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梦里燕赵 5 】修女马神婆 -- 萨苏

共:💬68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梦里燕赵 5 】修女马神婆

    民国初年,在我祖父出生的村子里,除了关帝庙和颜良祠,又增加了一座新鲜的建筑,这就是马神婆办的教堂。

    马神婆这名字是我祖母叫的,当时乡人都这样叫,教堂很小,除了马神婆,还有一位王师娘。显然,乡人是把基督教的修女和跳大神的巫婆当成一回事儿了。这也没办法,他们上哪儿普及宗教历史知识去呢?要从自己了解的世界里找,最和修女接近的职业,恐怕是非巫婆莫属了。河北民间的巫婆很有传统和地位,还记得让西门豹丢进漳河送亲那位么?那就是她们的鼻祖了。

    马神婆是洋人,或许真名是Mary或者Maria,三十多岁,不知来自哪个国家,能讲流利的国语,而王师娘是国人,当时的县长徐大老爷对新学颇有兴趣,所以她们在乡间的传教并无障碍。

    然而开始并不顺利,乡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丝毫没有需要主拯救的急迫,对教堂和洋人起初倒挺好奇,但总不见马神婆跳大神,便也安之若素。现在想来,这两位修女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殉道精神,尽管开局不利,依然顽强的坚持下去。她们在教堂开办了一个小小的诊所,用现代的医疗手段给乡人看病,并且宣传卫生和反对缠足等知识,可惜听者寥寥。

    她们也教乡村的女孩子识字和家政,

    我那内曾祖父村长思想比较开放,家里的女孩子虽然缠足,但并不妨碍他把我祖母送去教堂学习。我的祖母心灵手巧,深受两位神婆师娘的喜爱,大概也是学生少,所以教得尽心,我祖母在教堂里见到一种古怪的东西,居然不用手缝可以做出衣服来 -- 马神婆装备的大概是河北乡下最早的缝纫机了 -- 我祖母对它爱不释手。在马神婆的教导下,她的手艺后来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70年代,萨娘看到同事有活里活面的新式样大衣,回来说起,老太太说你拿来我看看。不几天,“奶奶牌”的活里活面大衣就诞生了,令萨娘大为吃惊,这还要感谢马神婆的培养呢。

    当时一起去教堂的还有另一个联村村长的女儿,大两岁,后来被萨爹称作大姑。她祖父老汪老爷汪翰林是个奇特的家伙,后面还要说起,而她父亲小汪老爷则很开通,也送女儿识字。大姑性子野,学完识字就借来王师娘的自行车和我祖母学着骑。河北乡下见识不广,萨娘1975年落到隆化县当公社妇女主任(她还会当妇女主任?我都奇怪),和另一位谭女士骑上自行车行走各村,乡民们老远就手搭凉棚看,呼朋唤友曰:女的还骑洋车阿。以此想来,我祖母和大姑的举动,恐怕只有用惊世骇俗还表示了。

    但冀中民风的好处是开通,对于新鲜事物即便不接受,也绝少一棍子打死,因此两个小姑娘骑车,并没有引发什么乱子。我祖母回忆童年最惬意的事情便是和大姑把自行车倚在大田边的木栅上,两个人看着漫无边际的田野大发感慨,憧憬未来,也许童年的思想颇为荒唐,老太太虽然对这段日子每每叹息,却从没有和我讲过当时有过怎样的理想。几十年后大姑成了著名的“女共匪”,做到一家中央大报的副主编,几年前还来看望我祖母,两个老太太相见,勾肩搭背,又跳又叫(都八十多了阿),泪眼婆娑,令我们这些晚辈大开眼界。

    值得一提的是和萨娘一起骑车的谭女士精明强干,她是高干子弟,后来凭借苦干作了隆化县县委书记。这个书记不作报告不讲话,就是逼着老百姓种山楂,当时被乡民称为“红果书记”。几年以后谭女士家高迁,她也回了北京,就在这时“以粮为纲”随着陈永贵烟消云散,多种经济,靠山吃山开始露出头角,山楂出口,加工为隆化县带来巨额经济效益,而附近其他各县,还没有起步呢。乡人这才想到红果书记的好处。

