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请指正】小岗村与三农问题 -- 多余6688
肯定没有,但是呢,我个人判断还是整理了的,但是很明显不是那么艰难,明显不如华西村的艰难,但是也需要整理。
那么大寨呢,可以说是旧制度农业的天花板,整理了沟沟岔岔,第一次就基本成型,只可惜科学水平不够,所以在1963年被冲坏了,出现灾害了怎么办,不伸手自己努力,依靠积累,自己艰苦奋斗,学习科学,再次科学的重建了新的耕地,这是一种极其强烈的自主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年自然灾害后,大寨凭借自己的努力,不向国家伸手再次建设了新大寨,这当然是不容易的。
因为,山西大寨的山区的土地整理显然比平原地区(包括华西村)要艰难得多。
在三年自然灾害前,大寨已经初步的完成了旧制度农业的天花板,所以整理出新耕地连接了旧耕地,总体相对平整,因为产量不错,高粱玉米收获都很好,小米虽然产量低,产量也不错,所以大寨的细粮是小米,小麦产量更低,所以有郭凤莲在改开应付改开说毛时代坏话的麦子不够吃。
也因此,山西省委要求大寨提供更多的产量和交出,被陈永贵坚决抵制了,这个在陈永贵传中都有。
所以1963年评选陈永贵为模范,一是不伸手,二是依照自身能力重复建设(被冲坏的耕地),建设成功,三就是抵制上级的浮夸风压力。
追求科学也算是一个原因,也就是开始建设渡槽了,这个需要的材料和难度很大,投入也更多,陈永贵依靠自己成功了。
楼下某先生吹小岗村,贬低大寨,十分恶心,不仅造假,而且颠倒黑白,也是,狗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大寨村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0.47平方千米土地被山梁、沟壑分割成4800多块,俗称“七沟八梁一面坡”。1953年,时任村支书陈永贵的带领下,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新时代。他带领大寨创造出合理密植、深刨深种、一茬变两茬等科学种田的方法,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交国家20多万斤余粮。
1955年冬开始,大寨人在狼窝掌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筑水坝30多条,不料第二年夏季被山洪全部冲垮。1956年冬大寨人深挖坝基,重新筑坝,但到了次年夏天仍然被山洪冲毁了。1957年大寨举全村之力再次筑坝,甚至给坝灌石灰浆,终于修了一条洪水冲不垮的坝。(说的就是这种不断战斗的精神)
面对两个冬春的心血都付之东流,陈永贵带领下的党支部不灰心、不气馁,他们积极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1957年冬春再战,共筑坝16条,动用土方42.82万立方,石头7621立方,终于成功治理了这条干河沟,累计造地150亩,人们谓之“三战狼窝掌”。
据《大寨村志》记载,1960年大寨人均收入突破百元大关,成为昔阳县首屈一指的富裕大队。
1963年8月2日,一场暴雨摧垮了堤坝梯田、窑洞房屋。全村的0.54平方千米土地几近绝收。陈永贵做出了一个决定,提出“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国家钱、粮、物资,交售国家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
灾后3年,大寨人植树造林0.67平方千米,整修良田0.54平方千米,修筑盘山公路6千米,建蓄水池6个,容水10000多立方,盘山水渠28华里,铺设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积达0.27平方千米,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
对比小岗村的78年前十几年的亩产74斤,这货还不觉得自己可笑啊。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5 层
🙂这道理就得驳驳了。 7 雪夜弓刀 字593 2025-02-08 10:33:29
🙂当年还坏典型又有多真啊 2 fakeone 字88 2025-02-09 15:27:24
🙂得啦,小岗村的破事,哪件能让人提拎的起来的 2 雪夜弓刀 字224 2025-02-12 07:32:01
🙂小岗村和大寨,这些年大家听过任何小岗村土地整理的新闻吗?
🙂你拿个自己都不清楚的“例子”说啥啊 fakeone 字1254 2025-02-12 14:44:05
🙂你这可是高看他了,他根本不是来讨论的 1 真离 字36 2025-02-09 02:58:07
🙂难怪,原来小岗村分田的时候没有拖拉机 3 wolfgan 字45 2025-02-08 03:07:51
🙂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申纪兰和李顺达的介绍 2 真离 字10775 2025-02-09 2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