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绅士”战争说起 -- 博扬

共:💬18 🌺7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海洋作战体系思维杂想-1

“我们的一切思维都是概念的一种游戏,至于这种游戏的合理性,那决定于我们借助其来概括感觉与经验所可以达到的程度”——爱因斯坦

无可否认的是,在讨论一个系统化的问题之时,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总会专注于某些具体的概念,直至使得讨论演变为置于这些概念之上的纠缠……这通常会构成我们思维中的一处处陷阱。因此,某些时候从一个看起来较为原始的地方来展开思维,可能更有利于我们达到所要达到的地方。这里,笔者自认所说的一切都并无多少可以刺激感观的“新意”,我们的目的只是要通过一个实例对前文所描述的东西加以演示。

战争平台

任何形式的战争行为,归结起来都是由两个对称的行为或者说是目的所构成——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战场上一切围绕这对行为而由人工客意而为的物品,这里我们都称之为——战争平台。这理解起来非常的简单,战场上的一切——士兵、坦克、飞机、战舰以及发射场、港口……所有的这一切不论教科书上对其的论述多么庞杂,其最终的目的都要落在上面的那两句话上,任何一个复杂的战争平台都是由若干个“次复杂”的战争平台所构建而成,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说,可能只将一场战争中所有参与其中的“平台”的集合体称为战争平台,而其以下层次的各个“平台”均称作节点,这样才最便于通过语言来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描述。1997年4月23日由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约翰逊上将最早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笔者对其的理解是,将传统的作战中心由飞机、坦克、战舰等“物理小平台”改为“信息大平台”,从量变的视角来看,就是大大的密切了构成“战争大平台”的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后者的效能得以提高——事实上这仍未跳出战争平台这一最为原始的概念。

至于前述的所谓“战争行为”,“消灭敌人”即消灭敌人的战争平台或者是迫使敌人的平台无法在某一空间存在,是战争最原始的目的;“保存自己”则是说使己方平台可以在此空间存在而不被消灭,这是最终完成“消灭敌人”最基本的保障。在感观上,这必然是一个能量的相互作用过程,单从一方的角度说则是能量过程的完成与反完成——摧毁-防护、发射-拦截、……。而在我们的传统感观以外,隐含于这一能量过程之中的还有一个信息过程的完成、反完成——如侦察与欺骗、又如隐身与反隐身。以“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为目的的这种能量与信息过程,其物态载体便是战争平台,而对战争平台最原始、最抽象的描述是,它由以下五部份构成——火力、防护力、机动力、信息力、持续力,五项相互依存,任何一项的提高都会使得其余部分被放大,反之亦然。迄今为止,所有用于战争的技术,无不最终作用于这“五力”,其目标无不在于比较平衡的去提高战争平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能力。

海战——为海而战

以上所讲的似乎都与最上面的题目没有什么关联,原因很简单,笔者仅仅是复述了一大段亘古不变的“废话”。

当将话题具体于海战场之后,笔者所发现的是——科学技术对于海战场的一个重要影响在于,后者所涉及到的空间,随技术发展而在垂直方向始终都在跨越不同的物理介质,不断的“加高”。

人类最为传统的海洋作战空间始于海面以及作为实现海洋控制支撑点的陆地,飞机与潜艇的诞生使得海洋作战空间几乎是在指挥官的意志之外,被“强行”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延展自己的高度……最终,我们所看到的是现在这样一个上达外层空间,下至海底的海战场空间。大致的划分一下,可包括“高空间”——外太空至大气层边缘区域、“中空间”——传统意义上超低空以外的“天空”、“低空间”——陆地、水面以及其上通常高度在一、两百米一下的空间、“超低空间”——水下、水底与地下。空间站、战斗机、武装直升机、战舰、潜艇……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处于不同高度空间的战争平台,而它们所存在的理由在于借助所处空间的地理(物理)特性而使得其“五力”的构成拥有各不相同的综合效果。

