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快十周年了,花祭 -- 葡萄

共:💬110 🌺40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超稳定结构、网状结构和天花板,不足以代表中国特色

            超稳定结构、网状结构和天花板,不足以代表中国特色。

            用这些词语描述中国历史大厦的外表,是可以的,但不足以代表中国的特色,没有涉及本质。

            为什么说不是中国特色呢?

            1.超稳定结构。

            中国人盖了一栋大厦,几百年后大厦毁了,又在不远处盖一栋类似的大厦,周而复始,被称为“超稳定结构”。超稳定不是说不坏,只是坏了还能重盖起来。

            罗马人在罗马盖了一栋大厦,几百年后大厦毁了,又改在巴黎伦敦盖了一栋类似的大厦,几百年后又要毁了,就又在纽约华盛顿盖了一栋类似的大厦。所以罗马的大厦也是“超稳定结构”的,也是坏了重新盖起来。

            不同之处只在于中国人是绵而有力的,力量太强,古代地理上能够被认识到的适合人居住的地方都被占领了。而西人只有到近代技术进步以后才有能力去拓展,而且虽然外表上气势汹汹,内里的拓展渗透意志其实是不如中国人的。

            2.网状结构。

            中国人儒法成为经纬网络,被称为网状结构,延绵不息。中国从来是一个世俗国家,因此被认为现代化的障碍较少。

            西方人宗教和科学也为经纬网络,也可称为网状结构,也一直延绵不息。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据称90%以上的人信教,并不妨碍成为科技和现代化大国,所以宗教和现代化结合一点也没问题。

            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网络以人为本,以人作为一切的核心。西方的网络以上帝或自然神为本,人是配角。西方的普世价值思维就是这么来的。二者比较,谁更有活力,谁更适合全球化拓展,也是一目了然的。

            3. 天花板。

            中国皇帝被称为天花板,被认为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因素。但哪个社会都有这个因素,公司里上司对于能力出众的下属就不是天花板了吗?

            西方中世纪上帝的意志则是更强大的天花板。现代科学思想也快变成不能侵犯的天花板了。

            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天花板的活的,是可以周期性撼动的,实际制约力也没那么强。而西方的上帝天花板是死的,无法撼动只能望洋兴叹的。

            总之,一切外在的东西,最后都是要从内心去找原因的,对于所谓文明和新文化也是如此。我们对于西方文明的自信,不是来源于我们有更好的制度,更强的武力,更繁荣的经济,而是来源于我们的生命是鲜活的,主导的,而西方的生命是僵化的,附属的。

            西方的那些优秀的因素最后一定可以变成我们自己的血肉,而西方不大容易学习到我们的核心,谁吃掉谁的最终结局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 家园 昨天和孩子她爸闲聊还说呢

          假如连一个人要善良、宽容这样的底线原则都需要论证,这个社会还有救吗?

          前阵子看《南方人物周刊》,关于张华的讨论,有这番感慨。

          身处的是一个充满不信任感的社会,这是我最近的感受。

          • 家园 张三李四只是个符号

            http://bbs.poemlife.com:1863/forum/add.jsp?forumID=69&msgID=2147482373&page=1

            学习康德好榜样

              首先要说的是,康德心胸狭窄。不是因为气量小,而是因为心胸。他成名后自述:“我胸腔狭窄,心肺活动空间均不够,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幼时甚至十分厌世。”

              康德厌世,理由充分。他虽金发碧眼,面色红润,但身高仅得1.57米,双肩高低不一,精神脆弱,十分敏感,连刚印好的报纸也能让他狂打喷嚏。除了身材不好,他还高度近视;脑袋虽不大,却与瘦小身材不成比例。

              只康德目光,深刻印象: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视。

              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西斯堡(现变成俄罗斯领土,改名加里宁格勒),16岁入柯尼西斯堡大学念书,然后历任家教、讲师、教授、系主任、校长,直至73岁退休,在柯大搭出世界上最象牙的塔。

