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 -- 气概文鸯

共:💬27 🌺5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三国演义》嘉靖本为何会优于通行本(续2)

  3.社会阅历的不同

  毛纶,终其一生,穷困潦倒。从未参与过任何重大事件,也没有任何仕宦经历,甚至连点游历的记载都没有。中年,目盲,开始以评书为事,由其子毛宗岗读书执笔,历时约两年,完成了《三国演义》的评改,其时,毛宗岗年仅二十余岁。康熙初年,毛纶父子完成《三国演义》评改时,只是足不出户的两个书呆子。

  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现存生平资料极少。据学者考证,罗贯中参加过元末的农民大起义,做过张士诚的幕僚,资料上称其为“有志图王者”。由此推断,罗贯中见过大世面,有军政阅历,接触过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深通人情世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上面的两句话,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前人留下的知识和经验,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过,这种说法,许多自以为是的书生向来不以为然。一向为后世所崇拜的诸葛亮,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之一。诸葛亮尚未出仕,就自比管、乐;而终其一生,也从未有过管、乐的功绩。诸葛亮闭门造车弄出来的“隆中对”,也被毛泽东直斥为谬论。但是,诸葛亮的际遇,常令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们艳羡不已。对诸葛亮崇拜的背后,其实是对他们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与怨愤。毛纶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改,把诸葛亮推为“智绝”,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境遇的感叹;但是,他的腐儒本性,使他看不到自己的不敢作为和没有能力作为。毛纶的青年时代,正是整个中国烽烟遍地,明清交替,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只要你敢、你能,不愁没有机会。而毛纶这样的腐儒,只会梦想天上掉馅饼,坐在家里,幻想着事业有成的明主来“三顾茅庐”,然后一步登天,出将入相,名垂千古。腐儒的眼里,看不到成功者背后的艰难与风险,他们只想享受成功者的那份风光。所以,“光宗耀祖”一直是腐儒们人生的终极目标,他们绝不愿意像张良、韩信那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只有书本和理论上的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最终导致惨重失败的例子,在历史上早已不胜枚举。远有赵括纸上谈兵,近有江西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都是自以为是的书生,造就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赵括夸夸其谈,其父名将赵奢都说不过他,但赵奢却认为赵括最终会葬送赵国大军,理由只有一条:赵括把战争看得太容易了。(诸葛亮尚未出仕,就自比管、乐,说到底,也是把管、乐建立的不世之功看得太容易了,当时的诸葛亮就是赵括的翻版。诸葛亮没能重蹈赵括的覆辙,只是因为刘备不是赵王,没给诸葛亮像赵括一样的机会。公元二零七年,刘备请出诸葛亮,到公元二二八年,诸葛亮掌军北伐,整整过了二十多年,就算赵括复生,也绝不会再跳长平的大坑了。)说赵括没有战争经验,也许并不准确。赵括可能参加过战争,甚至可能做过数万军队的将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赵括从未统帅过数十万的倾国之兵,更没有指挥过这样大的战争,甚至根本就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战争、没有机会观摩和学习它的指挥和运作。指挥一支数万人马的军队,和指挥数十万的倾国之兵,指挥者所要考虑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一名普通将领,通常只要完成统帅部置的任务,战场上能够“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也就够了。至于各军之间的协调,国力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国与国之间的互动演变,都不用普通将领来考虑。正是因为没有指挥和协调全军的阅历,使得赵括根本就无法理解大军运作背后的复杂与风险;其对兵法的理解仅限于书本上的词句而非具体复杂的运作,更没有想到后果的残酷性。所以,赵括的“易言之”,恰恰说明赵括根本就没理解兵法。

  再说第五次反围剿,朱德、毛泽东历尽艰辛,终于使江西苏区初具规模;不料,李德、博古、周恩来初到苏区,便窃居高位,获得了红军的最高指挥权。这三人从未参加过苏区的创建,根本不了解红军据何生存和发展,却自以为学贯中西,生搬国外经验和书本教条,强令红军和政府军打正规战、阵地战、消耗战。结果,红军失去兵员和弹药的来源,无法抵挡补给充足的政府军,只能放弃他们拼命保护的根据地,不得不开始万里大流窜。兵员和弹药如何获得补充,从来都不需要军队去操心,自有政府去办;但是,红军必须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而主要办法就是从敌人那里俘获。这三人为什么会摒弃毛泽东原本正确的策略?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红军创建和发展的阅历,所以也就无法理解毛泽东的策略。他们的正规战、阵地战、消耗战,恰恰断绝了红军靠俘获补充的途径。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考试。从考场中出来的考生,大致有四种情形。

  第一种,什么都不会,也知道自己什么都不会。所以,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抱任何期望。

  第二种,以为自己什么都会,其实对所学的东西根本就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不理解,或彻底就理解错误。这种人,走出考场后,无不沾沾自喜,以为胜券在握,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都犯了什么错误。结果,考试成绩出来后,常令他们惊诧莫名,大呼:“怎么可能!”

  第三种,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考场出来后,知道自己什么题答的一定正确,什么题是瞎蒙的,什么是根本就不会,基本能够正确估计自己的考试成绩。

  第四种,当然就是百战百胜的绝顶高手。

  长平之战的赵括,第五次反围剿时的李德、博古、周恩来,“隆中对”时的诸葛亮,评改《三国演义》的毛纶父子,都属于第二种考生。他们和绝顶高手中间还隔着第三种考生呢。不过,这第二种人常常自我感觉极其良好,考场出来后往往眉飞色舞、夸夸其谈,令占大多数的第一种人倾羡不已。这第二种人又最具有欺骗性。

  元末明初时的战争,依然时典型的冷兵器战争,其战争形式与三国时期的战争没有根本不同。作为张士诚的幕僚,罗贯中不但熟悉上层集团策略运作,更熟悉当时各集团间的主要竞争形式--战争。

  毛纶父子一生穷困潦倒,非但没接触过上层集团,以其“寒儒”自居的身份,也肯定没有参加过战争,也没有交往过刀头舔血的粗人,更与英雄豪杰无缘。

  毛纶父子从未参与过军政集团的运作,哪怕是旁观过的阅历都没有,甚至连这样的人都没接触过。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谋略的运用,战争场面的描述,人物行为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人情世故,都远非毛纶父子所能理解。“无知者无畏”,正因为毛纶父子根本就没有理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以才会篡改罗贯中的著作。如果毛纶父子作的仅是评注而非评改,那么也只是把他们父子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告诉读者,无论他们理解的是否正确,也都无可厚非。毛纶父子非但要评,而且大肆篡改,只能说明他们太没有自知之明了,腐儒本性!

[SIZE=3]未完,待续……[/SIZE]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