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没有答案----打和不打,孩子教育 -- 简单飞翔

共:💬52 🌺5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没有答案----打和不打,孩子教育

没有答案----打和不打,孩子教育

昨天和今天,简姑娘接连挨了两次打。昨天是我,今天是简夫人。

  挨打原因各不相同。昨天是学习问题,今天是吃饭的问题。简夫人笑言,简姑娘活不出来了。

  昨天,她要和小朋友在家里玩。这我不反对,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不能或缺,也不可弥补。

  看过一篇文章,一个非常成功的男士,小时候接受父母各种学习技能的培训,对小朋友玩得邀请的口头禅是“没有时间”,倒也一帆风顺,以至于博士后,立业,成家。有次,他的妻子突然半路回家,看到她的丈夫在家里,正坐在地板上,兴致勃勃地玩一堆玩具……。

  看后我还和简夫人探讨这个问题,孩子学习固然重要,但玩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写的几篇玩乐的故事,其实也是对少年快乐的追忆。

  没想到现在我也因玩的问题打了简姑娘。

  我对可以玩的前提是:先把自己的事做好,然后我鼓励玩,陪着玩,变着花样玩。简姑娘挨打是因为,她在应付作业,以至总是出错,要反复修改。按照平时她的学习能力,这些作业根本不是问题,这就是因为玩分了心。这几天我的心情也不是太好,这板子就打在了简姑娘的屁股上。

  今天,简夫人早就做好几个菜,她的水平还是不错的,只等我们趁兴入口。但别看简姑娘文质彬彬,一个乖乖女形象,却是很有主见,尤其是吃饭和穿戴。穿戴不提,吃饭是历来挑食,对各种绿色菜一概拒绝,只偏好肉食(她属虎,这是原因?)。

  看到别的同龄孩子都比她高不少,令我们有些着急。今天她又是这样,挟起一块青椒,眼睛滴溜溜地转着,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把青椒的化学成份都研究了个遍,就是不吃。然后一松手,菜掉在地上。简夫人的忍耐终于到了头……

  其实我们都没有使劲打,而且只一下。就这样,简姑娘的眼泪那是止不住了。真奇怪一个小小的女孩子哪来这么多的眼泪?

  我现在有些后悔,不该打孩子。想想咱以前,不也因贪玩让我爹痛打过?

  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当讲道理已成无用功时,是不是可以采用另一种手段来改变状况?因为,打了以后,简姑娘的作业立刻全部做对,绿菜也吃下去了。

  真让我有些哭笑不得。是不是有些欠揍或欠饿?当然这样说自家的孩子不对,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这也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

  打骂孩子,大多数父母源于一个想法: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或成凤。我的一位朋友常说,别恨铁不成钢了。铁就是铁,钢就是钢。要是那块料,到时自然会成为钢的。虽不完全对,但很有一定的道理。

  我倒没有想她将来如何成就一番大事业,我对她的期望相对简单:有一项技能维持生活,有一份快乐的心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至少要孝顺父母,不婢躬曲膝吧)。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也是一直困挠我的:父母的期望是否就是孩子需要的?

  我是学教育的,知道这个等式是不完全成立的。我见过太多的家长,给孩子上这种那种兴趣班,全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还美其名曰社会竞争力强。只是喜欢听别人说好罢了。

  这样的虚荣心我倒没有多少,但现在的问题是我无法在期望和孩子的需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是切入点。

  咱是第一次当爹,没经验啊。

  想想自己,看看周围的人和事,有几个长大以后,是靠自己的专业生存的?这应当是一个教育体制和国家用人体制的问题。不想探讨,说也无益。

  现在我无法改变社会,就只能适应社会。像《采薇》那样吗,没想过。

  打与不打,没有答案。我现在的想法是,偶一为之可以,多打负作用大于正面影响。

  美国的教育学家曾做过研究,让一群孩子随意画东西。一个孩子画的是树,树杆上布满斑点。后来研究者分析,这个孩子幼年时期肯定受过打击,以至在心灵深处留下了伤痕。后来证明确实如此。

  试验不是几句话这么简单,还有配套措施和分析方法,这里不多说了。但说明一个问题,小时留下的印记,是会记很长时间的,甚至伴随终生的。我在《一本流水帐》里,也随口提过这个观点。

  完全不打孩子就能培养成花朵吗?

  美国有一事。一个家长把学校教师告了,原因是他告诉孩子“上帝是不存在的,圣诞老人也是不存在的”,以至让孩子失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结果,教师要倒歉,再告诉孩子那些都是存在的。

  我当时看了以后,无话可说。适当地教育孩子,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是大多数的,这我不反对。全是正面的东西吗,好像也不符合事物发展(教育孩子)的规律吧?

  一个接受全是正面教育的孩子,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以为迎接他的全是灿烂阳光,那他很快就会看到乌云也能把阳光遮住,大地也有黑暗之处,就会相应产生极度的失望,甚至全面推翻过去所接受的教育。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力,肯定比不上从小也接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

  所以,简姑娘经常问我,动画片里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时,我通常是很难回答的。只好告诉她,他在这件事上做得不对,在那件事上做得对。好人不可能做得全是好事,坏人也不可能做得全是坏事。听了这话后,相信她比我看言情剧更迷糊。

  好人和坏人,动画片里好区分,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容易区分的。

  我不想让她的思维简单到只有好或坏,是或非的地步。我也告她,大灰狼吃小白兔不对,但如果没有了大灰狼,小白兔也会疯狂增多,影响其他动物生存的。我也不管她能否理解,先这样讲着吧。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按理说,孩子看到的接触到的全是阳光了,成长后也应当是阳光少年或成人了。但实情好像不是如此吧,犯罪也罢,侵犯人权也罢,好像都不少吧?

  美国人的例子和打不打孩子无关,但和教育孩子有些关系。温室里栽培出来的不一定都是花朵。

  打与不打,取决于已。但教育的效果,不取决于想法,而是取决于“打了”还是“没有打”。

  孔子在教育他的两个贤人时,曾因一件事,让一人想到就去做,因为他性子温和,主动性差;让另一人想到后,先不要去做,再等等,因为他性子急躁,思虑欠周。不走极端,寻求一种均衡,这是不是教育的部分目标?

  这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吧,也可用于教育孩子。

  打与不打,因“事”施教吧。这是没有答案的答案。

  另:这两年,我对孩子是否要进行“教育”表示了疑问。“教育”这个概念让我感到很模糊。这是别话,后提吧。

关键词(Tags): #打和不打#孩子教育元宝推荐:懒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