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西乡隆盛简介- 最后的武士原型 -- happy_lamb

共:💬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西乡隆盛简介- 最后的武士原型

    武士阴魂{cchere.com happy_lamb}

        {cchere.com happy_lamb}

        {cchere.com happy_lamb}

        白发衰颜非所意,壮心横剑愧无助。

        百千穷鬼吾何谓,脱出人间虎豹群。

         ――公元1877年2月3日,西乡隆盛在日本九州岛上写下了这首诗,原题为《除夜》(不知是否除夕之意)。西乡隆盛为何许人也,我在这里先卖个关子,容后慢慢再说。昨天下午在电影院看《手机》,回到家以后又看了一张DVD――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最后的武士》。虽然卖碟的人一口咬定是大碟版,但正片放出来质量还是一般,与同一张碟里的预告片一比较就露出原形了。尽管如此,但与那些偷拍片比起来还是不错的。

         片子很长,有两个多钟头,中间有一段比较拖沓,但头和尾还是很紧凑的。故事的情节没有超出我的预料,因为我对于那段历史还是有一些了解的。现在说说故事的基本情节,19世纪中叶,美国退役军官内森(汤姆?克鲁斯)的内心存在阴影,因为他在南北战争期间参与过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1876年,他被高薪聘请到日本,为日本政府训练新式军队,也就是所谓明治维新。后来,他率领之一支政府军去讨伐叛乱的武士,结果全军覆没,他本人被俘。但武士的首领森胜元(渡边谦)饶恕了他,似乎是看中了内森的勇敢无畏,所以把内森留在自己妹妹家中(她的丈夫就是内森所杀死的)经过很长的时间,内森一直生活在日本武士中间,学习剑道和礼仪,甚至还帮助武士们击退了一次忍者的攻击。1877年,内森和武士们来到东京,原来武士首领森胜元居然是前首相,天皇尊称其为老师,但森胜元不愿意接受政府的改革,结果被政府软禁。内森和一帮武士浴血奋战救出了森胜元,回到了武士们的基地,最终与前来围剿的政府军决一死战,结果全部战死,只有内森幸存了下来。

         《最后的武士》的历史背景果然不出我所料,就连其中的人物也是有原形的――比如电影中的男二号,日本武士的首领,前任的首相,天皇对其极为敬重,因为他曾经辅佐天皇夺取大权,此人精通英文,善待克鲁斯,但却顽固地拒绝西方文明,坚持日本武士固有之传统,最终以刀剑与政府军之枪炮相搏而身死。当片子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想起了一个历史人物――西乡隆盛。西乡隆盛(公元1827年―公元1877年)出身下级武士,作为尊王攘夷派参加倒幕运动,在倒幕战争中,作为军事顾问和参谋长,指挥了著名的鸟羽、伏见之役,消灭幕府军主力。后又只身赴江户与幕府会谈,兵不血刃地使幕府投降,他为明治维新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明治维新三杰。新政府建立以后,西乡历任参议和陆军元帅等要职,参与新政府的各项改革。但后来西乡思想日趋保守,他的真正理想并不是建立一个明治维新式的近代化的日本,而是仍然要保持传统的武士社会和特权,不久便辞官还乡。1877年,他在鹿尔岛发动了武装叛变,史称西南战争,最后战败自杀。显然,编剧把西乡隆盛作为了电影中武士首领森胜元的原型。

         《最后的武士》电影中的战争也发生于1877年,无论是时间还是人物,都符合西南战争的历史。仅从影片的角度来看,男二号的形象是一个为了保卫传统不惜一死的人物,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与政府军殊途同归?)。甚至最后他的死感动了天皇,使天皇拒绝与美国签定条约(如果放在中国的语境里,就叫做拒签“卖国条约”),维护了日本的主权与尊严。

