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小楼的帖子说开的事(不好意思,标题弄混了,已改) -- 葡萄

共:💬192 🌺54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釜底抽薪啊

        2000亿美元的国债啊,真是人民的铁拳,要多硬有多硬。

        其实印花税也不温柔,一年几千个亿。只是这个是慢性失血,现在还没感到厉害而已。

        • 家园 印花税没那么多

          2000年高点时也不过522亿, 2005年才227亿. 而且印花税不回笼货币. 这次的发行国债受上来的人民币交给人民银行后可就是被回收了.

          • 家园 问一个愚蠢的问题

            为何印花税不回笼货币?理论上讲,财政部受了印花税不用出去,还给央行不就是了吗?当然说不定财政部是铁公鸡,只进不出的。

            • 家园 国家财政收了税自然就要花出去

              不然收税干嘛. 如果财政有盈余, 可以存起来以备后用, 或者减税. 还给央行的做法只发生在央行手上的国债到期要还本付息的时候. 但央行可以随时买卖国债, 所以货币发行和回笼是掌握在央行手中.

              • 家园 补充一点

                财政部如果通过其在央行的帐户来收税和支出, 那该帐户的余额波动(例如突然增加的印花税收入)会影响货币数量, 央行可能要进行反向操作来抵消其影响. 美国的做法是财政部把主要帐户设置到商业银行来进行收支(TT&L program), 从而保持在央行帐户的余额基本不变. 中国的情况不清楚.

          • 家园 今年是大时代

            今年的印花税一定创历史新高,我估计是1000+,有可能估计错了.但估计不会太离谱.如果按目前每日2000亿的交易量算,每天的印花税是12亿,所以一年几千亿的印花税应该没多算.

            财政部发的特种国债现在的传言是两万亿,目的之一就是减少流动性。这消息对楼市股市一定会有冲击的。

      • 家园 股市,房市,债市,三者不可缺一。

        这才是完善的金融系统。

      • 家园 已列入人大议程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0619/09133703593.shtml

    • 家园 续四,变出来的美圆(2)

      变出来的美圆(2)

        

        不知道你信任不信任这样一个公司:

        

        由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牵头,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盟,此外还有象华尔街对冲套期之父、所罗门兄弟债券交易部主管等一大批华尔街

        精英主管。另外有一大批世界各国大银行为他的战略合作伙伴。

        

        不知道你会不会投资这样的公司:

        

        成立之初,其资产净值只有12.5亿美元,而到1997年末,却已经上升到48亿美元,净增长达到2.84倍.1994到1997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28.5%、42.8%、40.8%和17%.在成立后的第四年,股市每一美元票面上的红利达到2.82美元。

        

        不知道你会不会参与这样一个公司的交易:

        

        以75亿美圆资本,获得银行1250亿美圆的银行信贷,在最高峰从事价值超过1万亿美圆的合约。

        

        

        如果你可以把上面一些问题集合在一起,那可以理解美圆是怎么变出来的了。对了,上面说的公司说的就是LTCM,盛极一时风光无二。这里有个帖子,说的就是当年的事情。有同好的朋友也看看,

        http://blog.sina.com.cn/u/4733fec9010007is

        

        前面的话就是个引子,小时候看三言二拍闹的,大家别见怪,下面言归正传。

        

        前篇说了,美圆的泛滥由头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的,伴着的是个叫全球化的由头。可是,这个全球化正式登场却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也是个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喊出的口号。不过那时候,美国泛滥的是垃圾债券。

        

        近年新闻鼓嘈一时的如果不算上流动性那就要算金融创新了,其实一直以来领金融创新一时风气之先的,除了美国还有的依旧是美国。无他,因为美国是一个帝国。

        

        二战,是当今世界政治的分水岭,实际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分水岭。话如果从源头上说,就不得不提《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这开始了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头,也是现在多数国家开始全面金融监管的头。从那之后,所谓自由海盗式的放任时代算是告一段落。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银行分业经营。(注:日本《1948年证券交易法》第65条和中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均受其影响。)。

