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狼兄说的有理--也劝萨苏不要讨论这个话题 -- 瀚海拾贝

共:💬193 🌺3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知青对提高识字率做了很大贡献。我家那里七八十年代许多知青老师。
      • 家园 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关于中国的教育的一些数字,我曾经写过一个参考:【参考】从数字看中国的教育及医疗改革

        中国 印度

        125(97) 99(78) – 小学毛(净)入学率 90/91

        115(?) 108(88) – 小学毛(净)入学率 02/03

        3 6 – 大学毛入学率 90/91

        16 12 – 大学毛入学率 02/03

        78.3 49.3 – 成人(15+)识字率 90/91

        90.9 61.0 – 成人(15+)识字率 00-04

        95.3 64.3 – 青少年(15-24)识字率 90/91

        98.9 76.4 – 青少年(15-24)识字率 00-04

      • 家园 这个50%可能是按报考大学的人数算。

          按这样算具体多少我不知道,肯定要比扩招前高。

          文革前考大学的考场都在大学里,文革后是在中学里,这就说明那时的报考率很低。

          这不是为某人辩护。

      • 家园 一直想说教育是立国之本,但还不够

        还要能让教育的产品能够成长的环境。

        十年文革,就是打了十年基础。从教育,到工业人才的培育基础。

        • 家园 这个话却不能苟同,毕竟中国科研队伍断层是摆在那里的事实

          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考虑文革的时候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是思考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彻底改变中国的时代.

          我们在文革乃至建国三十年中的得失成败是什么,今天很多人重新开始评价文革这个现象本身说明了什么.我记得一个网友说我们要理性的思考,什么是理性,我看就要从这些问题里寻找答案.

          尽管很多人以过来人的经历告诉你一个文革,但是今天更多人的人从我们的生存现状去回顾那一段历史.这不仅仅各自是角度的分歧,更是对我们自身对自身现状与未来的一种基于我们各自所知道的历史的评估.

          这里,我不禁想起睿智\干练如邓公为什么没有在有生之年建造一座文革博物馆,我想那远不是什么留待后人任评说那样的洒脱.

          • 家园 不争论是因为可以集中精力,排除一切干扰进行建设。
          • 家园 实际上文革前和中,我们是否真正拥有自己培养的科研技术队伍?

            那些台湾人说的很对,钱学森、邓嫁先等不是我们培养的,他们也不是KMD当年培养的,全部是在西方或者苏联工业世界中培养孤,并在那里实践成长起来的中国人。

            这些人从海外工业世界回到中国,一个农业社会的中国,并没有一个真正丰厚的工业土壤让他们成长,只能将他们嫁接到国家干部这个从旧社会接手的科举体制的变种。

            56年苏联援助我们各项工业援助,他真正融合进入了我们这个农业国家了吗?60年代中苏交恶,反映了这个工业体系的脆弱。没有苏联,他就没有了根系。

            只有文革,才真正让工业在中国生根发芽,真正是我们自己培养的科研队伍才开始成长,所以文革十年才有那么多的科研成果。虽然这期间摧毁了旧式的教育体系。

            • 家园 新中国的工业化,一定会成功吗?

              这些海外归来的科技人员,在农业社会的中国,没有工业社会基础的中国,他们的自然盟友绝对不是农民,而只能是买办和官僚。

              如果没有文革,新中国的工业化,不过又是一场洋务运动。如果没有文革,也可能苏联买办卷土重来,再进行一次三十年代印度式的“黄金十年”。

              • 家园 这个买办和官僚阶级有点过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主席为首的共产党就已经确定了要走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不管有还是没有援助,这条路是必须坚持的。但怎么走,如何能够走的又快又好,在没有可以效仿的榜样情况下,一切只能靠自己的探索。大跃进可以看成是经济上的探索,而文革则是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方面的探索。

              • 家园 还有个指标:技术工人

                文革时造就了大批的技术工人,恢复高考后出现断档,一直到现在仍然短缺。比研究生还抢手。

                金字塔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没有广大的技术工人,科技人员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 家园 说到技术工人

                    五十年代时工人每年(也许是隔一年,反正是经常)可以考级,考上几级就拿几级工的工资。只要人不是太笨,一般十年内就可以达到六七级工以上,在那时工资不算低了,能拿到八九十元,相对应的是最高一级讲师140元。

                    这个考级持续到哪一年不清楚,到我七一年参加工作时已经没有考级,所以那时高工资的工人都是五十年代前参加工作的。六五、六六上半年参加工作的也就是二三级,中间有个断层,从七一年开始招工,(七0年有少量)技术工种三年学徒后拿二级,非技术工种半年试用后拿二级,这个二级工一直拿到七七年才有了长工资的机会。

                    文革前技术工种是学徒制度,每个徒弟都有明确的师傅带教,但因为师徒文化水平都很低,可以学到相当高的技能,但深层原理并不知道,当时我们问师傅为什么这样干,回答是:师傅就是这样教的。

                    到我们参加工作时(七一年),技术工种的学徒实际上已经只剩下工资制度,也就是要拿三年的学徒生活补助(还算不上工资)。没有明确的师傅,大呼伦跟着学,先进厂的都是师傅。同时因为没有考级,学技术成了个人的爱好和责任心,没有了外来动力。自己想学的可以学或“偷”到相当高的技能,不想学的跟着混也拿一样的工资,这就造成了多数人不愿学技术,同时也造成了改革以后下岗职工的困难,因为他们当时没学技术下岗后再找工作很难。可以说现在缺少高技术工人就是文革取消考级造成的,这个取消考级可能是文革前就有了。

                    从另一方面看,解放后普及初等教育的作用在文革后期已经有了显现。新工人一般至少有小学文化水平,招来的知青绝大部分上到初二以上,已经学过物理,所以对自己愿意学的工人学技术就相对容易得多,师傅说不出原理的事徒弟反而能说出来,大部分人(指自己愿意学的人中)看师傅干一遍就能上手,很快就能熟练,甚至可以无师自通,如果是高中毕业或有大学文化学起来更快。

                    就拿我自己来说,现在赖以“吃饭”的电工、电子等技术可以说完全是自学的,没有师傅教也没上过什么学习班。这自学的基础就时初中二年级的学业,如果当年能多上几年学,打好外语的基础就会更好。

                    我的感觉是,国内五十年代的考级制度对培养技术工人较好,不愿学的看在长工资的份上也有学习的动力。取消考级制度后没有了外来的动力,自愿学技术的工人就大大减少。直到现在至少国营企业的工人还是靠熬年限长工资,不管你技术高低大家拿钱一样,当然大部分人就不愿学了。

                    现在媒体上经常可看到某处某高技术工人可拿到多少钱,这都是极少数,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烧了高香。如果大部分工人学了技术多拿不到工资口号再喊也没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