              康德出生这年,巴黎股票交易所开张,资本怪物异形诞生;在东方,雍正皇帝颁旨禁止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称“雍正禁教”, 闭关锁国第一道铁幕轰然落下。

              西方向右,东方向左。

              康德的皮匠爹与尼采爹一样都是新教徒,而且是“新教中的新教”——虔信派,康德从小浸淫自控、勤奋和高尚道德之家教。他在11个兄弟姊妹(最终只五个成人)中排行老四,全家都是工匠,只有康德在母亲坚持下入柯城最好的弗里德里希书院读书。康妈妈跟尼采妈妈一样希望儿子修习神学,毕业做个光宗耀祖的神甫。书院纪律严明,上下课均须祈祷,放假从不超过七天。晚年康德说:“我一想起幼时那种奴隶待遇就会周身发抖,不寒而栗。”强制教育,势必逆反。动摇基督教根基的康德哲学,即萌芽于该基督教书院。

              毛主席说,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书院对拉丁文要求苛刻,为康德后来升任教授打造出独门金箍棒。与家道殷实却学习超烂的黑塞不同,13岁丧母的康德年年考试不出前三,16岁即升入柯大。康德穷得甫一入学便因裤子破了拿去缝而出不了宿舍门,但这个神童大学生的未来却有如旭日东升,霞光万丈。

              太阳升起的路上永远伴有不测风云。四年多后,父亲猝然去世,把三妹一弟留给即将毕业的康德。长兄如父,康德断然辍学,先后在柯城郊区三个贵族家庭当家庭教师,养活三妹一弟,和自己。

              11年!

              谁能比当了11年家教的康德更明白“学生是教师的衣食父母”?东家对康家教十二分满意,女东家凯撒琳伯爵夫人后来更成了康德的绯闻女友。

              与郭德纲不同,康德从不上电视展销艰辛。然而,这勘破世态的11年无疑影响了康德一生。在这个看不到前途的年代,他以笔名发表论文《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并引人注目地题献给弗里德里希王子。文人题献文章给政客,相当于美女把自己献给老板。中国文人因此对康德的这次“烧冷灶”讳莫如深。

              有意思的是,这篇题献给狂热基督徒弗王子的论文尖锐批判上帝创世说与自然永恒不变说,后来遭到革命导师恩格斯强烈表扬曰:“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11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学弟都成教授高官富豪,当年的神童熬得满目秋霜。1755年6月,弟妹成人的康德重装上阵,以32岁高龄杀回柯大,并马上显示出自己一生后发制人的澎湃动力,先以《论火》获硕士,三月后,再以《对形而上学知识基本原理的新解释》通过答辩,成为柯大无讲席讲师。

              康德长达41年的教学生涯,弹词开篇。

              康德堪称最秀的才。他一辈子没干过别的,除了读书,就是教书、写书。

              郑重说明:康德并非只教哲学。他教过逻辑、形而上学、人类学、道德哲学、伦理、自然神学、数学、物理、力学、美学、地理、生物、教育学、自然法等等,甚至像墨子一样教过筑城术和烟火制造术,足证他学富五车,涉猎广泛。德国启蒙大师赫尔德尔听过康德两年课,后来他说:“每次回忆起少时结识一位哲学家并聆听他的讲座,我就充满感恩的欣喜。他教会我真正的人道主义……他的哲学唤醒了独立思考。我几乎从未听过更加卓越和打动人心的讲座。”

               因此,在此昭告广大中国人民,康德的职业是教书匠,研究哲学完全是业余爱好。在《纯粹理性批判》赢得整个世界之前,康德是个业余哲学青年。

              康德上课,从不迟到、缺席,从不照本宣科。从未出过国的康德讲课趣闻逸事不断,间杂异国风土人情,经常把学生讲得当堂落泪。康德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资质中平的学生能听懂为标准。他常说:“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二百多年后,中国管这个叫“素质教育”,并且推广了二十多年还毫无进展。

            康德受学生欢迎,有听课费为证。

              当时的欧洲,教授工资形同虚设,主要收入是学生的听课费,有时甚至当堂交费,听一节交一节。因此,哪个教授好,不消劳烦教务处考核,直接看教授的钱包即可。

              康老师光靠讲课就买得起楼,雇得起仆人!

