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后学
注册:2007-12-04 01:36:44
正八品上:给事郎|宣节校尉
正八品上:给事郎|宣节校尉
💧90926
🌟8612
💓6758
🌟8612
💓6758
家园
吉汉的一篇讲述这场政治风波中工人作用的文章大意是这么论述的,个人印象深刻(免责声明:这篇文章出处找不到了,如果有河友能有文章出处可以贴一下链接,凭记忆写了大意,错漏之处还请见谅): 关于这场政治风波的历史叙事,比较常见的是两种版本。 其中最常见主流的版本就是把它放在“民主对抗威权 ...
尽量每周一篇 [C][B]自序[/B][/C] 我最初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看了90年代的一套纪录片——《共和国战争》,其中提到了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中苏边界冲突。后来在21世纪又接触到了60年代曾任《泰晤士报》驻印度记者的内维尔·麦克斯维尔所写的《印度对 ...
多发一条 [C][B](二)中印边境地区的地理情况[/B][/C] [B]西段[/B] 这里所说的西段边境地区主要说的是印度控制下的拉达克与中国控制下的阿克赛钦地区和阿里地区西北部(日土县、噶尔县)。 拉达克、阿克赛钦、阿里地区都属于高寒高海拔地区,其生态承载力十分薄弱,植被 ...
从反驳萨苏所说“毛公三反五反的时候不依法办事”,以及一个多少有点为镇反翻案的所谓历史小说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999348/3#C3003885 ,拉拉杂杂写了一堆。 写到后来,发现大概左右都得罪了,但还是单独发在这里,哪怕收砖盖房 ...
你说的确实有点巧妙,我居然看不出来你到底是指责贪官都是张志新是婊子吗,还是指责我啊。 无论怎么样,张志新和周桓等乱搞,然后被迫在审查、批斗中中承认乱搞,然后自己心生自杀之念,也是不咋的的行为吧?这事当事中暗地里大家理解,也可以,但是公开在台面上吹牛皮还是不妥吧? 就算今天领导 ...
“琅琊”虽是著名的中国地名,可既不像说“巴蜀”就是指四川盆地,“关中”就是指西安周围地区那么明确,也不像“东北”“岭南”“江东”这些世人也大致明确知道所指范围。琅琊好像是好多人耳熟但不能祥,古雅而又有些神秘的所在。其实,“琅琊”这个名字内涵丰富,传承戏剧,又承载了中华最残酷而传奇 ...
作者:忘情 世上从来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只胜不败的军队。胜仗好打,败仗难为。这是因为顺境中可以掩盖很多问题,只有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才能真正检验出部队的成色。 众所周知,1937年9月,由红军主力改编而来的八路军3个师陆续挺进山西敌后,自平型关大捷起,打了一个又一个规模虽不 ...
只要跑路准出问题。抗战之初八路军就向国军指出了这个问题,抗战期间和抗战后国军自己总结还是这个问题,解放战争期间依然故我。 说起跑路,其实淮海战役杜聿明从徐州跑路后还有最后一个机会:这30万美械精锐奔着永城就来了,国军不知道的是,永城是中野的前方后勤基地(后方基地在商丘,铁路运到商 ...
[QUOTE] 44年,日军赶走汤恩伯后,打算“深挖”一下河南资源。 一开始试着攻打司令部附近的一个寨子,倾尽全力(飞机都出动了)才拿下,然而几乎没收益不说,放眼望过去密密麻麻都是一模一样的寨子…然后日军就只管公路了。 后来驻守日军部队听说某个寨子不老实总打公路主意,就去了一个班 ...
作者:忘情 1927年7月31日中午,叶挺在第20军军部亲笔起草了举行起义的正式作战命令,以贺龙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叶挺代前敌总指挥名义层层下达: “我军为达到解决南昌敌军的目的,决定于明(一)日四时开始向城内外所驻敌军进攻,一举而歼之!” ...
[QUOTE] 潘汉年是收监关押监督改造,可不是”软禁“ “饶漱石后期只是软禁,不是身陷囹圄,和潘汉年一样” ---- 这句话值得商榷。 [/QUOTE] [QUOTE] 潘的情况不清楚。扬帆在湖北沙洋农场的状况,他当年在上海的老领导、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亲自回忆过的: ...
“饶漱石后期只是软禁,不是身陷囹圄,和潘汉年一样” ---- 这句话值得商榷。 [QUOTE] 1967年春天,“中央文革”小组下令重新审查潘扬案件,同时将已经假释出狱数年的潘、扬重新收监关押。 [/QUOTE] [QUOTE] 1975年,潘汉年、扬帆分别被遣送到 ...
你却迷信美帝和精英们配合,污蔑毛泽东时代饿死人的谎言。 参考,饿死三千万是邓与美国精英合作虚构出来的 要点: 1、改开开始后,美国人帮助培训人才,提供计算机,推动邓党在1981年搞人口普查;虽然人口普查资料并没有为美国专家得出饿死三千万提供佐证,却不妨碍美国精英宣传是依据邓党提供 ...
您提到的“饶的倒霉真实原因,是情报系统内部派系斗争所致,具体原因不清楚” ---- 杨尚昆在《回忆高饶事件》中,讲了两件事: 1、扬帆案件,火上浇油 2、潘汉年的“交待”,引发更大“爆炸” 此外还有最重要一个原因:1954年赫鲁晓夫为铁托恢复名誉后,饶漱石“闹翻案,激起了众怒” ...
建国不久,五大书记的任去世,递补上了陈云。 接着中央削藩,五马进京,高岗一马当先。 八大召开前的私下活动,说是挑战刘少奇,真是借口。 结果邓公或者出于正义感,或者有别的想法,找陈云去了。 他也不找别人商量。 最后出面的是周公和陈云。 犯了众怒。最强大的东北华东两藩的代表高饶被打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