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 晨枫

共:💬79 🌺7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抓住眼球了吧?在35毫米相机世界里,Leica、Contax等欧洲老牌子曾经长期主导,但竞争相对心平气和,没有多少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事情,长幼有序,皆大欢喜。日本相机在50-60年代的崛起引发了相机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是日本相机奠定了新列强的地位。80-90年代时,自动对焦单反出现,Nikon和Canon杀了个血流成河,其回声到现在还依稀可闻。现在,第三次世界大战要开始了。

    Canon虽然也是日本相机中的老字号,但Nikon才是真正将日本相机引向世界相机舞台中心的主角。Nikon在1917年就开张了,在二战中成为日本军方望远镜、侦察照相机镜头、轰炸机光电瞄准装置等军用光学仪器的主要供应商,战后转入民用照相机生产,于1948年推出Nikon I型旁轴式照相机。如果说Canon相机是“工程师主导设计”的典型,那Nikon相机就是“摄影师主导设计”的典型。Nikon相机以精工制作著称,50年代的Nikon S系列旁轴相机成为当时独霸天下的Leica 系列的强劲对手,50年后Nikon重新推出纪念版,很多影界老人激动得涕泪交加,欢喜莫名。60年代Nikon推出F系列单反相机,其中F2被阿波罗宇航员带上空间,据说其中一个不慎失手掉落空中,成为名副其实的Nikon卫星。60年代时,日本相机远没有今天一统天下的威势,NASA的阿波罗计划经费恐怕只有五角大楼的军费才能比拟,如果Nikon F2不是当时最好的单反相机,那是断然不可能被选中的。70-80年代时,Nikon和Canon、Pentax、Minolta等既斗争又联合,联手把德国相机打出了世界相机主流舞台,从此只有Leica、Contax(今天也关门了)还在所谓“精品”市场偏安一偶,其地位和劳斯莱斯、本特利在汽车市场无异,而胶卷时代的Nikon的地位相当于今天德国MB、BMW和Audi之和。

    在通向王座的道路上,Nikon的镜头起到关键的作用。胶卷时代的相机和数码相机有一个本质的不同:成像质量仅仅取决于胶卷和镜头,而与相机无关,相机只是一个不透光的黑匣子,具有取景、进片、控制快门的功能。在胶片和镜头相同的情况下,同样的曝光参数可以得到同样的画质,而与最高级或最入门级的相机无关。自然地,Nikon极力保护自己的镜头群和使用Nikon镜头的人们,但这个渐进的战略最终给Nikon带来灾难。

    80年代末,Minolta首开纪录,推出Minolta 7000自动对焦相机,这是70年代自动控制曝光以来相机电子化的又一个里程碑。Nikon和Canon还有其他厂家当然马上跟进。但这时出现了两条技术道路:Canon像自动对焦机构安装在镜头内,这样可以对每一个镜头匹配最优的对焦马达,保证很快的对焦速度;Nikon、Minolta、Pentax、Olympus等统统走另一条道路,将对焦马达安装在机身内,用螺杆驱动镜头对焦,通过共用昂贵的对焦马达来降低镜头成本和复杂性。Nikon的技术路线自然有它的道理,这不仅降低每一个镜头的成本和复杂性,还容许Nikon保留原有的镜头接口,可以继续使用原有的非自动对焦镜头。Canon的技术路线需要采用新的镜头接口,直径更大,不和以前的镜头兼容(这一点在换型初期遭到很多老Canon人的极大痛恨),每一个镜头的成本和复杂性也增加。但Nikon的问题在于,使用单一的对焦马达不可能对所有镜头都达到最优匹配,300mm/f2.8的镜头像两升的可乐瓶子那般大,而50mm/f1.8的镜头和垒球差不多大,两者对马达的负载当然大不相同。为了能够驱动大口径镜头,Nikon只有在镜头内增加齿轮减速机构,增大必要的扭力,否则镜头根本拖不动。但这样一来,大口径镜头的对焦速度奇慢,第一版80-200mm/f2.8的光学质量无可挑剔,但从最近距离到无穷远的对焦时间竟然要4秒钟!相比之下,Canon的专业级自动对焦镜头需要大约半秒,而且在所有镜头中基本上都是这个速度。专业人士才使用大口径镜头,而专业人士对对焦速度的要求大大超过业余人士,这使Nikon开始在专业圈子里失去吸引力。与此同时,Canon的镜头在光学质量上大幅精进,不再存在“镜不如人”的尴尬。Canon还推出Tilt & Shift镜头,可以平移或者偏转焦平面,使35毫米相机具有过去只有大幅相机才有的功能。Canon进一步推出镜头内的光学稳像技术,使手持相机时镜头晃动的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是Canon在镜头技术上又一张王牌。Nikon靠优秀的镜头光学质量登上王座,Nikon最后也是由于镜头技术的落伍而失去王座。从90年代开始,专业摄影人士开始大批从Nikon阵营叛逃,Canon开始成为新的相机之王。