              听课费虽多,但康老师与学生的友谊却足为世界教坛榜样。他在生活上经常慷慨解囊资助贫困生,导致很多学生把他当爹看,连他的家务也概由学生张罗。康德仆人浪泊是个退伍老兵,老眼昏花,精力不济,工作态度也很成问题。有次外出前康德忘了关书房窗户,回家后发现满屋子臭椿象。康德以为它们追光而来,从此不开书房窗户。实际上是浪泊懒于打扫,屋里太臭招来了这些昆虫。此后,学生瓦西安斯基就一声不吭地接管了康家的卫生工作。免费!

              康德活到差两个月零十天满80岁,最远只去过俄罗斯元帅洛索夫的庄园,距柯城137.7公里!很多研究者因此颂扬康校长对故乡的忠诚。此乃误会。看官有所不知,当时法律规定柯大不属于柯城,所有成员均不受市府管辖。康德一生都在柯大,从未在柯城注册,何来忠诚之说?

              他固守柯城,是因为他和爱因斯坦一样,想当教授。

               但是,这个梦想让康德付出了远超过爱因斯坦的执着——他等到花儿都快谢了,1764年,柯大才给了年过40的康德(当时欧洲平均寿命50岁)一个诗艺学教授讲席。

              16岁上柯大的曾经的风华少年,百感那要说是相当地交集!

              以康德文采,胜任毫无疑问,还可经常在国宴之类上流社交场合写些应景诗出风头,马屁拍到痒处,升官发财唾手可得,以纪晓岚来看,正是偌大肥缺。

              但是康德居然一口回绝!

              正如爱因斯坦后来辞去专利局铁饭碗。

              有些文章说此时康德已经发财,所以有资本挑剔。此言不确。一年后,康德就任薪水远比教授差的大学图书馆员,就是明证。馆员虽然收入差,却也是42岁康德的平生第一个固定职位。后来,42岁的康馆员还拒绝了埃尔朗根和耶拿大学工资超过柯大三倍的教授职位。

              很多传记作者百思不解:为什么?

              很多聪明人认为康德是超级书呆,连哪个职位挣钱多都不会算。

              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不喜欢。世上难解之谜,答案多出于此。李白就说: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鹰经常飞得比鸡还低,但这并不意味着鸡有资格嘲笑鹰。嘲笑康德是书呆子的那些聪明人并不明白,康德乃人中之鹰。

               执着者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一定执着。1770年,康德以46岁高龄终获教授讲席,就职论文《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De mundi sensibilis atque intelligibilis forma et principiis)正是以拉丁文写成。新教书院的严酷教育,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教授和上帝的掘墓人。

              康德哲学以该论文为界划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特别要说明的是,该讲席是数学/逻辑学讲席,并非一般研究文章想当然说的“就任大学哲学教授”。

              按50岁的平均寿命计算,康德这个书呆子还有四年可活。没有谁——包括他自己——能想到,他这个教授将要当27年。

              欧洲大学传统,虽然并无“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之类傻得流鼻涕的规定,但教授的江湖地位,却取决于论文质量和数量。一年没有,自己知道;两年没有,同事知道;三年没有,学生就知道了。虽然不会下岗(欧洲教授向为终身制),但个人声望势必跳水。

              康教授,厚积11年,没有一篇科研成果!

              清议沸腾,康德由是名声大振,一举跃居平庸教授榜样,成为德国教育战线的头号笑柄。当时哲学泰斗摩西·门德尔松(作曲家门德尔松之爷)公开称康德让所有的德国大学蒙羞。康德学生克芳斯一次在柏林参加教授聚会时宣布康德正在写一本伟大的著作,赢得首都教授们的一片哄笑和调侃。

              1778年,普鲁士帝国文化部长亲调康德去哈勒大学,被他一口回绝。夏天,地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伯努利访问柯城后写道:“我在伯爵家里和一位学者共进午餐,他是柯大最伟大的成员之一,受人尊敬的康德教授。这位著名教授是社交中活泼有礼的人物,他拥有如此优雅的生活方式,以致让人很难想象他体内藏着这样一颗深深探求的心灵。但是,他的眼睛和面容流露出大智大慧,与达朗贝尔的相似之处确实引人注目……康先生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他保证他不久便会出版一本小册子。”

              他指的是《纯粹理性批判》。当时,康德自己都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只能写成小册子。

              达郎贝尔是哪个?

