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 -- 气概文鸯

共:💬27 🌺5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三国演义》嘉靖本为何会优于通行本(续1)

  2.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在演义中的体现

  这种差距,在嘉靖本《三国演义》和通行本《三国演义》中,几乎随处可见。

  嘉靖本《三国演义》,多处出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毛纶父子则在通行本《三国演义》中一概删除。毛纶父子无非认为,这种人人平等的思想是大逆不道。在毛纶父子的思想意识中,天下是统治者的家天下,国家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百姓都是统治者的奴仆,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无论统治者多么昏庸与残暴,百姓只有逆来顺受的份,否则就是十恶不赦。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按腐儒们的意志去转动,改朝换代总要发生。别看这些腐儒们曾拼命地为维护旧势力而叫嚣,对风起云涌的新势力百般诋毁,在推翻旧朝时做缩头乌龟,可一旦当新朝执掌天下时,他们又立即大拍新统治者的马屁,转而将儒学搬到新主这里贩卖,为新统治者家天下的万代相传,卖力鼓吹。儒学的核心是媚上,本质是独裁,用愚民取悦权势,以作哈巴狗为代价,去换取主子啃剩下的骨头。毛纶父子就更可悲了,好儒一生,却穷困潦倒,其所讨好的对象连块骨头都不肯给他,一生都是个丧家犬。

  在通行本《三国演义》中,毛纶父子把人物全面脸谱化,绝对化。把曹操定义为“奸绝”,把关羽定义为“义绝”,把诸葛亮定义为“智绝”。彻底违背了艺术真实的原则。现实社会是复杂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蛋,更没有什么永远“神机妙算”的智者。好人、坏人、智士、蠢才的头上没有标签。那种“大灰狼”式的作品,不过是幼儿读物,弱智的垃圾。

  在通行本《三国演义》中,毛纶父子对诸葛亮的绝对化是最典型的。凡是认为有损诸葛亮形象的情节,毛纶父子一概删除,以使诸葛亮成为毛纶父子认为的“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那么,人们不仅要问,诸葛亮既然是“智绝”,为什么不能打败魏、吴而一统天下?甚至六出祁山都是无功而返。既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统一大业,也应使蜀汉事业有长足的发展,为后人完成大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事实上,自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蜀汉军政大权十余年,蜀汉事业竟未有尺寸之进。所有这些,最后只好归于诸葛亮“不得其时”,阿鸯不禁想起了电影《南征北战》中,国民党军参谋长的一句话:“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三国时期,事业最成功的当属曹操。曹操的文治武功,独步三国,后世亦罕有及者,然终不能一统天下,何也?唐太宗李世民曾自为文祭魏太祖,曰:“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功绩上远不如曹操的诸葛亮,其自身肯定存在着更致命的缺陷,那么,罗贯中在演义中对此又是怎样认识和表现的?

  在嘉靖本《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是彻底否定诸葛亮的。但是,罗贯中否定诸葛亮的手法,不是把诸葛亮直接刻划成笨蛋,而是极力让诸葛亮表现他的小聪明。小聪明的典型表现方式之一就是“锦囊妙计”,一种极端得不能再极端的“专智”形式,一种彻底摒弃众智的形式。笨蛋的失败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貌似聪明者的失败才更有警示意义。翻开史书,成王败寇,途虽万般,理则归一。成者无不广致众力,败者无不孤家自用。秦末,楚、汉相争,最后,汉胜楚亡,对此,史书上的评论是:“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项羽乌江自刎前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被司马迁斥为致死不悟、不知自责。诸葛亮六出祁山,无果而终,临死之时,语必称“天意”。罗贯中如此设计情节,其用心何其“毒”也。

  诸葛亮孤家自用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不肯引贤荐能。演义中,诸葛亮受到刘备的重用后,没向刘备推荐一个人。(别跟我提庞统,除非你是社交上的白痴。)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曹操和孙氏集团的谋士,一旦受到重用,立即纷纷推荐人才。