        银行的影响,乃至金融的特殊性之所以特殊,在于他们可以动摇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今天是没有任何产业可以有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尤其在今天,金融在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化的时代不仅核心而且是关键,一旦为祸不堪设想。

        

        说不堪设想,这个话也不是我想危言耸听。不知道大家谁知道,2006年世界GDP总量多少不到50万亿的水平。可谁知道,在2006年还持有的对冲基金合约的总量有多少:大约在250万亿水平。去年和朋友讨论金融问题的时候,在伦敦城工作的朋友说了句:当今世界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的2600倍。当时一句,今犹在耳。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是在1999年废除的,当时是驾着新经济的光环,开启的是金融全球化最后一道闸门,遏止美圆泛滥的最后一道阀门。今年,G8财长们又聚集一堂,他们关心的重点除了一个人民币汇率问题,另一个就是对对冲基金监管的问题,美、日两国对此坚决抵制。为什么?这还要回到金融全球化的核心:金融离岸化。

        

        从道理上说,金融创新是好事。怎么说呢,银行管这货币最讲究的就是生生不息。借进的货币是负债,这钱一天贷不出去是要每天支付利息的。可另一方面,贷款有风险一旦贷款出现坏帐那轻则影响银行或者金融的运行;重则动摇国本。历次经济危机,多数都离不开一个过度投机一个挤兑风潮,这个挤兑就是挤兑的银行。前面也说了,银行既然借进来了钱,就必须借贷出去,不然这个银行就别开了。银行运行实际依赖的是信用,简单的说就是存款人要对银行有信心,信任银行的经营。这样,银行就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银行的存款开展他们的经营。可是,在自由放任时代。银行经营良莠不齐,最终过度的投机引起金融危机尤其从证券市场爆发的金融危机最终引起整个市场的恐慌从而爆发挤兑风潮。一旦爆发挤兑风潮,银行无论良莠玉石俱焚。所以在大萧条爆发后,有了一个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话说回来,前面说了,银行实际经营的是信用。实际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银行经营的是风险,一直以来金融的发展史实际无非是一部金融的信用制度健全的历史与风险控制制度的发展史。在黄金实际退出货币流通领域前,黄金实际是所有货币的最后兑换货币与基础货币。各国的汇率,本质上是各国货币所含贵金属尤其是黄金含量的比率。再回过头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就是一个建立在美圆信用基础上风险可控的以金融为核心的一整套经济经济运行的体系,美圆当时的信用依托的依旧还是黄金占世界各大中央银行总储备量60%的黄金储备。但是,在越战之后随着美国国力不再具有建立布雷顿金融体系时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初具规模,黄金作为一种基础货币的作用已经难以充做满足这样规模的交易的一般对价物。简短的说,就是黄金作为最后的交换货币一不能满足当时的贸易实际需要。但是如果要保持金融与贸易运行的核心:货币的稳定,那么要么将政府信用取代黄金信用,要么缩小贸易的规模把经济缩小到可以和黄金兑价相匹配的规模。可是,要知道1950年世界人口是25亿,到1980年世界人口44亿,所以如果不想继续一次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话,那么黄金只有退出。那失去黄金为基准的世界汇率一下子就失去了统一的计价基准,从此汇率高估与低估呵呵没人说的清。

        

        (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图胜千言

        去年我做的一个报告里的一张图,曲线是M3/M2的比例

        M3比M2增加的大头是所谓的EURODOLLAR,也就是离岸游资。

        FED自2006三月起停止公布M3,呵呵,其中的奥妙自己去想

        点看全图

        • 家园 可惜,不会有多少人在乎

          你说的那个意味着什么

          • 家园 说法多了

            FED的说法是统计M3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大约几百万美刀一年

            老实人的理解是,头头们没钱,真可怜。

            阴谋论者就不得不多想想:

            为什么头头们不想让大家知道呢?

            又为什么选了这个m3/m2比例刚刚抬头的时机呢?

            注意2006年这个比例上升的切线斜率只有1999年那阵可以比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