    这里有一个品牌忠诚问题,但品牌忠诚通常只在业余人士中是一个问题,专业人士并没有太大的品牌忠诚问题。相机只是一个工具,不是情感的倾注。就像战士一样,在战场上,要是别人的枪更好使,没有理由一定要坚持用自己原来的枪。只有不需要考虑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枪迷爱好者才会“死不改悔”,坚持自己钟爱的枪。

    进入数字时代后,Nikon再一次错失先机,没有及早自己开发成像芯片,而是以来Sony的芯片。这或许是“摄影师主导设计”的缘故,对技术发展的方向失去敏感。Sony作为电子行业的巨璧,当然具有无与伦比的强大科研和市场开发实力。但Sony有Sony的打算,和Nikon的并不一定一致。Sony坚持减幅的CCD,但Canon另辟蹊径,开发了CMOS,并在减幅和全幅上双管齐下。在Kodak等还在超昂贵的专业级DSLR上打转转的时候,Canon出人意外地推出中档的D30,直接杀向主流市场,稍后的10D则建立了Canon在DSLR市场的霸主地位。与此同时,Canon积极推出1D系列,包括顶级的1Ds系列全幅DSLR,占领了高端市场,把Kodak赶了出去。Nikon的动作比较慢。在胶卷时代末期,Nikon已经开始失势,这个惯性蔓延到DSLR时代,进一步加剧了Nikon的困境,陷入了一个无鸡难下蛋、无蛋难孵鸡的恶性循环。

    Canon的成功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除了采用镜内对焦马达的镜头群,Canon的镜头接口提供了很多接点,在胶卷时代根本用不完,在DSLR时代可以加以利用。相比之下,Nikon坚持和老镜头兼容,在接点数上就大受限制,在能够采用的新技术上也大受限制。在过去20年历,Nikon屡次不得不改变镜头标准,事实上也逐渐偏离了和老镜头兼容的策略,很多新相机已经不能再使用老镜头,同样,很多老相机也不能使用新镜头。这些兼容和标准上的麻烦也是Nikon用户的头痛之一。

    Canon在DSLR上最大的成功是低噪。DSLR不用胶卷,但成像芯片的感光度ISO可以随时调,问题是ISO调高了,画面颗粒就粗,噪声点子大,色彩层次损失也大。Canon成功地做到了即使高ISO也能低噪,这很了不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别人能做过它。Canon的另一个王牌是全幅,容许有经验的摄影师找回胶片时代就积累下来的感觉,也使广角镜头重新成为广角。相对来说,长焦不够长,只要肯损失一点画面分辨力,总是可以用剪裁来达到特写的效果,但是广角就不一样了,没有收入镜头的画面就是没有收入,变也变不出来,除非派很多张照片拼,但那比剪裁的问题要大多了。

    好在还有Nikon。“摄影师主导设计”对新技术不一定敏感,但技术成熟了,对摄影师的需求还是比较敏感的。Nikon从几个方面下手,苦苦追赶,重新营造失去的阵地。

    Nikon首先在镜头领域追赶,大量采用镜内马达,消除对焦速度上的差距。其次,Nikon在相机构造上下功夫,用厚实的构造和良好的防水、防尘性能赢得用户的欢心,谁不喜欢厚实的产品呢?Nikon在款式上也时尚化,雇佣Porsche设计外观,从F5时代就开始的手柄上的那一抹红色现在成为Nikon的标志了。