    让马神婆为大家接受的是家乡的一场旱灾。

    河北并非总是风调雨顺,这一点我祖母记得清楚。她记得有一年大旱,村长父亲和其他乡绅便一起去祈雨。仪式很隆重,中间乡绅们给龙王下跪求情,左边是和尚念经,右边是道士焚符,中国自古宗教自由可见一斑,关王爷是神,猪八戒也是神,相比之下穆罕默德只有一位真主安拉的想法传统中国人很难理解。那年头的村长看来也不好当,不下雨你就跪着吧。下雨呢?也够惨,老天感你诚心降雨了,你能爬起来就走吗?那下次还怎么和龙王说话阿?所以要一直跪到云散雨收。我祖母记得内曾祖父去的时候穿了最好的绸布衣服,回来的时候湿的一塌糊涂,再也无法复原了。

    而有一年大旱就连祈雨也无效,颗粒无收。估计是古代的厄尔尼诺现象,只是那时候没这个名字罢了。县长徐大老爷调粮赈灾,无奈僧多粥少,士绅们也有赈济的,但是他们的存粮也不多,中央政府那时正自顾不暇,无力救灾,于是饥民无数。

    这时候马神婆就出面了,她从外国轮船上弄来了粮食,就在教堂救济四乡的饥民。

    因为从来没有这种经验,马神婆和王师娘虽然弄来了粮食,也是手忙脚乱,表现出来就是发粮食的规矩一改再改。她们知道久饿的人不能吃干的,便熬了粥给大家吃,每人一大碗,按照教堂的惯例,大家来了,先要听布道,然后吃粥,然后洗澡,第二天再给些干粮。

    但是这很快就被发现不现实。很多人已经非常饥饿,在听布道的时候就会昏倒。再说,两个人熬粥烧水都忙不过来呢,怎么能布道?

    马神婆和王师娘就取消了布道,直接让大家喝粥,然后洗澡。

    但是问题又来了,因为乡民们有一些不良的风俗不是一天可以改变的。

    比如洗澡。有的乡民就是不习惯,因此喝完了就走人,让两位神婆试图利用这个机会建立乡人卫生习惯的想法根本无法贯彻。

    于是又改,改为先洗澡后发粥。

    结果很多人受不了空腹洗澡,大批晕倒。

    那么再改回来?据说马神婆到这个地步完全没了主意,就坐在教堂前面大哭。

    结果乡人大受感动,地方士绅出头,让大伙儿立誓,吃了粥以后必须去洗澡,而且指定人手帮助赈济工作。马神婆才破涕为笑。

    这次救灾过后,许多乡民就都受洗礼信了基督教。

    我想他们并非真的信了基督教,中国普通百姓对于宗教信仰这个东西不是很看重的,他家里可以同时供奉玉皇大帝和弥勒佛,外加岳爷爷,根本不稀奇。因此乡民受洗没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大半是为了表示对马神婆和王师娘的感激,这两个女人显然是好人,为乡人做了这样多的好事,怎样报答她们呢?她们显然不需要钱财的报答,那么就作她们最喜欢的事情,去入教吧,哪怕只是让她们高兴一下。

    把早期到中国的基督教人士统统划作宗教间谍和文化侵略者显然是太过于一刀切。他们很多为了中国的现代启蒙教育,医疗事业做出了相当积极的贡献,比如北京我家附近的第六医院,就是当年美国长老会开办的教会医院。

    马神婆后来一直住在中国,后来到了东北的沈阳。我祖母和她颇有缘分,生我父亲的时候,就在马神婆担任院长的沈阳小河沿教会医院。那时她已经满头华发,但依然孑然一身。当时和我祖母一起住院有一位难产的产妇,家里是卖水的,非常穷苦,马神婆亲自接生,三天才把孩子生下来,到出院的时候分文未收,还赠送她药物和小儿衣服。那产妇一家都非常感激,拜她做活菩萨。而马神婆却说:你不要谢我,要谢,就谢主吧。

    依然是在河北农村赈灾教书的本色风采。

    我祖母并没有信奉基督教,她一生是拜观音的,但是对基督徒充满了好感。我的姑姑谈婚论嫁,说起对方是基督徒,祖母马上说:好,这样的家庭好,信教的人不会做坏事,因为他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

