇,因为专业化是工业化的基础,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行业是用业余体制打垮了专业的。所以汪海林的回旋镖,最终也不是回到了他自身上,而只不过是舆论场左右横跳的基本节操而已。

(1)统一之后的中国电影问题

(2)是不是审查的锅?

(3)2025春节档感想

(4)2025春节档感悟:80后大爆发与斗罢艰险又出发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