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说关于中西医之争 -- 水风

共:💬94 🌺10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那就更需要扒开所谓文化、艺术的外衣,看清医疗的实质

但是对于中医来说,好多东西,实际上已经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了。从见大夫开始,望闻切问,然后开药方,看着学徒把主药给写好,当老师的把剂量给加上,然后拿毛笔从新抄一边。一切都让我想起京剧里面的开场白之前的一段二胡,或者是相声里面的铺垫。然后是到药房抓药,是包药的纸和长久不见的纸绳,小秤和顶天立地的长长的写满药名的药柜。然后是回家煎药的瓦罐,治不同的病的药所需要的火候和时间也不一样。作为发散表毒的感冒药,要急火快煎,开锅5分钟就好;作为调理滋补的药,则要小火慢慢的熬;牡蛎要泡一个钟头才能开始煎,而阿胶只能在最后5分钟之内加入。就像京剧里面的碰头好,晚了早了的,不仅仅是不合规矩,更重要的是,影响药效。

如果你不知道,或者不喜欢这种慢吞吞的形式与作风,那么,还是去看西医比较好。至少不会因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把这么复杂的治疗过程给搞砸。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药究竟要什么火煎,要煎多久,为什么不能用铁锅,而不锈钢的就行。很多人也不知道,某些中医院的药房用蒸汽快速加工出来的汤剂,根本就没有一点疗效,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药一定要满满一大碗才好。更多的人不知道汤头和丸剂与汤剂的区别,不知道自己要求开的电视上广告中所演的什么丸剂,对自己的病,没有半点的帮助。所以,他们也当然得不知道,给自己开的苦苦的药,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效。而至少,所有的西药瓶子上,都会注明治疗什么,禁忌什么。而一个好的中医,会给两个看起来几乎完全相同病症的人,开截然不同的药。

既然最终还是要回到药效、疗效的问题上,那这仍然是医学问题。

也许有人会觉得,反正同样是为了维持某种做法(比如煎药的各种程序),视作一种文化与视作医疗手段,对最终效果来说并没有分别。可是在我看来,分别大了。

首先,中医需要发要展,需要改进,这点相信多数支持中医的人也会同意,如果有谁觉得中医已经完美,沉淀的经验无可挑剔,那就别浪费时间再看下去了。

在这一前题下,可以设想,是作为一种医学,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更有发展的前途?

作为医学,人们大概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种药在这一情况下要用这样的时间来煎?煎的时间长了,短了,或者用其他方法处理,对药效有怎样的影响?传统方法有没有错误?是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知道去问问题,才可能有进步。

若是作为艺术、文化来看待,那又会怎样?纯哲学思辨,虚无缥缈的联想,对传统中医药与各种相关事物的缅怀,能带来什么实质进步?或者说,凭什么去相信这些文化性质的思维能对改善疗效(或者所谓养生的功能)有所帮助?这种相信,是否纯粹信仰性质的?

恐怕不但是没有帮助,有时甚至是有害的,那是滋生神秘主义的土壤。何况文化是有很大的惯性的,它只是建基于已有事物之上的一种现象,然而存在的不一定就是美好的、正确的。在中医里,所谓天人合一,顺乎自然环境,比西方科学更高的层次,这些思维固然极具文化特征,但到底还是要拿出相应的实效来,不然嘴上说说有什么用?庸俗的实用主义,也比沙滩上蓋高楼要好。可要如何拿出那样的实效呢?这却不是靠文化思维可以做到的,必须把中医视作医学来发展,才有可能做到。

我不是说中医不能产生文化,或者中医毫无艺术可言。我说的是,不应把中医当作一种文化来发展,我认为这不是中医的出路,而是死路。这就好像军事指挥有所谓指挥艺术,但没有哪个国家敢以发展艺术的方式来发展军事学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