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国古代士兵的行军速度 -- 任爱杰

共:💬327 🌺3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中国古代士兵的行军速度

    说起这个话题是因为看到一些架空网络小说写手令人笑掉大牙的缺乏常识。

    有河友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根据计算,某网络写手口中的骑兵根本就骑着一群乌龟

    即便是库莫奚的骑兵攻击省略最后一个步骤,成单排攻击队形;即使库莫奚人骑的都是蒙古种赛马,他们三分钟也冲不过750米。

    这个,好像不少并非身强体健的初中生就能在三分半中跑完一千米了。

    马跑得比人快,也比人有耐力,这是常识。不过另一些网络作者似乎在知道以上的计算结果后竟然能得出人跑得比马快,也比马有耐力的结论来。

    而据说是“考据严格”的《窃明》居然也沿袭这一说法。不但沿袭,还反复得说。

    可是千不该,万不该,该文居然还给出了他认为的是“神行”的行军速度。不多,每天三四十华里而已。然后该文还红口白牙,白纸黑字的说“现代军队的推进速度是每天一百里。”言下之意,明朝步兵每天三四十华里的速度已经是飞快了。

    呵呵,真不知道这位作者是否读过下面段话: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轴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这段话,是描写战国时期对魏国武卒的要求。在披重甲,全副武装,自带三日口粮的情况下,每天不到正午就要行军百里。

    当然,战国时候的尺比明朝短三分之一左右。战国的百里,也就是明朝的六十多里。可似乎,好像,还是比这位作者说到快了一倍左右。

    有人也许会说,这个魏国“武卒”的标准是对精兵的要求,是职业兵。明朝那些从农民里征发的军队可没有这种速度。

    这话似乎也有道理。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农民兵的行军速度如何呢?

    我们都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天降大雨,行军速度不够,不能如期到达卫戍地。那么这些临时在楚地征发的农民军的速度如何呢?

    陈胜吴广七月在大泽乡起义(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占领陈县(今河南淮阳县)不过一个月,部将周文(陈县人)就打到了骊山附近。

    从陈县到骊山直线距离1440华里(自己在 1:1800万的地图上量的),地图见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果算三十天月的话,平均每天48华里。而事实上当时不可能走直线(不可能无视中间的崇山峻岭和河流湖泊,从天上直飞过去。)所以事实上的行军路线还是曲曲折折的。则实际路程应是这个距离的两倍左右。这样,实际速度应是每天百里左右。而这个速度并不是武装大游行,而是攻击前进。则实际行军速度可能还要高。

    我们不知道周文是否是纯骑兵或车兵部队。但从其为农民军来看,应当是步兵占了多数。

    这个行军速度并非独此一例。白起在华阳之战时,曾率军8天行军800里。平均也是一天百里。秦尺短,所以应是现在的每天60-70华里左右。

    而纯骑兵部队的速度更快。霍去病出征匈奴“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

    六天攻击前进千里,平均一天167汉里。汉尺短,相当于现在的每天112华里。

    而被《窃明》看不起的“游牧骑兵”,攻击速度却是最高的。

    "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击:攻占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5 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蒙古族古代战争史》24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那就是180到190华里一天。而在攻击中,也能达到110到120华里一天。

    向霍去病、蒙古远征军的这种速度已经可称为“闪击”了。

    所以,虚构的架空小说没关系。但是虚构的架空小说不顾常识的信口开河就徒然惹人发笑了。

    任爱杰:【提上来讨论】【原创】周文的行军日程是怎么算出来的

    任爱杰:也来举一个司马懿的例子

    关键词(Tags): #古代#行军#速度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现代步兵的徒步强行军速度

      汶川地震救灾中,武警驻川某师200人在师参谋长王毅的带领下,由理县徒步强行军90公里,经过21小时,于13日23时15分到达汶川县城,成为第一支到达汶川县城的抢险救灾队伍。

      这90公里路基本是越野翻山。由于地震原因障碍极多。但是武警仍然在一天内徒步赶到。真佩服我子弟兵的勇气和毅力。

      由这个例子也可看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人的潜力。

    • 家园 这位任先生有点纸上那啥......

      正常的行军速度,一定是需要和地形地貌相结合的。

      一般在平原地带全装备条件下走40-50公里左右是可能的,但是这个条件用在山地丘陵,连一半都到不了。

      上面提到魏国武卒的要求,有句话不能忽略:三日之粮,这样短期的行军,提一下速度是有可能的,而且说的是日中趋百里,并没有说明下午是否就休息了。 如果长期行军,而且还在蜀国这样的山地,就几乎不可能。

      行军的高手是有的,但也不是我行5公里他能走10公里,平地的速度大家都接近,主要差异在登山,长期走山路的山民,上山能比我快上一倍,不过下山就未必,毕竟俺也不是新手,而且很可能比他还快。

      至于骑马,有这么一个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就是行军的耐久性,包括人和马。不知道任先生是否经常骑马。 我因为不常骑,所以假若纵马1小时,腿就磨破了。短促行军,人和马都能忍受,但长途行军的话,就完全无法拿纵马速度来说事了。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红军的长征速度,我是相当佩服的,自己走过长途,才体验行路难。 但这里多少也有精神的作用在。

      • 家园 del
      • 家园 您也有%B

        还是拿明清战争为例,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后金军在燕山中的行军速度也是可以达到每天40公里的。

        • 家园 40公里的行军速度当然是可能的, 但是有条件的

          1.山地的道路情况,是否有好的道路, 还是全程靠双手并用的马道

          2.装备和辎重如何运输

          3.是否有马队

          建议你找出当时行军的具体条件再确定.