不同高度下不同的地理特性,所带给我们的一个经验是作为一个“海战大平台”,只有当起所涵盖的空间高度与其所处技术时代向匹配,才可能实现能量过程以及信息过程的完成与反完成,最终实现“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平衡。这样看来,似乎再以军舰(水面舰艇)与海洋(海面)作为我们映像中海军的代表性形象已经不再合时宜了,这二者更应该被视作为现代海军的起源地,再向前一步,似乎目前传统编制意义上的“海军”也无法完全成为“海战大平台”的代名词,后者的提出,完全是基于战争最为直接的战略目的——海战:为海而战,而非战于海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谓“均衡海军”、“一体化作战”等提法从原始概念上说并无甚新颖之处。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以上的问题,这里举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例子——航空母舰。在航母时代之前,海战平台的形式是以战列舰为首的各类水面舰艇,它们将火力、防护力、机动力、信息力与持续力集为一体。而航母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个应和战列舰相提并论的平台,可以说它们是属于不同层面的事务。从能量过程和信息过程上说,同样与战列舰一样直接参与其中的是飞机而不是那种被称作为“航空母舰”的水面舰艇,处于战场“中空间”的飞机与处于“低空间”的战列舰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与前者由于所在空间的物理特性,具有远高于后者的运动速度和空间上更为宽广的运动空间,即飞机的机动力远高于战列舰,高机动力又成几何数量级的放大了火力、防护力与信息力,进而使飞机在一段时间内的能量过程和信息过程的完成、反完成中获得远高于战列舰的效能。航空母舰在这其中的作用在与:它利用所处低空间的物理特性,在持续力上弥补了飞机由于其空间特性所带来的先天不足,从而使得飞机所对比与战列舰的高效能可以在战场空间持续的存在下去。这些便是“航母大平台”取代战列舰平台的奥秘所在,一句话——航母,因航空兵而生,航母替代战列舰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海洋战场空间拓展的必然结局之一。

有中国特色的海战平台

关于航母的话题很容易引出另外一些涉及到具体概念的话题,即“潜、航之争”、“要飞船不要航母”……等等,仅仅通过以上的这些原始概念还不足以说清楚这些问题。现实中,各种实际情况“杂质”的加入,往往会使得具体现象与“高纯度”的理论并非完全一致,正如同延续千百年,以银或象牙来验毒的方法中,真正起作用的竟只是砒霜中作为杂质存在的铅。

至此,我们的话题还要进一步的具体到——“中国的海洋作战体系”。军事问题的研究都应是极“功利”的,唯一的目的是保证在下一场战争中自身可以“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历史怎样,别人怎样,皆与我无关,所谓的战例,可以给我们以启发但绝不能带我们越过思维的原始概念阶段。我们在很多时候似乎早已习惯了去以“海湾战争”如何、如何,“科索沃战争”如何、如何……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佐证,然而非常遗憾,这些并无法说明太多东西,笔者不否认之前的这些一边倒的战争在战术层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总结,但其价值事实上也仅限于这么多,战争结果在宏观层面上是由多种极可能是不可重复的实际因素与原始概念交杂之后的产物,要想准确的预见它,就必须去尽可能多的发现那些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杂质”,这是战例所无法告诉我们的。未来的战争,中国的战争,其主体是中国,而不是美国,也不是伊拉克或者其他什么国家,无论是国情、文化、军事体系等等我们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质;而作为客体的我们未来的敌人,则非常明确——就是之前“战例”的制造者或者是其某种形式的外延产物。这一切,在二战之后的战争中目前尚无法找到至少是类似的例子,而二次世界大战所处的技术时代与现在或将来相比,其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从战役以上的层面说,在经验上我们与对手是完全公平的,都是——“零”。当然,笔者同样承认对手在战术层面,特别是在心理上的优势,是我们的士兵所不具备的。

战争在其爆发之后,总会同时带给敌我双方太多的“出乎意料”,笔者显然无力找出所有的“杂质”,以下只是借助一些比较明显,也许不到总量万分之一的问题,来对一些具体概念来发表笔者个人的意见。

毫无疑问,中国不是伊拉克或者前南的翻版,这不是由于我们的武器比他们先进。前南也好,伊拉克也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美军面前均居于绝对的劣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不具备完整的作战体系,即使他们手中掌握着那么几样如米格—29、T-72坦克这样的“现代化武器”,或者还可以再算上美国人口中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但这些仅仅是一个完整体系中的某些节点,脱离了原来想定的体系及环境,其性质也必然会完全改变。因此与其将这种战争比喻为“壮汉打小孩”,不如说打的是一个肢体、耳目不全的“残废”更恰当。而对中国军队而言,我们所面对潜在威胁至少都四体健全,那种对付“人体炸弹”的经验在战术以上层面对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帮助。还必须要注意的是,中国军队对比前述国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我军武器装备也许未必比他们强出多少,甚至某些第三世界国家手中还掌握着我军至今也无法得到的先进装备,但是,中国军队拥有一个可全面覆盖战场空间的完整的作战体系以及可以长久支撑该体系的经济与工业架构,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武器,置于这一体系之中与掌握在伊军手中也完全是两回事。

