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科普】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真的不容易 -- 电子赵括

共:💬115 🌺20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神经网络的研究也曾经热门过

                几个十几个神经元的那种。但是很困难,因为这是个高度非线性的系统。有一些应用,但是从这方面突破近期看没啥戏。

                巨系统就难说了

              • 家园 这个我就不太懂了

                你说得都对,但是现在的人工智能,只是利用程序模拟而已。基本上,是用数学推导出若干的优选法。然后从中选择最适合程序用的。你说的那种方式对于生物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程序,就过于复杂。如果真的要摹拟,那么90%的资源都被无用的循环所占用,对于计算就没有任何的好处了。当然,优选法也是在不断的改进的。我对此是外行,有时间还需要专家来给我们详细地讲一讲。

      • 家园 H 太容易逃逸了。

        除非你的行星很大......但是太大的行星是不是被撞击的概率要多些呢?

        • 家园 您说得也有道理,但是如果极端一点

          设想一下银河系的核心附近存在的巨无霸恒星,能够配得上的,也只有巨无霸行星了。至于碰撞么,估计几乎没有,都被周围的超级星星给长鲸吸水吸走了。

          • 家园 这个,木星大气里氢就不少吧
            • 家园 确切地讲是木星含有大量的氢

              因为木星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像地球一样的地系行星。具体结构如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可以看到,木星的地壳,(如果我们把那层俺结晶算作固体表面的话)下面,不是像地球一样,主要由硅氧化合物组成的固体,而是流动的氢液体,内层则是金属化的结晶氢。木星本身的质量已经足够的大。可以产生核聚变。实际上,木星是介于传统意义上的行星和恒星之间的一种状态。即自己本身可以进行一定的核聚变,产生光和热。当然,对于太阳来说,这点光和热实在是太微少了。同时,又是以行星状态存在,围绕着恒星运转。

              木星的核聚变的速度是如此得慢,以至于即使若干亿年以后太阳因为核聚变消耗光了氢和氦消亡,木星依然可以缓慢的进行着核聚变,产生一定的光和热。那个时候,太阳解体后的物质会逐渐融合到木星里面去,从而以木星为中心产生一个新的星系。

              对于这种巨大的行星,因为缺乏重元素,所以很难形成复杂的物质结构,也就是几乎不能难形成生命。

          • 家园 接着胡说

            银河系的核心,那个 x, y 射线估计不是一般的高。

            再者,巨型恒星的寿命都不长,说不定刚进化到细胞恒星改中子星了。

            巨无霸行星怎么成生的呢?恒星死亡?怎么维持?是不是很容易被恒星撕裂?

            • 家园 您想啊,

              连氢都吸引得住的行星,那么质量上不跟我们的太阳一个档次怎么办得到?这么大个的行星,那要多大个的恒星才能不被这个行星抡着跑啊?有这么大个头,连氢气都跑不掉的主儿,那大气层的厚度可不是海了去了,什么x,y射线,陨石,小行星,通吃不在话下。

              怎么来的不就更简单了,找个大个的恒星,要是他们有行星的话,肯定也小不了。

              这是信口胡扯,您就当饭后消遣了,可千万别当真。

    • 家园 火星其实远了一点 如果近一点 温度提升10度 就很可能能挖到化石了
    • 家园 个人觉得最“难”的一步是能复制自身的大分子系统的产生

      无机物---简单有机物(如氨基酸): 弥勒试验,虽然现在还有些争议。

      简单---复杂有机物(台联,蛋白质): 这个好像也不是不可想象,在地热等条件下可能。

      复杂有机物形成系统并且和核酸形成可以复制自身的“类生命”: 这个我好像还没有看到能形成主流的意见,以前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提出了类似“微球体”(具体名字忘了)的假说,但不知后来如何。

      “类生命”---原始的“病毒”和细菌----第一个细胞: 这个是不是可以算是生命进化的过程了?

      • 家园 我所知的最有道理的生命起源理论

        承认弥勒试验或者类似的结果,这个理论就可以自然地解释从小分子到自复制系统的演化,略去数学上的证明,大意就是:

        在原始汤中,只要小分子的种类足够多,以下的反应总会出现:

        反应c:分子A被B催化,形成C

        反应f:分子D被E催化,形成F

        ...

        当这样的反应种类足够多以后,以下情况必然发生:

        反应c的产物C参与催化反应i生成产物I;

        产物I催化反应j生成产物J;

        ...;

        产物X催化反应y生成产物B;

        产物B催化反应c。

        最后的结果就是分子A,B,...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复制出大量的同类分子,以后的事情就可以用分子进化来解释了。

        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多种类的简单有机物,生命一定产生。

        看起来这个理论肯定是正确的,不过我尚不知道是否有实验支持地球的生命确实是这样起源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半文摘】微球体团聚体仍然只是“最难”前面的一步

        微球体:在米勒实验的基础上,福克思(S.Fox)和其他美国生物学家发现,如果在无氧条件下,将所有20种氨基酸粉末混合后加热至180℃,则可形成大量多肽(长链氨基酸)。相似的事情可能已经在早期地球的干泥土表面或在火山条件下发生。福克思混合多肽和水并加热,产生出一些叫做类蛋白微球的小球,这些微球直径不超过2μm,形状大小如同球菌,其外壁似乎是2层,具有渗透与选择扩散的能力,它们以增加体积的方式长大,以出芽的方式增殖,可以从溶液中累积糖和氨基酸,并具自然的酶活性。由此可知这类微球似已具有某些活系统的特征。

        团聚体:前苏联学者奥巴林提出了团聚体假说,他通过实验表明,将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适的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地浓缩聚集为分散的球状小滴,这些小滴就是团聚体。奥巴林等人认为,团聚体可以表现出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现象。例如,团聚体具有类似于膜那样的边界,其内部的化学特征显著地区别于外部的溶液环境。团聚体能从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为反应物,还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特定的生化反应,反应的产物也能从团聚体中释放出去。

        =====================================================================

        但这些还都只是多分子体系,还没有能形成自我复制的机制,也就是核酸和蛋白质的二元体系,而这一步似乎还没有完满的解释。

        • 家园 刚看了PBS的NOVA 节目“Origins”

          有个女科学家,将小分子氨基酸装入铁盒子,经受大炮的轰击。在高能高压下,小分子竟形成了大分子。

          great idea , but how to prove it ever happened on earth?

          • 家园 我倒是觉得火山地热的条件更现实

            在火山地热的条件下,氨基酸可能聚合成肽链。

            “在米勒实验的基础上,福克思(S.Fox)和其他美国生物学家发现,如果在无氧条件下,将所有20种氨基酸粉末混合后加热至180℃,则可形成大量多肽(长链氨基酸)。相似的事情可能已经在早期地球的干泥土表面或在火山条件下发生。”

            当然这些都只是假说。在时空旅行发明之前,我们没办法“实时”观察这一过程,但还是可以从理论的合理性自恰性等方面评估一下。

        • 家园 听起来有道理

          和我想的差不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