          兵书上提出了一个平均概念就是凡军行在道,十里齐整休息,三十里会乾粮,六十里食宿;也就是说平均速度在15-30公里, 这里军行在道应该是兵种自带装备.

          • 家园 您可以去百度袁崇焕吧

            查一下后金前进速度这个帖子,在史料收藏那个版,行军路线的问题我和其他人在那里讨论过。这里贴图不方便,我就不转原帖过来了。

            你在前一个帖子里认为山地-丘陵一天只能走20公里,我举了个反例,仅此而已。你所说的三个条件,后金军全部满足。道路情况你也可以去袁吧查,我在那里帖过美国陆军在二战时期制作的中国军用地图,燕山里的道路状况,在明清时代只会比二战时候更差。

            • 家园 假若你用的是地图的话,

              那么可见的道路标识恰恰说明了道路的可通行性.

              我说的马道在这样比例的地图上应该是难以标识的.

              你说后金兵满足的条件应该贴出具体的文字来说明.

              我说的山地速度, 你压缩我的文字的内容范围后在抠其字眼, 我觉得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这个题目到此为止吧.

              • 家园 我也同意没有讨论的必要%

                如果你坚持你的马道在地图上无法标识,这说明你没有去看过那幅地图。至于断章取义,我觉得恰恰是您在对楼主的原文如此作为。

        • 家园 那是因为后金军战兵与辅兵的比例超过1:1

          战兵的装备由一个至两个辅兵携带

          如果没有辅兵,所谓天下最精的白甲兵走50里就得趴下了.

          • 家园 请问这个辅兵的说法出自%

            按照老档的记载,后金军在进入燕山山脉之前曾经精选强壮士兵南下作战,并未提到辅兵的存在。而且,就算有辅兵协助也不算什么,任何军队都需要辎重部队,军队的行军速度本来就是按照整体来计算的。

            • 家园 不好意思,小弟學問不精...具體出處不太記得了,似乎是

              似乎是出自《清太宗實錄》,提到南下時攜帶了三千漢軍,其中大部分為輔兵.....估計我記的這個數字可能也不對。不過甚至精銳的八旗部隊中,很多兵丁都不是戰兵。

              但是明清戰爭的特色就在於戰兵與輔兵之間的緊密聯係,直到戰鬥開始時,戰兵與輔兵都是作爲一個整體在戰鬥,而不是以往的戰鬥部隊與輜重部隊的關係。

              關於這方面的討論,似乎樊樹志教授有過一篇文章。

              明清戰爭是冷兵器戰爭時代的最高峰,士兵個人裝備,特別是防護裝備的進步導致了戰輔兵制的出現。

              • 家园 后金军这种辅兵

                制度大概和后金社会还处在奴隶制末期有关吧。辅兵是不是就是战兵的私人奴隶?明军中大概很难做到这种编制。而且和西方军队比起来,这实际上是一种退步,辎重部队的专业化才是军队发展的正确方向。

                另外就防护装备而言,后金装备的棉甲防护能力并不比过去的铁甲出色,更不能和欧洲的板甲相比。大概是因为明军开始大量使用火器,铁甲对火器的防护能力和棉甲差不多,既然抗不住,还不如换个轻便的。而且棉甲对于北方的战争还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

                • 家园 明軍採用的也是戰輔兵制,另外也有輜重部隊

                  在《武備志》中有詳細記載,您可以看看

                  戰輔兵制是很先進的,輔兵的作用並不是後勤保障,而是輔助戰鬥.

      • 家园 现役解放军武警部队战士可以做到在蜀道山区25小时徒步行军86公里

        不是抬杠,这是个人一点看法。沿路山体滑坡,下大雨,过铁索桥,走古栈道,黑夜,全陌生环境,行军装备主要有医疗器材、液压剪、铁锹、十字镐、2日份的行军干粮,还有一部卫星电话等等,行军途中还派遣了小分队进行了沿途救灾等等,重要的是,李江战士说这种8、90公里的强行军是家常便饭,证据联接在下方。

        “武警部队驻川某师侦察参谋李江,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当日下午李江所在部队复温总理命令紧急对震中灾区进行强行突进25小时冒大雨在不断发生余震的山区山地水路中步行跋涉86公里,最先到达震中汶川县城。他们建立的空降点、伞降点确保了后续救援力量的进入。

        李江说,这种80、90公里的强行军是家常便饭,要不是这次强行军的行军环境太恶劣,这种山地路程10几小时就可以完成!”

        【锵锵三人行】赶赴汶川山区的强行军战士,武警驻川某师侦察参谋李江

        由于李江战士所在部队是轻装简行,所以可以想像当全装备辎物行进时行军速度应有相应减缓。但也要考虑到解放军是在连夜大雨及山体滑坡与余震不断的极端条件下进行的行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