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林毅夫错了吗? -- 当康

共:💬122 🌺15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林毅夫错了吗?

    看见【讨论】林毅夫的研究很可能有问题链接出处[再闻鸡起舞 于:2008-04-26 04:37:51

    看了一下他写的文章研究三年自然灾害的,例如

    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1

    3000万额外死亡首先就让我眉头一皱。再看内容,由于监督合同的成本太高,所以农民的努力要靠自我监督。但是自我监督只能在重复签合同(多次博弈)的情况下才能执行。58年集体化以后,农民一下子都变成大锅饭了,结果农民不再努力工作,然后农业生产就完蛋了,粮食减产了,灾难发生了。

    就是说,一旦集体化,农民宁愿饿死也不干活!靠,什么逻辑。

    且不说自然灾害美国苏联的封锁造成的生产函数变化,单单一个道德风险解释农民不干活直到饿死,从现在开始我对林的水平很怀疑。

    当当自不量力,解释一下林毅夫的这篇经典论文的地位和含义。反正是新兵蛋子在新兵营,童言无忌。

    要说林毅夫,先说邹恒甫。邹先生评价林毅夫和他一样是三流经济学家,张维迎十年前是九流,现在和吴厉樊一样不入流。

    当当自己也是一个邹先生所说的九流的经济学家,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邹先生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的,说林毅夫是中国大陆的经济学第一人(至少是并列第一)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世行为什么请他做首席,而不是部长级经济学家之类的。

    世行是识货的。

    明确了林的学术水准,就看这篇文章发表的杂志。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1发表于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vol. 98, issue 6, pages 1228-52。JPE在经济学中的地位相当于SCIENCE, NATURE和CELL在自然科学中,它也是世界上最老的英文经济学期刊。基本上一个搞经济学的人如果在JPE上发一篇,就可以稳作教授,一辈子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不过有这种想法的人,恐怕一辈子也达不到这个高度。

    明确了期刊的地位,就看文章的地位。不出意外,这是林这辈子最好的文章,过去的18年里,在SSCI中被引用38次。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提出他抄袭或那出错了,基本上他的观点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常识了。

    再闻鸡起舞认为林的文章有问题是因为他有选择地忽略了关键信息。

    不是“58年集体化以后,农民一下子都变成大锅饭了”。

    而是,58年集体化以后,农民自由退社的权利被剥夺了,才一下子都变成大锅饭了。这一点在文章的摘要中就非常清楚的表明出来,“In the fall of 1958, the right to withdraw from a collective was deprived. The nature of the collectivization was thus changed from a repeated game to a one-time game. As a result, the self-enforcing contract could not be sustaine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collapsed.”

    是退出自由的剥夺导致了大饥荒。人民公社从一个长期多次博弈的均衡变成了一次性的投机博弈。所以,出于投机心理,你看我我看你,大家都不劳动,农业就垮了。如果是工业为基础的经济,最后最多是经济危机高失业。而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的危机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的,结果就是3000万的死亡。这个数据没有问题。

    哈佛的曼昆常说,普通大众的思维方法和经济学家是非常不同的。普通大众是从他(她)喜欢的结论去找证据。经济学家正好相反。好的经济学家总是招大众误解,因为“人人都是经济学家”。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想起来,有意思
    • 家园 有一个小故事:

      一位年青的和尚一心向佛,又得到上师指点,锐意精进,终于在三十岁左右证得一果无上妙法,有了一些神通。

      小和尚初发了道心,只觉的这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去,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

      但不得验证终究不妥,于是云游四海,遍寻名山大川的道德上师论法,可惜没有对手。

      更有大德上师望风而走,唯恐避之不及。

      小和尚就以为自己已经肉身成佛了,于是变得更加狂妄自大。遂开山立派,在善男信女面前施展神通,广招门徒。一两年后就堕入魔道,万劫不覆,不仅道果不存,还锒铛入狱受那牢狱之灾。

      经济学也是一种法门。入了九流就是发了道心,了解了很多一般人不了解的事。也就是这个时候最喜欢打打杀杀,到处踢人家场子,以求扬名于天下。

      大家避开你,不是怕你,而是看你修行不易,不忍心毁了你的道果罢了。你这就逃命去吧。

    • 家园 好闲的经济学家啊

      郝大通下山拉着几个根本不是学武的壮汉耍了两招,边耍边说我很牛逼,说着我很牛逼还不过瘾,又告诉大家丘处机也很牛逼,我们都是一阀的,所以我很牛逼,当然中国没有王重阳,所以我非常牛逼。你们村不是还有俩壮汉吗,他们都不敢出来跟我打,我很牛逼吧。还有,知道后山那几个壮汉吗,他们比你们壮多了,我把他们打的落花流水,村支书知道我牛逼不敢管,总之,我,很牛逼。

      中国的经济学家万岁!

