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东方直布罗陀”的累累白骨——血战松山(一) -- 风中的羌笛

共:💬104 🌺46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东方直布罗陀”的累累白骨——血战松山(一)

    大家好,我是常然。今天初次下河,带来一篇老文,来和王员外凑个趣。欢迎大家拍砖头,不须怕拍得狠。谢谢。

    正文:

    1942年5月,中、英联军在保卫缅甸的战斗中被日军击败,两国本来就互不信任的短暂联盟就此瓦解。英军向西沿公路逃进印度,中国军队则分路进入丛林,分别向西、东北方向撤入印度、中国,在进入雨季、完全断绝给养的情况下,由于饥饿和疾病的侵袭,在危机四伏的缅北胡康河谷一带弃尸累累,直到三个月之后,才在美军空中补给的援助下勉强完成了他们的“转进”。然而这时,十万中国远征军仅余4万,全部九个师的部队中,只有孙立人的新38师作战坚决,行动果敢,迅速冲破日军的追堵退入印度,主力得以保全,而其他部队均已残破不堪,只剩了些骨瘦如柴的病兵,作战的能力基本丧失,昔日铁血昆仑关的“军中骄子”第200师也损失殆尽,年盛有为的师长戴安澜捐躯异国。

    缅甸的陷落固然使英帝国损失了一片殖民地,并被迫把防御线后退到了印度,但显然大不列颠没有遭到不可承受的打击,它的东南亚战略重点是弃缅保印。真正感到受到重创,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危机的,是中华民国政府。滇缅路被截断,国际援华物资长河断流了;远征御辱不但没有御敌于国门之外,日军反而从另一个方向打了进来,形成对中国的两面夹击之势,重庆顿觉芒刺在背,心胆俱裂。

    依靠了怒江边一小群非正规军的亡命阻击,战略预备队的迅速西进反攻,以及“飞虎队”的空中攻击和支援,战线才在怒江前线得以稳固,国民政府庆幸之余,也开始进入自抗战开始以来最窘迫的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历时2年多、牺牲惨重的“驼峰航线”即是这个时期的有力佐证。为了使陷入危机的重庆政府能够有信心坚持下去,美国政府不惜以损失飞机317架,飞行员1519人的代价,进行了历史上最为疯狂也最为无奈的战略空运。

    尽管从印度经西藏直至昆明、成都的航线沿途落满了飞机残骸与碎片,中国战场漫长战线的消耗还是使各种物资严重短缺,从炮弹到白糖,从汽车到火柴,中国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工业基础完全不能给本国的战争行为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驼峰航线”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俨如上帝般的山姆大叔没有让重庆的蒋介石大元帅成为政治上的弃儿。1943年和1944年初,中国国民政府的军队没有发动过一次象样的进攻作战,与同一时期处于敌后的18集团军相比,其战斗意志无疑是消沉的。18集团军的部队从不因为物资缺乏而畏惧,事实上他们的战斗一直是在甚至连枪弹都十分珍贵的情况下进行的,国民政府军队显然没有这种能力,没有了充足的物资,国民政府的军队只能消极地维持着各个方向的战线。

    此种状况在美国政府及其在中国的代表史迪威将军的强烈干预下发生了改变。1944年初,中国政府终于决定要在怒江一线向云南省西部盘踞的日军进攻了。在这之前大约半年,新38师已经在史迪威将军的直接控制下从印度利多向缅甸北部攻击前进,在胡康河谷(野人山)将日军曾经战无不胜的18师团打成残军。国民政府即将从怒江东岸开始的进攻,目的之一就是和中国驻印军会师缅北;之二是应英军的请求,从日军后方发动进攻进行牵制,其时日军正在向印缅边境的英帕尔大举进犯,企图夺占印度——这颗英国女王“王冠上的宝石”。

    使国民政府真正愿意投入进攻的因素,应该有两个:美国以断绝物资运输相要挟,这是外因;借机重新打通滇缅公路,则是内因。对国民政府来说,恢复滇缅公路的运输,是朝思暮想的,可是他们惧怕失败,害怕伤元气,害怕战争结束后缺乏与共产党争夺天下的本钱。美国政府的要求很伤国民政府的自尊,以至于半个世纪以后,早已退到了台湾的“中华民国”的文人们依然对怒江前线的进攻战役持否定态度,耿耿于怀。

