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翻译:狗尾续貂之《缉凶分部》 -- 梦秋

共:💬73 🌺26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译后记

译后记:

奇卡季洛完全按照鲍洛科夫所预想的方式被执行死刑。他于1994年2月15日被处决。本书完成于1993年1月,当时奇卡季洛的死刑判决尚在俄罗斯最高法院审核当中,所以没有提及最后的处理。

根据手头有限的已出版资料,似乎科斯托耶夫在表功方面占据上风。在某些关于连环杀手的报道当中,“窄林”谋杀案能够破获,主要是本案检察官科斯托耶夫努力的结果(例如BBC的报道)。在此前民警们犯下了许多错误而且效率低下。费季索夫和鲍洛科夫在我手上的其他资料当中很少提及。

究竟是谁在调查过程中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案件侦破当中犯下的错误最大。作者除了贬低科斯托耶夫之外,已经很明确地告诉读者,案件的侦破之所以糜费时日,完全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制度。这个制度才是导致侦破工作屡屡失败最直接的责任人。

……

在西方社会科学体系当中,有两个很熟悉的词语:语篇(discourse)和语境(context)。用福柯的观点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语境是网络,语篇是节点。无数个节点通过相互之间的影响,形成了彼此之间的权力制衡(power relationship)。在这片权力的大网当中,谁也无法逃脱一个时代特有的语境。

通过对以费季索夫、鲍洛科夫为首的罗斯托夫民警破案工作的全程描写,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效率低下、作风散漫、飞横跋扈的警察机构。他们殴打嫌疑人;在证据不明显的情况下,对嫌疑人进行长时间非法拘押;调查工作马马虎虎,有时候甚至到了草菅人命的地步——不信,看看那五个因为“窄林”案调查而枉死的人们!

通过对法庭审判过程的描写,突出了法庭不尊重法律程序,不尊重被告权益,甚至不尊重生命的特点。作者已经很明显地表示:如果在西方国家,奇卡季洛很可能因为被证明精神错乱而免于获罪(虽然他的余生会在精神病院里度过)。而法官阿库布赞诺夫干脆越俎代庖,亲自扮演控方角色,而且在审判过程中独断专行,引发了控辩双方的强烈抗议。这样的法律体系,值得信任否?

通过对血型鉴定的反复强调,对苏联生物医学水平表现出了强烈的质疑。连人的精液类型和血型检测都会发生误判的国家,能够有什么指望呢?对特卡岑科的谢尔比斯基研究所和布哈诺夫斯基的精神病研究,作者相对突出了这样的事实:他们采用了西方的研究方法,或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类似西方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这里面,西方和东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西方属于“我方”的范畴,东方则从属于“他者”,游离在我方体系之外,最终会被我方所吸收。

在被我方吸收消化之前,他者扮演着敌对的角色。所以谢尔比斯基研究所一定是一所罪恶的研究机构。就算研究所没有为克格勃这个臭大街的秘密警察机构服务,难道还找不出其他为克格勃服务的研究所?007的故事早就为类似部门上好了眼药。

再看看科斯托耶夫、亚述黑手党。我们又可以通过这个角度来批判苏联的民族问题;看看第八章对同性恋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看看全文当中无所不在的酗酒问题——连民警上班的时候都可以喝得烂醉——作者没有提一下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候执行的禁酒令,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类似的场面还有。奇卡季洛的采购员工作反映出了苏联经济的弊端;他在梅泽沃伊大街的住宅反映了苏联糟糕的住房条件。总之一路数下来,还可以看到苏联境内民航服务水平低下、出差条件辛苦、儿童教育很失败等等等等,当然还要算一算历史的旧账,例如乌克兰的大饥荒。

作者的眼睛是个广角镜。在他的眼里,苏联的经济、教育、法律、科研、民族甚至交通体系无不千疮百孔。他拉起来的这张语境大网,反映出来的破洞就如同网眼一样多。

这个国家如果不是地狱,那离地狱也不远了。

那为什么这个国家还有理由继续存在着?

作者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并非建筑在对整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之上,而建筑在对特定的人群的认同之上。这些特定的人群秉承了普世的人文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西方的人文特征 —— 敬业与执著的鲍洛科夫和费季索夫、作为精神病研究先行者的布哈诺夫斯基、细致与缜密的特卡岑科,还有不太被人关注的同性恋线人伊万年科——作者多少给了他一点理想主义色彩和同情笔调。

作者在这些角色身上寄予的希望,与苏联解体国家转型后的社会背景契合,在全书结束的时候略略减弱了本书阴暗陈闷的色彩,多少给人带来一点振奋的感觉。但是,贯穿全书的还是那样的色彩——与电影《1984》和《大敌当前》并没有什么不同:阴暗、冷漠、灰色。街道永远肮脏、尘土飞扬、垃圾遍地;人们永远行色匆匆,不苟言笑;公共设施陈旧不堪——庄严的法庭里破破烂烂的设备。

俄罗斯意象当中的森林成了血案发生之地;顿河污浊的河水在流淌,一边就是杀人现场;白雪掩盖之下的尸体要到春天才能被发现……

森林、白雪、静静的顿河、林间的小屋,莫非这一切都与罪恶有关?

那些喜爱诗歌的人们,在书中又有何踪迹可寻?翻遍全文,只有酒鬼和无家可归者出没于火车站附近,用身体来换取一夜的温暖。

在全书完成十三年后,我依旧有理由相信,这个社会当中邪恶的一面仍然继续存在着。

这是广角镜视野当中的恶之花。我们带着恶意,甚至一种狂欢的心情来欣赏这恶魔的杰作。奇卡季洛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之恶和这个语境之恶相比已经无足轻重。所有阴郁沉闷单调的故事,冷峻的笔调以及对死亡冰冷的描写,都是对这个社会、这个语境淋漓尽致的谴责。这个语境现在已经被粉碎、被打倒、被唾骂、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遗臭万年。所以,让我们尽情地享受着批判的幸福,享受着言语的快乐。在痛快地批判之后,我们不要吝惜那仅存的同情与希望。把同情用来怜悯那些无辜的、可怜的弱者,因为我们在他们眼里就是上帝;然后把希望交给那些执著认真的人们,我们要把他们当作上帝的选民!

居高临下的批判者总是以上帝自居。

不要把我打扮成上帝,也不要把我描绘成邪恶的异教徒。每一次阳光照耀在我周围的时候,我知道你的身边一定是无边的黑夜。

看看BBC网页上的奇卡季洛形象如何:

点看全图

我们再看看《时代周刊》这一期臭名昭著的封面:

点看全图

当别人也带着上帝的目光审视我们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接受这样的同情和怜悯吗?

本书的翻译持续了两个月左右。在最后的几天里,狂热的工作和周围变幻不定的天气一直让我低烧不退。现在我可以松口气了。但愿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能够和我一样,长出一口气之后,继续投入自己忙碌的生活之中。

这个虚幻的空间里,一切都只是凝固的永恒瞬间。

“这一刻我们的思绪飘忽万千”

关键词(Tags): #窄林、翻译、批判通宝推:善良的恶霸地主,能饮一杯乎,旧时月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