         关于天皇拒签日美条约的情节,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我不是很清楚,但在明治维新之初,日本与西方列强签定过很多条约,但大多数条约日本的立场还是比较强硬的,没有出现象中国那样极不平等的对外条约,更无割地之款(库页岛问题则是交换)。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终于确立了与西方平起平坐的地位,遂彻底废除了所有的不平等条约,这确实是在明治天皇的治下,不过那时候明治也离死不远了。

         再回到电影本身,谈谈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前半段克鲁斯另一帮政府军在森林中与武士激战的戏拍得不错,尤其是在森林阴暗的光线和雾霭中,镜头里渐渐浮现出骑在马上的武士们的身影,那样子仿佛是来自地域的恶魔。

         全片的最高潮自然是最后高山草原上的武士们与政府军的血战。我已经很久没那么过瘾地看过电影中的战争场面了,而这部片子的战争场面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冷兵器与热兵器的对决,无疑具有一种胜败早定的悲壮意义。当克鲁斯与武士们并肩作战,以几百年前的方式全身披挂着甲胄,骑着马挥舞着刀剑向装备着步枪和大炮的政府军冲锋时,我立刻想起了一部中国电影的场景――《火烧圆明园》中蒙古骑兵向英法联军的冲锋全军覆没(我一直觉得那是中国电影里拍得最经典的战争镜头)。

         战斗进行到最后,克鲁斯与武士们发出了最后的冲锋,这时政府军推出了新式的机关枪,当机枪开始扫射时,原来的背景音乐一下子静了下来,只剩下机枪的发射声。机枪连续不断地射击,子弹如狂风暴雨般扫过冲锋的武士――此时冷兵器已失去了任何意义,就算换上关羽、张飞、吕布上来也照样完蛋。克鲁斯与武士首领森胜元中弹落马,首领与克鲁斯相拥举刀自尽(但克鲁斯活下来了)。面对此景,政府军亦为之而感动,纷纷脱帽致礼。

         当然,在日本电影史上也并非没有类似的场面,比如黑泽明的《影子武士》中武田家与织田家的长筱合战的场景,同样也是冷热兵器的交锋,武田家的骑兵勇猛冲锋,在织田家三千铁炮的攻击下全军覆没。但《影子武士》毕竟是几十年前的老片子,技术上无法与现在相比,所以在骑兵冲锋被火枪击毙的关键镜头表现方面显得非常不足,《影子武士》大部分镜头是一组骑兵冲刺的长镜头,然后是一排火枪的射击,反复地切来切去,但就是不出现骑兵中弹落马的镜头。相比之下《最后的武士》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到位,甚至也超过了后来黑泽明的史诗巨片《乱》。

         另外,《最后的武士》对于甲胄的镜头表现相当突出,成为整个战争场面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细节,若是缺少了这些甲胄,视觉冲击一定会逊色不少。不过,当时的日本已进入19世纪,随着火器的普及,甲胄大多已退出了实战,成为一种精美的装饰品(但中国人却无此好)。我对古代战争的甲胄一直情有独钟,尤其是日本历史战争片中的甲胄十分养眼。《影子武士》和《乱》在视觉上给人的冲击力当然也包括极具观赏性的武士甲胄,日本古代之盔甲,绝大部分乃是仿造自中国,然而无论中国大陆还是港台的电影,从来没有真实地表现过中国之甲胄,出现在中国镜头里的大多是一些粗制滥造的道具和服装,许多群众演员连头盔带戴歪了,这也是中国战争片缺乏真实性和观赏性的原因之一,中国电影不注重细节,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看完片子以后,我也发现了一些与历史不符的疑问。

         比如,为何影片中的武士没有人使用铁炮?实际上十九世纪的日本武士并没有电影中表现的那样落后,早在16世纪,欧洲的早期火枪就已经穿入东亚,日本人很迅速地掌握了火枪技术,并称之为“铁炮”,许多著名的武士和大名都是使用铁炮的专家,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中日参战双方均大量使用了火器对攻。进入江户时代以后,铁炮已经成为日本武士的传统兵器,至少铁炮的使用要远远超过弓箭,而在影片中19世纪的日本武士们却是在用弓箭对抗政府军的步枪。