  罗贯中赋予诸葛亮的聪明全部表现在“术”上,有辩术、战术、技术、权术,甚至现实中不存在的妖术。所谓“术”,就是不能影响大局的办法;对大局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方法称为“略”,如策略、谋略、战略。罗贯中所要表现的诸葛亮,正是这样一个“精于术而疏于略”的代表。

  江东舌战,无助于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外交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是否有利益的契合点,取决于当事人对形势利害的分析和认识,表现的是当事者的谋略水平。很可惜,罗贯中把这样的机会给了鲁肃和周瑜;诸葛亮伶牙俐齿,会的只是讽刺挖苦。虽然,诸葛亮也曾试图从形势上为孙权分析一下曹操的劣势,却又偏偏弄得驴唇不对马嘴,把曹操在一次战斗中的战术劣势,当成了曹操的战略劣势。原文如下:

    “曹操之众,远来疲惫;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

  三百余里,此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故兵

  法忌之,曰‘必厥上将军’。”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话不是罗贯中自己编的,历史上确有其事,罗贯中没有冤枉诸葛亮。

  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历史上并无此事,演义中看起来很精彩。似乎罗贯中在抬举诸葛亮,其实不然,这仅是战术上的胜利,它无法改变刘备还要溃逃的命运。“智算华容”虽然神奇,却对曹操的命运没有任何影响。至于“智取荆州,三气周瑜”,“六出祁山”都是典型的“精于术而疏于略”,限于篇幅,不在这里分析,具体可见阿鸯对嘉靖本《三国演义》的解读。

  “木牛流马”,“十矢连弩”、“八卦阵”更是无法改变北伐的命运和蜀国的灭亡。

  “军令状”、“激将法”、都是诸葛亮运用权术的形式,无助于改变战争的形势。至于诸葛亮在关羽、魏延、刘封、彭漾、李严等人身上做的手脚,只能让蜀汉人才日益凋零。

  妖术,中国古典小说中,会此术者无好人。

  使刘备集团得以壮大的谋略和行动,罗贯中很吝啬,一件都不肯给诸葛亮;导致蜀汉重大失误和损失的决策和行动,罗贯中很大方,全都推给了诸葛亮。奠定荆州的规模,是马良的建议,刘备才有收取荆南四郡的行动。入西川,是庞统说服了刘备。取西川,到诸葛亮到达时,刘备已将大局搞定。夺汉中,是黄权、法正首倡,眼看汉中之战胜局已定,诸葛亮急急赶来抢功。(历史上,诸葛亮不曾参加汉中争夺战。)荆州失陷、关羽覆灭,罗贯中首先把背盟的道义责任,早早地就埋在了诸葛亮的头上;然后又把始作俑者强加给了诸葛亮。对当时关羽镇守的荆州,魏、吴都不愿率先开战,东吴谋士步骘有过精确地分析,而诸葛亮恰恰堕入了步骘的毂中。上庸之失,完全是诸葛亮为对付刘封造成的。刘备征吴,演义中,诸葛亮虽然劝阻过,(历史上,没有诸葛亮劝阻的记载。)但理由空洞,缺乏谋略深度,不能切中要害,无法打动刘备。刘备征吴,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征吴之举,未必不可。关键是如何处理好荆州失陷的善后,如何做到谋定而后动。不征吴,刘备无法善后,失去荆州,刘备将无力争夺天下。面临如此局面,无论是否征吴,刘备都急需下一步的谋略。“隆中对”,诸葛亮空对空地夸夸其谈,此时,却拿不出半点可行的谋略。

  历史上,诸葛亮有规模的北伐只有三次。演义中,罗贯中将其扩大为六次,而且,还为诸葛亮添设了无数次战术级别上胜利。罗贯中这样做,并不是想美化诸葛亮,目的依然在昭示诸葛亮的“精于术而疏于略”。如果只有一次失败,可能是偶然因素或战术上的失误;如果连续失败,那么一定有必然的因素或战略和策略上的根本性错误。而且这样的北伐,次数越多,就越能说明这样的错误是战略性的。演义中,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连胜n仗,只输了最后一仗,就输掉了整个战役;魏军连败n仗,当然不怕再败一战。如此打法,既使没有马谡,诸葛亮也赢不了整个战役。罗贯中想说一个道理,战术上的精明,很难弥补战略和策略上的错误。

  所以,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他的失败不是什么“天意”,而是其自身致命缺陷的结果。罗贯中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对后世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欲成大事,当以诸葛亮为戒。

  和阿鸯上面的分析相反,后世几乎都认为是罗贯中神化了诸葛亮。原因何在?

