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的喝茶(下) -- 无酒

共:💬19 🌺4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的喝茶(下)

    一般茶叶的寿命都比较短,如龙井、铁观音之属,放上几个月就不太能喝了,即使保存得法,最长也不能超过一年。我曾经买到一点白沙绿茶,纯是细芽制成,泡水则清澄润滑,气味芬芳,珍而重之地用纸罐封好,放在电脑室的木地板上。广东的夏天暑气逼人,不到三个月,一罐白沙变成了红茶!为了茶叶的保存问题,我曾在佛山逛茶店时提起,恰好老板委托浙江某科研机构研究碧螺春的越年问题,已经搞了几年,有一点经验。他说茶叶收藏,法分古今,古法是将茶叶用纸袋封好,四周置以石灰;今法是用塑料袋密封了,放在冰箱里。放了一年的茶叶,无论品相还是口感都不错,但经不起对比,只要一尝当年的新茶,马上就能发现区别:旧茶失去了原先那股鲜活的香气。其实,从饮者的角度看,茶叶难保存也没什么,赶着季节喝春茶秋茗,对于时日的流逝就有了若干的关注,啜一盅新茶,让心情在小小的怅惘中沉浮,也许更可得茶之三味吧?

    茶也有不怕长期存放的。吾乡旧俗,常将一些野茶用塑料袋封好,悬在屋梁上,家里有人如果肠胃不适,就取以泡饮,每有奇效。不过这已经算是药材了,不当以茶称之,倒是另一味入《本草》的药物,苦丁,常被人在后面加上个“茶”字。名者,实之宾也,倒不一定有必要在这点上纠缠,就我个人来说,差不多也将它当作了茶,感觉不好时就扔一支到杯子里,用开水泡了喝,除了下火,还能降血脂。不过我这种喝法殊非正宗,正宗的法子是泡了茶,然后再将苦丁放进去,据饮家说,时间也不能长,13秒最好,否则就泡坏了。苦丁性寒凉而无香气,佐以茶香是有道理的,但这13秒又有什么依据?不知道,反正是人云亦云,姑妄言之。实际操作,并不一定要用细线系着,到时间了就抽出,掌握泡浸时间不要太长这个要诀就差不多了。

    这种13秒之类的要求,不能说没有一些道理,但过份的强调,在我这类喝野茶的人看来,毕竟有了一些喜剧成份。然而饮家不是这样看,他们是茶文化的力行者,这些细微的地方,正足以表白他们的趣味、道行,以及身份。我对所谓的茶文化缺乏研究,但有幸见过若干以茶文化传承者自居的人士,说来有趣,他们往往是一些台湾人。有位嗜茶之士,随台湾人学喝茶三年而未出师,他带我拜会过那位大师。此人来大陆经商很多年,以善于喝茶闻名,他见我们来了,说要“沐浴更衣”,然后一头钻进洗澡间洗了四十多分钟!茶是喝了,确实不错,整个过程,态度是端庄的,气氛是肃穆的,效果是良好的,然而,也就仅此一回,无论格调多高,我再不敢喝这种战战兢兢的茶了。

    普洱也是可持久的茶,按一些饮家的说法,简直是可以永久摆放!近年普洱价格飞涨,收藏普洱便成了一些人的投资方式,据我所知,就有好些人家里藏了上百万元的普洱。不过这主要是有钱人的游戏,曾听某人眩耀,他两年前以六千元买入的茶饼,现在别人用三万元求其转让,被他断然拒绝;这种故事虽然快心,也很具富爸爸穷爸爸之类的启发性,但要我辈拿出六千元买那块茶饼,可不仅仅是一个眼光问题。