当战争发生在这样两个处于同一量级的对手之间时,双方各自能量过程与信息过程的完成、反完成都会由于对手体系上的完整性而无法顺利的实现,处于不同高度层的战争平台处于“保存自己”的考虑,必然要将全部力量投入到该空间的完成与反完成之中。其结果也许就是将战场的不同空间在一段时间中彼此割裂开来,这将导致不同空间的战争平台不再像以往那样一个清晰的顺序依次进入战场,我们所看到的可能会是一个“一哄而上”的混乱局面。

如前文所述,处于战场高层空间的战争平台比低层空间战争平台具有更好的机动力,这是由地理特性所赋予的,高机动力进而放大了火力、防护力与信息力,因而低层空间战争平台在单独面对来自高层空间的敌人之时,除非在技术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否则肯定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之前的历次局部战争当中,美欧国家往往是凭借着其处于战场“中空间”的航空兵力量的绝对优势,在战场形成绝对不对称的能量、信息的单向过程。这一情况在未来其与中国的战争中是难以重复的,当战场空间位于中国近周边地区之时,至少可以相信在开战的最初一段时期,一个完整的且技术水平不是很低的“中空间战争大平台”是难以在瞬间崩溃的——正如发生在伊拉克、前南等地那样。两方的战争平台将在这段时期同时存在于同一高度的空间当中,其后果可能就是双方所有的战争平台都会投入到与自己处于同一空间的地方平台的战斗之中,之前西方国家对空中力量以对地攻击为主的使用原则将不得不暂时被交战双方同时放弃,空中战场的能量与信息过程将是双向的,相对对称的,战场的“中空间”会因此而暂时在战场上“消失”。与此同时,处于弱势一方“高、低、超低空间”的战争平台很难想象会安然等待空中较量的结果。

然而,不能因此而认为至此战争将在不同的空间不受干扰的同时进行,处于不同空间的战争平台由于机动力的差异,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时空概念,或者说是“时差”。战场优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高层空间的胶着状态并不能保证处于低层空间的战争平台完全不受来自高层空间的敌方威胁。具体到中国海战体系,在开战初期的交战原则,应是尽可能的延长战场中空间的“混乱”时间,尽可能使得“混乱”状态具有持续性,从此而论,在中国海战体系的建设当中,航空兵的核心任务在与“空中交战”,虽然这似乎与“杜黑理论”完全相左。而处于战场其余空间的二炮部队、潜艇、水面舰艇、地面部队等战争平台,在交战初期的核心任务在与打击对敌空中平台起支持作用的关键性节点(话外音:如此我们似乎顺带看到了前苏联海洋作战体系的一些合理性),任务的目的在与最终消除来自于战场中空间的威胁,任务的关键在与缩小处于不同空间的战争平台的“时差”,这便又为舰艇及车辆隐身,高性能船舶、直升机等技术在中国海战体系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

由此,我们又过渡到了未来中国海战体系的另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中国军队而言,对海战平台“攻、防”体系是否均衡的评价,必须着眼于海战“大平台”,而不是单独的对处于不同空间的战争平台来加以分别评价。未来战争中我们所要面对的敌人,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如同之前战争中的美军那样“潇洒”,当然,对方也一样。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战争的“胜负”,而不是在一场必胜之战中如何让自己更“舒服”一些(这恰恰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军事体制和装备体系改革、发展的立足点,可见对其的盲目追随是很不可取的)。未来我军的海战体系建设,必然要立足于大平台的攻、防平衡。从实际情况而言,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海战体系必须要完整的涵盖战场各个空间并在质量上不致与对手差距过大,以实现“保存自己”;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尽可能的去利用空中战场之外的那些看起来“非主流”的战场空间,通过如再入式弹道飞行器、潜艇等战争平台,在能量与信息过程的完成、反完成中实现局部的不对称,对敌关键性节点进行摧毁,进而以此为突破将这种“不对称”由局部放大到全部。

从这个角度说,未来的中国海军,或者说是中国的海战“大平台”必然不应是他人的翻版。也许我们会拥有自己的航母,但或许我们的舰载机队会是由单纯的空中优势战机组成,而与此同时,我们抑或会在舰艇编队内编入数量更多的潜艇作为主要进攻手段,又或者弹道式火力投送平台的使用会使得类似于“远望”号这样的舰船也加入到海上战斗群中……。总之,可能出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正确的来源,应是始于原始概念的、冷静的思维。

[MP=320,240]http://www.chinamil.com.cn/mp3/dlgq/Track08.MP3[/MP]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