    • 家园 林毅夫错在哪里之二——兼回复诸网友

      2,违反理性人假设。

      我在http://www.cchere.net/alist/1574539里提出了三个问题,问题一是针对楼主的批评,问题三是对饥荒原因的一个假设,问题二是针对林文的逻辑。

      楼主的回答在这里http://www.cchere.net/alist/1574539有趣的是,楼主认为我提了一个错问题,并说只能回答63年。

      有趣的是,怎么会有错问题?60年死亡率按照2.5%算,一个人民公社平均一万人,就是饿死250人。其他人必然也得饿得面黄肌瘦,此时

      在59年按照林所说的囚徒博弈行事的农民们,面对的是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可能不死,可能不死) (饿半死,饿半死)

      农民B不合作 (饿半死,饿半死) (饿死,饿死)

      所以农民的最优选择就是合作,拼命工作以求多产粮食。

      老驴提出的是春天不合作所以秋不收,但是第二年的春种秋收时,农民不是理性的吗,不是要做选择吗?

      至于拼命干了也得饿死的提法,是说生产的边界问题,而林文提出的解释正是将自然灾害政策失误排除在主要因素之外的。认同了拼命干也得饿死,就是反对林文了。

      还有的网友,例如simplyred和亡命之徒,如果你们想再提高一下自己的经济学水平,我这里有PDF的曼昆2003版的英文的Economics,想要的话留个邮箱吧。其他网友想要也请联系我。

      • 家园 我老家苏北,父母都是,小时候外公带大的

        读书以后基本上也是每个暑假回去,通常会碰上夏季的收早稻、收玉米、棉花打头、晚稻的灌水放水,还有蒸薄荷、烧砖窑等等。

        59年以及60年的事,其实起头在58年,浪费及其大,从春天播种到秋收,大家都偷懒,边边角角没人种,零零星星没人收,再加上某些地区大炼钢铁对农时的干扰,虽然风调雨顺,但是58年的收成其实不好。但是干部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工作业绩和政治上的忠诚,58年的公粮上缴还是比较多的。到了59年,继续胡闹,而且看起来前一年的胡闹也没什么,于是全年征收的公粮还是很多,已经超出了农村承受的极限。到了60年春天,这时候是最惨的了,春荒。而且还干扰了播种(当时的种子基本都是是农民自己留的)。60年秋收成不好,还好公粮的上缴量下来了,总算可以熬过去。61年就有自留地了,20年不变(我妈65年上大学,但是自留地还是保留到了文革后分田到户),于是正常了。

      • 家园 “经济学家”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经济学家”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原来你是看过曼昆03年版“Economics”的经济学家啊。

        那倒是请教一下,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怎么回事啊?

        你把农民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础上,可是“理性人”的“非理性活动”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呢?

        到了考验你经济学根基的时候了,别大意啊。

    • 家园 林毅夫错在哪里之一

      1,运用囚徒博弈理论错误。

      囚徒博弈是说个人则最优选择是集体的最差选择。

      例如:囚徒A与B,合作指沉默而不供出伙伴,不合作指供出伙伴。

      囚徒A合作 囚徒A不合作

      囚徒B合作 (每人六个月监禁) (A释放,B10年)

      囚徒B不合作 (A10年,B释放) (每人5年)

      则如果无论A是否合作,B的最优选是不合作;A同理。

      而失去退社权之后的农民面对的选择集是这样的:设合作为林文中的执行合同自我监督,进行自我监督的产量较高,设为8;不进行自我监督的产量较低,设为6;注意收入经大锅饭平均。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8,8) (7,7)

      农民B不合作 (7,7) (6,6)

      则无论农民A还是B,合作的结果都优于不合作。所以他们都将进行合作。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你漏了一点

        你给出的matrix: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8,8) (7,7)

        农民B不合作 (7,7) (6,6)

        有一条假设是合作与不合作的付出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农民合作的话有体力、农具、粮食消耗、opportunity cost等各种支出,成本应该比不合作要高。假设相对于不合作,合作的多余成本是1.5,那么每个合作的农民的收益要减去1.5。所以合作/不合作的收入是: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8,8) (7,7)

        农民B不合作 (7,7) (6,6)

        支出是: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1.5, 1.5) (0.0,1.5)

        农民B不合作 (1.5,0.0) (0.0,0.0)

        两个matrix相减,得到的实际return就是: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6.5,6.5) (7.0,5.5)

        农民B不合作 (5.5,7.0) (6.0,6.0)

        这样就可以得出和囚徒博弈理论一样的结果。

        我把个人合作的成本设为大于1是因为在一个集体中个人的多余付出很可能被其他人的消极怠工抵消,marginal return只有在大多数人都合作的时候才会大于marginal cost。所以在集体化的环境里,合作的人实际上是在subsidize不合作的人,所以每个人都想做被subsidize的而不是subsidize别人。

        • 家园 你可能错了

          1,将粮食消耗和农具消耗忽略不计,单看机会成本的比较。你的赋值认为合作的机会成本大于不合作。

          在考虑一下,在不可退社的人民公社中,任意农民除了工作没有其他选择:经商?不可能。所以合作的机会成本为0;不合作的机会成本为合作的所得。

          所以你对支出的赋值有误。

          2,要知道,人民公社是大锅饭制度,平均分配,即使有人不合作使总边际产量减少,在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下,每个农民的收入都是相等的。

          • 家园 既然你知道是平均分配,那农民干多干少一个样。

            既然你知道是平均分配,那农民干多干少一个样。

            为什么在你的表中体现出来的却是干多干少不一样呢?

            反对“三年自然灾害”的“经济学家”们还是先回锅炒熟了再端上来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