    小战场与大战略

    1944年5月11日,猬集于怒江东岸的中国军队开始渡江。从南到北,再次组建的中国远征军的渡江地段长达百余公里,草黄色军装挤满江岸,在江水震耳欲聋的涛声中,美国援助的橡皮艇纷纷被放入乱石纵横的江面,满载人员和物资,缓慢地顺着水流斜斜地向对岸漂去。士兵身后高峻的大山上,从月亮田一直往下到江边,公路沿线布置了炮10团、炮7团和重迫击炮第2团的百门以上的大炮和迫击炮,山腰上到处架着重机枪和战防炮,严密监视着日军的动向。过了江的士兵仰着面向峡谷的上方拼命攀登。由于怒江峡谷山高水急,落差极大,全长千多公里的整个峡谷基本上直上直下,是防守的绝佳地形。日军就躲在高高的峡谷上方的山头上,褶皱里,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准备给中国军队以重击。

    1944年中国远征军由11和20两个集团军组成,11集团军为左翼,司令宋希濂,辖2军、71军、6军和重组的第五军200师,主攻龙陵方向,从打黑渡、惠通桥地段(均在今施甸县境)向西发展;20集团军为右翼,司令霍揆彰,辖53、54两军,目标为高黎贡山至滇西名城腾冲。两个集团军都归远征军总司令、名将卫立煌指挥,远征军总司令部直辖第8军,作为战役预备队,另有重炮第10团、第7团、重迫击炮第2团和“飞虎队”进行强大的战场支援。重炮10团成立于1937年,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一支炮兵部队,也是中国第一支全机械化重炮部队,装备24门德制32倍口径150毫米重榴弹炮,一切运动、指挥、观测均以汽车牵引。该团装备的重型野战榴弹炮,具有当时国际一流的先进水平,与当年德国国防军装备的30倍口径的sFH18重榴弹炮属同一血缘。sFH18重榴弹炮口径为150毫米;身管长4440毫米;战斗重量5512公斤;炮口初速495米/秒;射程13250米;射速4发/分钟。由于中国的要求,出口中国的重榴弹炮加到了32倍口径,射程比sFH18要远2000米左右。这些重炮曾经在淞沪会战至几次长沙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又辗转到了这横断大山痛歼敌寇,可谓劳苦功高。

    怒江水激浪横,巨石堆叠,涛声回荡,震耳欲聋,直教人心底寒气顿生。舟艇工兵在战区外缘的大理洱海训练充分,整个渡江行动十分成功,除了一名士兵落水身亡,以及跟在筏子后泅渡的骡马被浪卷走几匹之外,没有出现多少混乱和损失。小股日军曾在对岸群山中进行骚扰,但力量单薄,一经反击就退进莽莽丛林,消失得无影无踪。远征军指挥部的自信膨胀起来,认为当面之敌不过两三百人,派一个师包围攻击也算得上牛刀杀鸡。这个任务交给了71军新28师。新28师更是轻敌,只动用了一个步兵团,决心在71军山炮营支援下几天之内全歼敌人。不料这个简单任务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新28师反复攻击了近一个月,鲜有进展,71军军长钟彬不得不介入指挥,并调来第二军新39师117团加入攻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付出了1600余人伤亡的代价,到6月7日,总算攻下了日军竹子坡、腊勐街、阴登山几个支撑点,就再也攻不动了,僵持在距渡江地点直线距离4000余米的山头上,至今都弄不清楚到底歼灭了多少敌人。当面敌军的主力逐渐退上松山,死死钉在西岸最高峰上,仍旧遮断着滇缅公路。

    松山在今龙陵县境内,西距龙陵县城50公里,主峰海拔2260米,和其它几个山头共同形成一个浅浅的高山小盆地,方圆不过10余平方公里。盆地中是一个自然村,叫做大寨,原有数十户人家,日军盘踞了两年,居民十亡八九。从大寨向东攀登约1000米就到了松山顶峰,山坡上古松繁茂,高与天齐,故名松山。在松山顶峰东向远眺,透过密密层层的松枝荆棘,目光沿陡峭的重重山峦飞跃而下,就是深不见底的怒江峡谷,从北向南蜿蜒而来,又渐渐消逝在苍茫的远方,两岸巨大的山体夹江对峙,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万年。对面群山间沿直插到江中的“一”字形长坡盘旋而下的那条细丝,就是滇缅公路,它在东岸走完长达40公里的两个“之”字形大弯,下到看不见的峡谷底部的惠通桥,过江以后又要再次走完两个丝毫不比东岸逊色的“之”字,才能爬上西岸山脉的最高处,向西边的龙陵、芒市、遮放、瑞丽延伸,最后出了国门,进入缅甸。松山就在滇缅公路在怒江西岸的最后一个大弯处,公路正好从山顶下面绕过。这是卡在滇缅公路上的一枚特制的“钉子”。