         历史上的西南战争,双方武器的差距绝对没有那么大,西乡隆盛也不是拒绝西方技术的人,事实恰恰相反,正是以西乡为代表的西南武士率先引进了西方军事技术,才使得倒幕战争中的政府军(实际上就是萨、长两藩为主的西南武士)可以打败德川将军。我觉得西乡隆盛有点像同时代的中国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技术来富国强兵,对内保持固有的制度及文化,对外与西方展开平等外交。但明治天皇的思维水平却已经超出了洋务派,已达到了光绪皇帝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水平。在这一层次上日本领先了中国30年,而且日本的天皇维新派战胜了武士阶层的西乡隆盛,而二十多年后中国的变法六君子却死在了满洲贵族的屠刀下,中国再也没有能翻过身来。

         当然,《最后的武士》并非一部真正的历史电影,更没有必要完全遵照史实,编导为了表现武士视死如归的气概,突出战争双方的实力差距,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编排情节。

         最后再总结一下吧。从武士与政府的对抗来看,这显然是两个时代的交锋,武士们代表了日本武人政治封建割据的旧时代,而政府军则代表了近代文明的新时代,克鲁斯的角色经历了政府与武士的两个阵营,最后还是选择了武士,我觉得仅从这一种先进与落后的选择来看,《最后的武士》有点象凯文科斯特纳的《与狼共舞》,两部影片的历史几乎发生在相同的年代,主人公都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克鲁斯的角色也参与过美军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使其内心造成了阴影),凯文科斯特纳被印第安人所同化,而克鲁斯则被日本武士所同化,都是落后的文明同化了来自进步文明的人。而最终的结局都是落后者被斩尽杀绝。

         然而,我更喜欢的是《与狼共舞》,因为印第安人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更为淳朴自然的生活,不像日本武士们带有强烈的政治野心与血腥味,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如果说武士们是主动地抗拒西方文明的入侵和传播的话,那么印第安人则是被动地接受西方文明对他们实施的屠杀和种族灭绝。武士们是自求一死,而印第安人则是求生不得。

         何况武士们本身亦属于统治阶级,对抗政府的原因之一是为了维护自身阶级的特权(与中国一样,日本也有士农工商的四民阶层,只不过中国的“士”是文人,而日本的“士”则是武人)影片中当武士驱马从村口驰过时,所有的农民们都必须向他们鞠躬甚至下跪,倒也确实反映了历史。

         不过,在19世纪末,确实有过西方人归化日本的例子,比如小泉八云。小泉八云(1850-1904)生于希腊,长于英法,二十岁到美国,四十岁到日本,后与一日本女子结婚加入日本国籍,从妻姓小泉,取名八云。小泉八云是著名的作家兼学者,写过不少向西方介绍日本和日本文化的书,乃近代史上有名的日本通。

         片子最后,克鲁斯作为战败者,将武士首领森元胜的太刀(即日本刀)亲手交给了天皇,而且这个前美国军官竟然和日本人一样给天皇下跪磕头了(忽然想起英国人到了清朝的宫殿里,高傲的英国人拼死不肯给满清皇帝下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凡外国使者觐见清朝皇帝,更是从来不下跪,仅仅鞠躬而已)。从这个镜头看起来好像武士时代确是结束了,克鲁斯代表战死的武士们向天皇献上了视如生命的太刀,献上佩刀即是表示臣服(1945年日本军人投降差不多也是如此仪式),“最后的武士”亦归于历史了。

         然而,武士真的归于历史了吗?