    收藏普洱大有讲究!昔日普洱寒微时,据我所知,是扔进自家车房,又闷又热的放上几年,味道自佳;现在普洱显达了,再没听过有谁胆敢如此唐突。有钱的,在家专辟一室,四时冷气开放,排以紫檀木架,饼茶沱茶恭请上座,散茶则以紫砂大瓮贮之,沿墙放置,四周摆放常绿植物,尤以枝干纽结、叶子翠绿的发财树为佳,令普洱们苑若置身大自然的怀抱。据行家说,喝了普洱,茶渣一定要给发财树做肥料,一者以示意诚,二者物尽其用,饶有深意存焉!所谓知易行难,我买回来的普洱,总是随手就扔在地板上,茶盘茶杯也都放在地上,要喝茶时,箕踞,烹水,泡茶,用啤酒杯一饮而尽,只有茶渣是倒在阳台的花盆上作肥料,但近来发现,这又容易招来咬人的小飞虫——看来天资有限啊,雅事我实在是干不来的了。

    普洱时日愈久,品质愈好,这种说法当然有其道理,以我粗浅的经验,十来年的茶确实是比三两年的好喝。但五六十年的滋味如何?一来我无资财以购置,二来亦无佳运搭便车以亲芳泽,只好暂且付诸阙如了。不过事在人为,我认识的一位仁兄,他就喝过保存了六十年的普洱。此君好普洱,亦颇拮据,但喜至茶店与人谈茶。茶店的规矩,都置有全套的茶具,有客进门,总要泡茶奉客,既可以试茶,也可以让客驻足,以壮店威。试茶之余,自然是海阔天空的神聊,谈得多了,偶而也买一点,与店主便成了见面熟的朋友。过去说“银行多过米铺”,现在的茶店也渐有这种盛况,这位老兄一天去一家,平均一家他每月也就光临那么两次,虽说买茶的时候少,蹭茶的时候多,但他听来看过经历了的茶经杂碎特别多,俨然一副茶家的庄严宝相,店主们也特别买帐,常常捧出好茶请他品评,那六十年的普洱就是这样喝上了。听他说的喝后感,是什么“茶气寡薄,幽思玄长”之类的鬼话,始终不得要领。但过后想想,这种个人感受性的东西,只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语言在这方面原是乏力的。

    关于普洱,近来有了二得,其一是散茶亦有佳品。这其实是老生常谈,但在我却是新鲜事。过去我不喜散茶,总觉得有一股灰尘的味道,呛鼻!朋友帮我买了80元一斤的散茶,纯以嫩芽为之,据说有六年茶龄,一通胡喝,总算知道那“灰尘”味道其实就是普洱所谓的“陈韵”,细品下来,接受了。这种陈味似乎是散茶特有的,印象中在饼茶砖茶沱茶中都未曾碰到过,莫非是其制作工艺另有学问?但查找相关书籍很少提到具体的技术,因此这道理至今未明,请识者有以教我。其二是好生普而远熟普。喝普洱的人基本是从熟普入手,原因很简单,一是坊间多有持生普不可饮之论者,二是生普到“可饮”之年的并不多,初哥们只好喝速成班式的熟普了。我近来的品茶感受,是与其喝年份可疑的熟普,不若下定决心,从一年期的生普喝起!具体到实践,我这几个月的茶店游,多是访求今年新出品的无名气的生饼,这有点儿讲究:今年新出,则价格在最低线,避免了每年价格翻番的可能;无名气,则店主鼓吹乏词——以有名气的勐海厂今年的7542青饼而论,一块就要上百元,而另外一些无名生饼,无论多好,最多也只敢开出30元一块的价格。

    这种访茶方法靠的三成是经验,七成是运气。因为,生饼有个发展问题,就是茶味将往何走,这与中国会往何处去那样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谁也不敢轻易拍胸脯下结论。一般来说,大厂的生普,配方经过实践检验,起码已经有过十年八年的总结,买下来基本可以放心。但我访求的是无名生普,多是小厂生产,对于茶味发展问题,不少制作者恐怕自己也是心里无底吧?但,人穷智短,只好将三分经验撑作十分胆气,自己来找!