    [待续]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再说马神婆

      没有想到真有这样的巧事。上次回贴的时候, 说Marie Monsen就是马神婆完全是我的猜测。据费正清的《剑桥中华民国史》,1906年在中国的新教教会外国传教士即达3833人,到1919年,这一数字增至6636。足迹遍布中国1704个县中的1598个。考虑到这百年来的动荡,根据回忆来找一个人,实是不易。不过现在看来,还真有几分可能呢。

      用google在网上查了一下,有关Marie Monsen的网页还是有一些,可大都是弯弯倒倒的洋文,看不懂。好在又找到了三张照片,能否再请萨奶奶鉴定一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萨苏兄的“梦里燕赵”真是写的好,血性的汉子,古朴的民风,无不令人神往。这样的场景,仿佛离我们很近,又仿佛很远。说它近,是它就发生在我们生长的这一块土地上,先辈们的血液也正在我们的血管中流淌。我们对这样的历史有着天生的亲切感。说它远,则是现在的社会与那时相比,有很多好的东西没有继承下来。难怪有人叹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

      就说说这基督教吧。瓜瓜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关于吃人不吐骨头的育婴堂的。其状况完全就是纳粹的集中营,进去的人别想活着出来,嬷嬷们都是青面獠牙的巫婆,邪恶得紧。那本书和一本叫《一块银元》的小人书是瓜瓜放在箱子最下面,最不愿意重读的文学作品。

      长大以后,读的书多了一些,对以前的阶级迫害越来越不以为然。无怪毛老人家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又说知识越多越反对动呢。

      对于民国时期基督教会创办学校,医院以及育婴堂等机构的作用,现在的人们大都持积极评价的观点。如萨苏兄提到的马神婆,实是对吃村的父老们有再造之功。我想象Marie Monsen这样的传教士,不管她是不是马神婆,其所作所为,应大都如此。这样的人物是值得我们记住的。所以在瓜瓜看来,能不能确认马神婆只是能否使一个美丽的故事划上完美句号的问题。真正的收获在于通过其人其事,对历史对自身历史态度的反思。

      至于如何看待基督教在中国的宗教传播,那是一个大题目,也是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以个人理解,单纯说宗教都是反科学,是误导信徒是不足取的。至少还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探讨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如能健康发展,教会的正面作用应该是大于付作用的,有西方国家的教会为证。可是什么是健康发展,又如何健康发展呢?

      • 家园 再次谢谢瓜瓜

        照片通过我母亲那里发去,老太太还没有上网的能耐。

        说实话我想象中的马神婆原来是美国西部片里女主角的形象,原来她是长的这个样子,有些出乎意料。

        老太太还说过马神婆非常喜欢孩子,乡里人都劝她嫁人,她却又不肯。

    • 家园 如果确切是叫Maria的话,

      倒很可能是意大利人,不行,得去查查教会的纪录。

      还有,翻以前的老帖,发现你在5个村长里面最后一句写这个“马神婆和天主教堂”,要是天主教,老家就是意大利了。

      再转上一段:

      【文摘】近代历史上还有比容闳、黄宽更早的中国留学生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应该还不在少数。有名有姓的至少随手就能找到四个。

      可能有很多人都知道意大利天主教布教会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这个名字。早在1710年,他就从意大利来到澳门,随即北上来到北京,成了康熙皇帝的宫廷画家,经常跟随皇帝去各地巡视。不幸的是,马国贤在华期间,罗马教廷因中国礼仪的问题跟康熙皇帝发生了争执,双方关系迅速恶化。马国贤对于京师越来越敌视外国传教士的事态感到非常担忧。为了寻找另一个发挥自己宗教热忱的途径,他开办了一个学校,教中国孩子文化和基督教信仰,准备把他们培养成教士。作为天主教传教士,马国贤终身未娶,把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在这些中国孩子身上。

      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继位后,对天主教传教士们又增加了许多行动的限制。马国贤决定要带他的学生回意大利。

      最终,马国贤带殷约翰等四名学生来到了那不勒斯,克服了重重的困难,解除了教会的猜疑,以及解决了办学的财政问题,于1732年正式开办了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中国学院”。根据西方学者奈杰尔?卡梅伦的研究,这座“中国学院”在1888年被意大利政府下令关闭之前,总共开办了156年,培养了106名精通拉丁语的中国人神甫。