         还是谈谈西乡隆盛,历史上的西乡隆盛除了辅佐天皇亲政,被誉为维新三杰,后又发动西南战争壮烈而死等事迹以外,还有其另外一面――西乡隆盛在维新政府建立后不久,即率先倡导了“征韩论”,也就是主张日本先征服朝鲜,以称霸亚洲,其思路实际上仍然延续了早他两百多年的丰臣秀吉。但明治天皇的头脑很清醒,并未采纳他的意见,如果日本真的如西乡隆盛所策划的那样大举进攻朝鲜的话,那么当时羽翼未丰的日本,很可能被正处于同治中兴的清朝打败,虽不能说中日兴衰的历史将就此扭转,但日本的崛起恐怕要向后拖延许多年了。征韩论破产,西乡隆盛下野之后,日本便将矛头对准了台湾。《最后的武士》影片中的战争发生在1877年,而早在此三年之前的1874年,日本即已派兵入侵台湾了。

         所以,西乡隆盛也可算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鼻祖之一了,他的死带有极大的悲剧英雄色彩,使得日本人对他的事迹和品格充满了敬佩之心。尽管他是抗拒明治天皇而死,但他为了理想而勇于赴死的精神,却感动了几代日本人。正如美国南北战争中代表野蛮制度的南方虽然战败,但南方军人在战场上体现出的品格和精神,却被以后一百多年来的全体美国人所景仰。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父亲,早年曾经代表政府军参加过西南战争,虽然东条之父在战场上是西乡隆盛的敌人,但在内心恐怕也被西乡隆盛及武士们的精神所感动。史上是这样记载西乡隆盛之死的:“徐徐跪坐,俨然正襟,遥拜东天”(当时他已穷途末路,他的追随者已血流成河,他本人亦身中数弹)由助手砍下了他的人头。根据统计资料,是役政府军死6843人,伤9525人,共计16095人。叛军死6239人,负伤人数不明,仅从阵亡人数来看,武士们还要少于政府军,确属不易。

         今日被中国人视为眼中钉的靖国神社,前身为“东京招魂社”,1869年为供奉戊辰倒幕战争中战死的将士设立。1879年改称“靖国神社”。当年为倒幕而死的战士们大多是西乡隆盛的部下,他们可以算是靖国神社最早的居民了,后来西南战争中为天皇战死的政府军士兵的神位,自然也进入了靖国神社。1889年,明治天皇大赦天下,为西乡隆盛恢复了名誉(平反啦)。然而,西乡隆盛的灵位,终究还是没有回到靖国神社。但这并不妨碍日本人对于西乡隆盛的崇拜,西乡隆盛可谓虽败犹荣虽死犹生,直至今日的日本,西乡隆盛仍是一位重要的英雄人物。

         不过,最后的武士们死得是如此壮烈和慷慨,竟然没有进入靖国神社被后人瞻仰,以至于他们死后阴魂不散,在九泉之下亦忿然不平,这是何等悲惨与凄凉?于是乎,苍天亦被感动,武士的阴魂又附到了他们后代的身上,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们以先辈严肃的纪律,高超的智谋,勇敢的精神面对来自世界的挑战,创造了令西方人惊叹的富国强兵奇迹。封建的旧武士们倒下去,更多的新武士们站起来,无论手中用的是太刀还是38式,无论身下骑的是战马还是零式战斗机,无论他们浴血的战场是在九州还是整个亚洲。当神风特攻队冲向美国的军舰时,坐在机舱里的人,大概也会想起1877年“最后的武士”们是如何光荣地视死如归。

         算了吧,无论怎样评价,西乡隆盛确是一代英雄,同时代的中国也确实出不了这样杰出的人物。只是他没有跟上时代,最后死得悲惨死得壮烈。既然斯人已逝,就让他安息吧,又何必把他从坟墓中挖出来,彰显于世界呢?这只能让我想起一句成语――借尸还魂。借的是什么尸,还的是什么魂,看看这篇小文的题目,也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历史归历史,电影归电影,一部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并没有为历史正名的义务。反正克鲁斯能吸引大家的眼球,让我们享受黑泽明之后久违了的宏伟战争也就足够了。总而言之,本片确实值得一看。