    我的经验,其实与蒙古大夫的方法差不多,要旨不外乎也是望闻问切。望,是看饼型是否规则,条索是否完整,色泽是否有活气;闻,当然是捧而嗅之,是否芬芳,是否有异味,这里有一个比较关键的指标,就是茶味是否够“霸道”,即是否强烈,有识者曾曰:越霸道的生茶,今后的转化就越好;问,主要是多方了解,听取茶人的意见;切,不妨说是“沏”,口是百味师,说多少都没用,泡几杯喝喝,才能下个大致不差的结论。

    以上拉杂谈,都是心血来潮时写给我常混的围棋论坛“棋人”的朋友们看着玩的,或谑或庄,随写随续,朋友看了也有喜欢的,诗人一里赠诗一首,曰:

    醇香伴无酒,

    普洱杂新陈。

    欲访苍山翠,

    何需几载春?

    我最爱“普洱杂新陈”五字,切题,应景,有所阐发,妙不可言,如果找到擅书的朋友,一定得请他写下来,挂在书房壁上得意一下——茶也好,棋也好,总归是个引子,这惬意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 家园 好文!

      喝不惯生普,觉得不如喝铁观音。爱的还是熟普。

      呵呵。。。

    • 家园 绿茶的存放

      传统上绿茶的存放无非是要求密封后放在阴凉干燥处。北方很多地方做到这一点不难,茶叶喝上一年等到次年清明也还凑合。

      不过现在有冰箱了,这个是古人所没有的。冰箱能够降低化学反应速度,延长保存的时间。据茶商说,最佳的保存办法是严格密封以后放入冷冻室。

    • 家园 据说红茶就是英国人把绿茶装在船上运回去的时候,

      经过印度洋的高温熏蒸形成的。于是发明了红茶。

      不知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还请楼主解惑……

    • 家园
    • 家园 听我母亲说炒出的茶叶第一锅最有味道

      不知道是个啥味道

      • 家园 不对吧

        我家就是做茶叶的,炒茶叶用铁锅,这个锅子平时自然是不用的(俺们小户人家,不是大厂子),开春新摘茶叶要用的时候,才会把这些铁家伙弄出来用,所以第一锅肯定有很重的生铁气,弄不好,还是刚刚除了锈滴~~~

    • 家园 妙啊

      "茶也好,棋也好,总归是个引子,这惬意的心情才是最重要"。

      怪不得史上文人好"斗茶",禅林好"茶宴"。我家乡宁波天童寺出产的天童红茶虽然没有杭州龙井寺产的龙井茶那么有名,但也算得是和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齐名的好茶了。

      无酒兄说的是,茶的名气倒在其次,啜饮的心境才是无价。在国内时,几个姑姑每每采了雨前新茶就千方百计托人带来给少小离家的兄弟 -- 我的父亲。有时候甚至多得成了累赘。父亲恐怕新茶放成旧茶,到头来只能煮茶叶蛋派用场,还要张罗着到处送人。现在遥遥地忆起,父亲在他的书房里坐下来,茶过三巡之后拆了新买的书,重新用线装订了,心中想来是何其安详。。。杯中有故土的馨香。

    • 家园 我以为喝茶随性一点点比较好,弄出很多条框倒失了茶的本味。

      我上回在昆明一茶店里“品”茶,生普洱、熟普洱轮流喝,结果失眠了。

      倒是发现的确有一群爱好者经常去茶点品茶,作为消遣。庄主也不收钱,也没一定要买的架势,颇有以茶会友的感觉。

    • 家园 普洱杂新陈

      这种个人感受性的东西,只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语言在这方面原是乏力的。

      果然好文。

      花之。

    • 家园 花顶,随着云南旅游的开发,普洱茶身价看涨

      其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处水泡一处茶。毛尖不能用广东水泡,河南水也同样不能泡铁观音。这个“水”,还是大有讲究的——

    • 家园 这品茶的跟那些搞音响设备的差不多

      用的词都是一般人听不懂的。

    • 家园 好!
    • 家园 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