        1792年,英国政府派特使马噶尔尼率领庞大的使团前往中国谈判通商贸易,因在英国本土找不到合适的汉文翻译,便慕名前往那不勒斯的“中国学院”,聘了那儿的两名学生作为外交使团的翻译。凑巧使团中有两位画家,其中有一位名叫威廉?亚历山大的画家一路上创作了上千幅速写,详细记录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回国后,他又将这些速写加工成为水彩画,其中有一张正好画的是特使团中这两名汉文翻译之一。根据亚历山大所做的笔记(现藏大英图书馆善本特藏阅览室),这个入画的汉文翻译、那不勒斯“中国学院”中国留学生名叫多明诺斯?聂(Dominus Nean)。

      中国人留学英国的记录也早于1847年。因为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英中贸易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广州的通商口岸先后出现了一批专门跟外商打交道的行商、买办和翻译。虽然清朝禁止天朝臣民擅自出洋,但还是有不少商人、仆人和移民偷偷地来到了英伦三岛。根据《伦敦新闻画报》(1845年11月8日)的报道,1845年,在伦敦海德公园旁的奈茨布里奇(Knightsbridge)开办了一个中国展览馆。引起全城轰动的是那儿一对有趣的活展品,即小名叫“阿兴”和“阿友”的两位中国留学生。他们都是广州人,大名分别是郭亚成和陈亚裔。大约在八个月之前,他俩搭乘“英格尔伍德号”(Inglewood)轮船到达英国的利物浦。据说那条船的船长原本是想带这两位青年到英国来受教育,并最终通过他们跟中国人谈判贸易,从而使自己也能获得好处。但不幸的是,那位船长在那次航行中因病去世。“阿兴”和“阿友”此前一直住在利物浦学习英语,直到本次中国展览馆的主办人兰登(Langdon)先生把他们接到伦敦。据报道,他俩都非常聪明伶俐,并且都受过良好的中文教育。从画面上看,他们都穿官服,戴官帽。由于都是出生于商人家庭,他们跟广州的上流社会也保持着广泛的联系。

    • 家园 关于马神婆

      初读萨苏的这篇关于马神婆的文章是几个月以前的事情了。我本人并不是基督徒,但对于很多敬虔教徒的善良和奉献精神,确是怀着极大的敬意。早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很厚很重的一页历史。只可惜这方面的东西研究的人不多。萨苏的文章倒给了一个很好的侧影。

      前几天到一个教会组织去混饭。我们这里的教会势力很强的。在大学开学的时间里,只要找对了地方,一个星期至少可以蹭四次。瓜婆没有过来的时候,瓜瓜就是常客。上次去的时候遇到一个美国妇女,以前也见过很多次,算是点头之交。 临走的时候,她突然拿出一本崭新的书来送我,是讲中国家庭教会的。大约是她专门买了来送人,希翼瓜瓜这种不悟的人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对于这样的东西,瓜瓜一向兴趣不大,不过出于礼貌,无聊的时候也顺手翻了一翻。呵呵,被她达到目的了。

      书的内容这里不多述。令瓜瓜感兴趣的是其中提到一位叫Marie Monsen的挪威传教士,书里说她是中国家庭教会的先行者之一。突然想起这是不是萨苏所说的马神婆呢?

      1900年,义和团刚刚闹过,传教的洋教士及他们的中国狗腿子被杀了一大批,他们办的医院,学校,孤儿院也大都和他们的教堂一样成了瓦砾。也许有人正在庆幸可以坚持纯正的中华文化了吧? 不,有不怕死的洋鬼子又来了。

      1901年9月1日,一艘客轮到达上海港,从上面走下一位年轻的来自挪威的女士,被前一年的屠杀所激励,23岁的Marie Monsen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开始了她长达30余年的全职传教生涯。

      Marie Monsen属于路德教会,关于她在中国的传教经历,瓜瓜没有找到什么资料。只知道她主要活动在中原一带,去过很多地方,到过河南,至于是否去过东北就不知道了。不知这里有没有懂挪威语言的朋友,能读读她的传记,看看她是不是萨苏说的马神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一个关于她的小故事,说20年代的时候国无法纪,有一群兵很久没有关饷了,当官的也没有美刀,于是许诺让他们进城去抢劫。本是说晚上10点去,可兵们等不及,8点就去了。Marie所在的教堂正好在那城里,却是一夜有惊无险。天明的时候有邻居来,问昨夜你们的保护神是谁,方知昨夜有三个高大的外国兵在楼顶放哨。还有一个守住门口,所以乱兵没有进来。于是逾信上帝是真,派天使拯救信徒云云。