    松山久攻不下,11集团军只好将大部兵力取道下游平嘎,沿崎岖小道绕过松山,迂回对龙陵城进行包围攻击,与从边境上的遮放、芒市战略支撑据点火速来援的日军56师团主力迎头相撞,双方在龙陵周围大山上鏖战。日本炮兵用优势炮火将四周中国军队的阵地轰成一片片焦土,然后由挺着刺刀的日本步兵冲上阵地同缺弹少粮的中国士兵反复肉搏。远征军背后的松山始终像鱼刺那样卡住了运输路线的咽喉,后勤供应被迫依赖于人扛马驮的原始方式和险峻的山道。绵绵阴雨中,疾病和自然灾害频发,摔死病亡的人和马不绝于路,呻吟和哀号不绝于耳,躺在泥水中奄奄一息却无力后送的伤员与日俱增。中国军队的重炮被阻于松山,后勤供应既不及时也不充分,弹药粮秣的消耗补充困难,只能以血肉之躯承受惨重伤亡,富有进攻精神的第2军新39师基本拼光,号称“战神”的师长洪行殉国,整个71军——这是一支久经战阵的劲旅,从凇沪抗战开始一直战斗到后来日本投降——只剩下一付架子。随着敌人战役预备队的加入,日军攻势日趋猛烈,许多阵地反复拉锯之后得而复失,整个龙陵战局甚至几度有溃围之势,虽竭力维持仍险象环生,岌岌可危,无数远征军官兵的尸骨散落在山野田间,任凄风苦雨沤成腐土……必须打通滇缅公路松山段,彻底改善后勤运输状况,使炮兵和援军尽快投入战场。否则,一旦日军冲破龙陵之围,来自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密支那的日重兵突进至松山,居高临下向无险可守的中国军队压下来,当面中国军队的江防有顷刻间土崩瓦解的可能。由于补给线被切断,龙陵城外的数万中国大军将重蹈1942年入缅远征军覆辙。这样,围攻腾冲守敌148联队的中国53、54军腹背完全暴露,远征军将彻底失败,甚至连怒江天险也将无兵可守,战略后方大西南腹地将洞开,再一次引起各种连锁反应……

    在1944年夏秋的滇西战场上,全局中最有分量的一颗棋子就是松山,双方都清楚看到了这一点,一方死守不退,一方强攻不懈,最终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浴血大战。

    关键词(Tags): #松山元宝推荐:MacArthur,landlord,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口气读完,冒出儿时的疑问:

      一口气读完,冒出儿时的疑问:

      1.不光是针对这次具体战役,而是许多相似的战况,包括TG战国军:既然已经困住了死敌,就别强攻了呗,饿他一周,自己的损失也少很多。看纪录片好像日军已经有吃死尸迹象。

      2.关键时候,运输大队长总会来一道死命令;毛爷爷总会来一句:请前敌总指挥酌情慎重考虑。

      3.松山大爆破开始为何挖4条盖沟? 2条不行吗?最后挖2条正式坑道,1条不更快吗?

      • 家园 抱歉,现在才注意到您的问题.真是对不住.

        一,是困住敌军了,可是敌军有储备粮,不少面包干和罐头。松山战役打到几乎两个月时,日军才终于断粮。光靠困的话,到后来首先撑不住的可能是国军参加龙陵战役的主力,因为松山卡住了后勤路线,致使补给线绕道,损失极大,并且由于没有重火力支援,伤亡惨重。

        二,这个貌似不是问题。

        三,挖掘坑道时总是要付出双份劳动的原因,其一为分散目标,不引起敌人重视,其二是互相备份,降低风险,防止一旦被破坏则全功尽毁的情况出现。

        • 家园 多谢多谢。

          一,是困住敌军了,可是敌军有储备粮,不少面包干和罐头。松山战役打到几乎两个月时,日军才终于断粮。光靠困的话,到后来首先撑不住的可能是国军参加龙陵战役的主力,因为松山卡住了后勤路线,致使补给线绕道,损失极大,并且由于没有重火力支援,伤亡惨重。