  对诸葛亮的崇拜,并不源于《三国演义》。早在诸葛亮在世之时,诸葛亮就开始了自己的造神运动,蜀国的高压政治,使得任何不利于诸葛亮的言论,必将横祸加身。如果你对此不解,可以问一问五十岁以上的人,中国改革开放前,什么是“右派”,什么是“反革命”。如果你不理解为什么说蜀国是高压统治,那么,蜀国“吏四万,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空前绝后的吏民比例,应该能够说明一切了。吴降时,“吏三万二千,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连以残暴著称的孙皓,都只能自叹弗如:“看来我还远不得暴政的真随,高压到极致,非但没人敢非议寡人,他们还会天天唱赞歌、跳忠字舞,为能生活在圣君寡人的领导下而感到无比幸福,寡人自然也是伟大的圣君,伟大的……。一念之仁,竟让寡人成了暴君。看人家诸葛亮,搞掉的大臣比寡人多,他们百姓连两个孩子都养不活,自己还能当千古贤相,待国灭时,徒子徒孙们把所有的罪过往没JB人的身上一推……。只是那没JB的人也甚是可恶,竟敢跟寡人同名。”孙皓郁闷万分,遂四十二岁而亡。

  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到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直到今天的“鞠躬尽瘁”,对诸葛亮的崇拜可谓不绝于缕。谁人胆敢质疑诸葛亮,定会死无葬身之地。幸好阿鸯生活在今天,性命可以无虞。罗贯中就没有阿鸯这份幸运了,虽然思想相对解放的环境,能使罗贯中敢于重新审视诸葛亮,但如果公然彻底否定诸葛亮,也很难见容于多数人,其书亦难流行于大众。所以,罗贯中只能把对诸葛亮的鄙视,隐藏在貌似智慧的描述中。有些学者考证,《水浒传》也是罗贯中托名施耐庵(是乃俺或实乃俺)的著作,从隐晦的笔法上看,确实如出一辙。

  后世就没有智者看透诸葛亮吗?当然不是,只是他们不愿在儒家的天下中,成为众矢之的。事实上,纯粹的文人由于不懂政治、军事,其不能入仕,也说明他们不通世故,所以,他们很难读懂诸葛亮。事业有成者,虽然看得透诸葛亮,但是他们的身份地位又使得他们不能说出来。为人属下,恐遭上司的猜忌;为人上司,只希望下属作人人都称颂的假诸葛亮,绝不希望人人都有真诸葛亮的心思。这就是一些人奉行的处世原则,“难得糊涂”。

  造成今天读者对《三国演义》的误读,最大的罪魁祸首还是通行本《三国演义》的泛滥。毛纶父子对人物带有倾向性的删改,使读者误认为是罗贯中的本意。读者对人物好恶的先入为主,极大地影响了读者对罗贯中用意的理解。虽然通行本《三国演义》在语言修饰上,对诸葛亮有强烈的倾向性,但是,许多读者还是对演义中的诸葛亮,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总是感觉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不似心目中智者、仁者应有的形象,但却误于通行本《三国演义》的语言倾向,没有意识到这本就是罗贯中的原意。毛纶父子出于浅薄的好恶,对罗贯中的原著进行带有倾向性的修改,但由于其水平低微,也只能在语言的倾向性上修饰,而没有能力重新编写故事,也看不懂故事背后的涵义,结果给原著的艺术性、逻辑性、思想性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SIZE=3]未完,待续……[/SIZE]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