         只是,当汤姆.克鲁斯披挂着漂亮雄壮的武士铠甲出现在电影海报上,当真田广之被电视机里爬出来的贞子吓死之后又复活过来展示剑道时,当我如痴如醉地欣赏盔明甲亮的武士们纵马冲刺奋勇杀敌时,一缕不散之阴魂正幽幽地飘荡在我们身边。

        

        

         2003年12月22日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也觉得片子拍得还不错。比如用纷飞的落樱来暗示武士生命的

      飘逝等细节都体现了对日本文化的某种理解。

    • 家园 好文。
    • 家园 西乡隆盛是个摸不着头脑的马鹿,而且是个不知底细的大马鹿,像是吊钟,用力敲就大声响;小力敲就轻声响。
    • 家园 我的看法

      我有不同的看法。

        大部分和楼主一致。但关于西乡隆盛的反叛,我觉得并不是由于他思想的保守,而是明治政府对于武士阶层的抛弃。

        正如楼主所说,西乡隆盛领导了倒幕运动,所依靠的是武士阶级,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象共产党的成功依靠了农民。然而明治维新后,武士的特权一步一步丧失。国家没有任何措施考虑武士的利益。就象农民被共产党抛弃一样。上层武士可以转化为资产阶级,而下层的只好破产。西乡隆盛支持变法,而且许多法令由他出手,他的思想并不保守,然而他出身武士,他也要为在倒幕运动中死去的兄弟想一想。为了不影响国内改革,而又解决武士的问题,他提出了征韩的提议。楼主只说了他的提议,并没有说他的原因。政府不支持,他只好下野。他在鹿儿岛用自己的俸禄办学校,把破产的武士养起来,而且送

        留学生出国,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他想为政府训练一支精锐的军队,方向也是向西方发展。然而政府并容不下他,他儿时的好友,大久保利通(好像就是影片里的胖子),派人暗杀他,加上禁刀令和剃发令

        实行的过激,他手下的武士反叛。他事先并不知情,当他得知了消息以后,被迫充当叛军的领袖,和他建立的政府作战。

         对于他,我和楼主的看法,不同点在于:

         1他的思想并不保守,他在明治维新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许多改革措施直接出于他手。

         2 任何国家的改革都要考虑自己的国情(当然这也不能当作借口),许多国家的改革都是本国势力的妥协(英国,沙皇俄国),盲目照搬容易引起全国的动乱(苏联)

         3武士阶层在日本该时期确实值得同情,而且当时应该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就象中国的农民,为革命贡献,最后还是被无情的抛弃,甚至比武士还惨的多,象农奴一样悲惨,如果共产党有人为这些农民说话,就象西乡一样,我们该怎样评价他呢?

         4对于西乡本人,不反叛应该不会有事,但那些和他当年一起同生共死的战友又怎麽办?面对矛盾,他还是选择了他的朋友,虽然和他交战的也是当年的武士,现在的首相,大久保利通。

        呜呼,做人当如西乡,贫而不忘其志,达而不忘其本。当年他为了倒幕和照月和尚四处奔走之时,率领军队击溃幕府军之日,可想到他的结局?但我想他自杀时应该没有遗憾吧。

      BTW, 西乡本人在我们的中学语文书提起过,在<<谭嗣同〉〉一文中

      • 家园 推荐司马辽太郎的&lt;&lt;宛若飞翔&gt;&gt;

        里面抽丝剥茧般地描绘了西南战争时各人所处思想状态.

        西乡是个值得佩服的人, 但就政治眼光而言, 的确比大久保差太远.

        日本政府背叛了武士阶层不假, 但这个背叛与对农民阶层的背叛是不可比的. 因为这种对中间利益阶层的背叛是日本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 甚至可以说, 长远看, 当时日本政府对下层武士(他们在武士中是下层的, 但在全部日本国民中, 却属于中间保守利益阶层)的背叛, 其实维护了更大多数日本国民的利益. 以后日本的强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