      Marie Monsen 1932年返回挪威以侍奉其年迈的父母,从此再没有踏足中国的土地。她的离开也算是时候吧。

      她的墓地在挪威西部的Bergen,1962年她死后即被葬于兹。或许是她没有什么亲人的缘故,多年以来一直没有人照拂。到1999年秋有中国传教人去访问,发现那里仅仅是一块空地而没有墓碑。对中国人来说,一个人若有大功绩而死后泯灭无闻,是一种极大的罪过。要么有一个思想或是精神什么的流传下来,写它几本厚厚的大书,让后辈们高山仰止一番,或是搞一个纪念堂,弄个教育基地,每天人来人往也好卖些门票。最差也应该有个象样的墓园,好给后人留一个凭吊的地方。虽然当地的教徒说Marie Monsen依然被大家所敬重,而且被以各种方式纪念着,如出版了她的传记等等,中国客人还是觉得很不满意。他强烈要求为这位女士立一个碑。并说希望能在两年内解决,否则就会有中国的信徒到挪威来,我们中国有的是刻碑的好手。

      于是在2001年9月1日,正好是100年前Marie Monsen 到达中国,开始其传教生涯的日子,超过300挪威信徒聚集在她的墓前,见证了一块崭新的墓碑被揭去面纱。刻碑的钱出自当地的教会,也有中国教徒的捐款。

      嗯,洋鬼子的中国字真是写得丑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瓜瓜!

        谢谢你,同时告诉你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我把你这里的照片打印了给我的奶奶看过,她说除了眉眼,这个人真的很象马神婆!不过她说马神婆应该姓马阿,这墓碑上怎么姓孟呢?

        不管怎样,真没想到有这样的发现!

    • 家园 我最不相信信教的人犯罪少的论调,也不喜欢现在的教堂里又唱又跳,更喜欢一个能让人沉思,放松,心灵得到平静的教堂。
    • 家园 我还以为只有信天主教的才叫修女。
    • 家园 <<河殇>>编剧远志明的见证

      <<河殇>>编剧之一的远志明几年前成了传道人。我听过他的讲道,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一位。最感人的一次是他谈到在外得知他的太太得了癌症便一路不停地祷告赶回家。见到他妻子的时候,她已经躺病床上了。她对远志明说这两天她也一直在祷告,有一句圣经里的话一直在她脑海里回应“女儿啊,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 后来他的妻子真的被治愈。

      *圣经原文:马可福音5章24节

      “有许多人跟随拥挤他。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

      多的苦,又花尽力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她听见耶稣的事,

      就从后头来,杂在众人中间,摸耶稣的衣裳,意思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

      愈。’於是她血漏的源头立刻干了,她便觉得身上的灾病好了。

      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众人中间转过来,说:‘谁摸我的

      衣裳?’门徒对他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吗?’耶稣周围观看,

      要见做这事的女人。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惧战兢,来俯伏在耶稣

      跟前,将事情全告诉他。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

      你的灾病痊愈了。’”

      • 家园 这算什么见证?!人家是摸耶稣的衣裳,

        灾病痊愈了。他的老婆不是被治愈的吗?

        • 家园 关键在於“信”

          基督徒相信神掌管生命掌管一切。那个见证里远志明的妻子坚信神听到了她的祷告并回应她会痊愈, 所以还没开始治疗已经好了一半了。在面临疾病灾难的考验时,人的信心往往是最重要的。否则别说癌症,一场大的流感就能让人趴下。

          看到过不少的基督徒在面对这类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精神。他们其中有

          些人最终奇迹般治愈,有些人离开人世。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那样的历程中始

          终不忘去带给别人微笑,鼓励和信心。

      • 家园 远志明的见证假、大、空,有点让人反感。
        • 家园 能给讲讲为什么吗?

          <<神州>>里有些内容确实感到比较牵强,但我感觉远志明的讲道总体还是很不错的。

          请他讲道都得隔年预约,如果不好那他巡回演讲的观众也不会人一次比一次多是吧?

          听说他最近拍的<<十字架>>颇受好评。

          • 家园 他的《十字架》的确不错,基本是采用真人真事的实拍

            《神州》我也不喜欢,对其中的一些说法不很同意。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