    但是更重要的是,Nikon开始自己开发成像芯片,不能掌握成像芯片技术的相机公司,就像没有发动机技术的汽车公司一样,兔子尾巴长不了的。新的Nikon芯片使Nikon首次有了自己的全幅DSLR,D3的推出将Canon坐得很稳的太师椅一下子扔到了惊涛骇浪里。D3在价格上定位于Canon的5D之上,1D Mk3之下,在性能上则相当于1D Mk3和1Ds Mk3之间。虽然D3在像素数上还是不能和1Ds Mk3相比,但在实用中需要1Ds Mk3那样变态的像素数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尤其是需要反应快捷的抓拍或者只有有限时间的“扫荡拍”,1Ds Mk3的2100万像素只有在完美光线、绝对静止的摄影室里条件下才能体现出优越性。

    Nikon也在降噪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仅在过去已经是骇人听闻的ISO3200和6400上成像完全“可用”,还能达到闻所未闻的25600。ISO6400已经超过了胶卷时代的极限,ISO25600则是不可思议的。D3在这样的ISO下画质当然不怎么样,但这毕竟能有无的问题,在过去根本就是拍不下来了。即使在Canon也能提供的ISO3200和6400上,多个评比报告指出,Nikon的低噪水平已经超过Canon了。

    Nikon的这两记出招十分重要,直击Canon的要害 。好些年来,Canon已经从“工程师主导设计”变为“市场营销主导设计”,真正对摄影师有用的东西被忽略了,在市场上造势的东西变成主要设计依据,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越来越高的像素数。技术进步大大放慢,型号升级成为营销手段而没有给摄影者带来真正的好处,20D到30D的升级有名无实,30D到40D才有点内容。5D十分成功,但在日新月异的DSLR市场上一坐就是2.5年,贪图安逸已经到了极点。一般认为,8到12MP之后,有用的像素数已经到头了,除非经常需要放大到11英寸x16yincun以上的大照片,更高的像素数没有多大实用价值了。需要超级放大的广告业的要求是无底洞,用中幅甚至大幅来满足更合适,用35毫米来勉强不合适,35毫米摄影的强项永远是机动灵活,不是摆好谱的影楼摄影。但是,高ISO时的低噪是十分重要的,不管专业人士还是业余人士,人人有这个需要。晨枫:【原创】小谈数码相机的选择谈到过像素数和像素尺寸对噪声的关系,这里不重复了。说起来,Nikon的失势也和当年被市场营销“篡夺领导权”有关,现在Nikon回到“摄影师主导设计”的正确道路上来,没有掉入Canon的陷阱,而是将D3的像素数定在并不了不起的12MP,这样单位像素的面积比Canon 1Ds Mk3的21MP就要大差不多一倍,低噪效果好就不奇怪了。低噪常常和较好的动态范围相联,这是摄影者非常在乎的另一个东西。

    Nikon会不会最终也卷入“像素数大战”还很难说。一旦卷入,像素缩小,可能也会落到和Canon一样的境地。24MP的D3x(24MP和D3x都是瞎猜的,姑且用来打比方吧)是不是还是比21MP的1Ds Mk3好就难说了。虽然道理上更多的像素并没有实际效果,但不是所有人都满足于较低的像素数,就像汽车的马力一样,自己的汽车马力比人家的小一半,心里总是不大舒服的。

    Nikon的卷土重来将起到两个作用:

    1、 Canon将被迫重视机身构造的坚实度,历史上,Nikon的F系列专业级胶卷单反一直使用全金属机身,Canon的1系列则一直使用聚合物机身加金属镜匣。在听够了抱怨之后,Canon EOS 1V也采用了全金属机身。Nikon的D200/300明显比Canon的30D/40D和坚固,下一代Canon不能在漠视机身坚固性了。

    2、 Canon应该放弃一味增加像素数的做法,而在低噪和动态范围上重新争夺制高点。

    Nikon的卷土重来将点燃相机世界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就是Nikon和Canon的战争吗?怎么是世界大战呢?虽然除了Nikon和Canon外,还有Sony、Pentax、Olympus等品牌,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都是“二流强国”,只有Nikon和Canon算得上是“超级大国”。要是美国和苏联打起来了,即使其他国家都不参战,这还不是世界大战吗?

    关键词(Tags): #摄影小札元宝推荐:老马丁, 通宝推匿名: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