          明白了。

          三,挖掘坑道时总是要付出双份劳动的原因,其一为分散目标,不引起敌人重视,其二是互相备份,降低风险,防止一旦被破坏则全功尽毁的情况出现。

          其实这应该是一个运筹学的内容。究竟什么是最优方案,的确是个斟酌的话题。结合第一个问题的解答,可以看出当时的指挥员的窘境。前一段听一个助教说了一个美军在伊拉克的后勤补给上出的一个低级错误,可惜当时没听懂,过一段我再问问,让兄台再解解惑。多谢回复,期待下文。

    • 家园 记得凤凰卫视采访里面说敌我伤亡比为1:15,惨烈啊

      就像《战场上的蒲公英》里描写的那样,碰到无能的高层把人命不当回事的浪费,让中华民族流失了太多的鲜血。一声叹息。

      • 家园 这个1比15是有问题的.

        不知兄是不是发现了一个事实,凤凰网所采信的松山战役资料,几乎全是《大国之魂》的说法。邓贤在这部历史小说里为了突出战役的残酷,有意夸大了数字,比如他说远征军死亡8000余,伤10000,这个数字太可怕了。真实的数字其实应该是伤亡8400人,其中阵亡和负伤约为1比1,这样综合下来,双方损失比应该是1比7。

        • 家园 花!俺也认为不会有那么多!

          凤凰卫视做这类节目有点力不从心。

          邓的书写成于80年代初,那时信息采集不象现在那么方便快捷资源丰富,所以相类问题很多——这当然也是在可以理解的范畴之内,他也只能以文学化的手法来作一些弥补。

          但此公运用史料加评论有点随心所欲——甚至生编故事,所以许多远征军老兵也很不满,有些甚至要出书跟他理论,结果是ZXB以“不争论”的名义给挡了,整得一干老兵只好自费付印到处送人儿……

          所以咱后来的人儿,做这种文章,还得在严谨上多多注意啊!

          • 家园 SC有一些关于松山作战我军伤亡数字的资料

            计本战斗之前期,敌军共死伤约596员名。我军官长负伤108员,阵亡50员。士兵负伤736名,阵亡805名,另失踪32名。掳获步枪一六支。关于本战斗之后期,敌军又死伤254员名,被俘28员名。我第八军,官长负伤128员,阵亡107员。士兵负伤1741名,阵亡3038名,及失踪18名。掳获步骑枪437枝,轻重机枪32挺,各种口径炮16门。战车3辆。各种汽车15辆,及其他战利品等。”

            《滇西作战实录》,P65

            第八军围攻松山史载第八军参战军官1861,兵14714,死官107,兵3038,伤官188,兵似作1741(这个统计似乎有问题,根据详细的分栏统计如下,直属部队伤兵50,荣1师伤553,82师伤652,103师伤1477,配属部队中工兵第15团9连伤9,当为2741之误),生明兵18------

          • 家园 花双石兄的精彩回复

            确实,在资料丰富的今天,实在是需要反复比对,反复考证的精神,不然,写出来的东西,与讲评书有何区别。

        • 家园 伤亡比怎么这么低?

          是不是国民党军不把自己的伤兵当人看——不努力救治伤员?

          • 家园 救护水平是一个问题,士兵体质是另一个问题。还有就是地形。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战场保障机制问题。

            • 家园 我前一阵子在水木跟别人讨论抗战伤亡比

              当时我提到抗战总伤亡:

              国民党军亡132万人,失踪13万人,伤176万人;

              共产党军亡16万人,失踪(含被俘)13万人,伤29万人。

              看看这伤亡比,啧啧,人家共产党的条件那么差,伤亡比比国民党军还高,明摆着国民党军不把伤兵当人。

              有人提醒我,国民党的很多战斗是被日军全歼、并且是日军控制战后战场的,因此谈不上救治伤兵。可是,松山大战不同,是国民党全歼日军、并控制战后战场的,然而,伤亡比仍然这么低、低于八年的平均水平,是不是松山大战中对伤员的救治不力是个特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