              他是当时风靡欧洲的法国百科全书派中与狄德罗齐名的伟大领袖。

              这是当年江湖上对康德绝无仅有的正面评价。

              康德对所有的评价均无动于衷。他始终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的教堂尖顶沉思默想。成名之后他曾说: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因此,苏格拉底说人类惟一的幸福秘方就是哲学。

              11年后,康德动笔,仅数月,856页的《纯粹理性批判》一挥而就。在这本让康德昂首进入世界哲学史的皇皇巨著中,康德在前言里展现了与他身材截然相反的哲学巨人的雄才大略:“我在此斗胆宣称,这本书解决了所有的形而上学问题,提供了打开所有问题之门的钥匙。”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代表作,与《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合称“三大批判”。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康德专门定义了“批判”。简要说,他的“批判”相当于咱们通常所说的“分析”。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革命的开端,它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奠定了批判哲学体系及其后全部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基础,至今仍是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最本质源泉。

              特别要说明的是,此前德国哲学家写作都用拉丁文。《纯粹理性批判》是第一部用德语写成的哲学巨著,康德就此位列德语复兴主帅之一。在远离德国本土的东普鲁士,康德用德语展示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诚。

              三大批判,至今是哲学系学生心头的三座大山。

              不过,康德哲学的中心思想,并不是大山。

              康德的伟大,在于他将哲学从天上摘回地下。哲学从他起不再是神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集西方哲学之大成,向形而上学顶峰发动了最富成效的冲击,终于建成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包罗万象、精美绝伦的形而上学体系,实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梦想——让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之科学。因此,欧洲古典哲学通常直接称为“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形而上学的顶峰和尽头,形而上学到此结束。康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宏大,博得坊间名言曰:说不尽的康德。

          • 家园 赞同这句话

            是一个信任感不强的时代。

            闺蜜跟我说对她bf的怀疑,听的有点郁闷,就连爱一个人都不能信任,因为背叛太容易。那我们的信任又能给谁。

        • 家园 网状结构,观点新颖

          我们说起中国文化从来就是儒家,哪知道这里面早就是百家融合。

          就是葡萄说的网状结构。

          足以调和各种不同的手段,能文能武,能刚能柔,能正能奇,可以应对多种复杂局面。

          中国在近代没有被解体是个历史奇迹,让外国人不得其解,能大致完

          整地保留版图,才有今天翻盘的机会。

          说到新文明的创建,大家也不知道他具体是什么,虽然离不开东方

          文明的基础,但如何解决稳定和创新,内敛和外向,还有一直缺乏的

          严谨理性的问题,找到适合工业和信息化时代新文明,一直没有思路。

          当年中国百家兴起,是在诸侯并起的时候。这种环境的确适合创新和进取。

          今天我们当然不需要诸侯并起,但是地方分权加上张五常一直赞扬的

          地方竞争体制,中国有这么大地方,有这么多人口。一定会让我们找到

          新文明的曙光。

        • 家园 花之。记得是基辛格还是谁说过,他觉得毛和周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充满信心,在西方文化前绝对没有示弱

        • 家园 好文,有机会再行讨教

          不过看你最近的言论,似乎你自己对文中的一些说法也是心虚的。

        • 家园 花送葡萄好文!
        • 家园 中华文明的新形态

          未必能够获得上一代人甚或这一代人的认可,但是或许两千年后,人们会以为这个时代的“中华文明”和他们的时代的中华文明是仿佛相当,一脉相承的。

          葡萄好文,读后心胸开豁,多谢多谢。

          • 家园 这是新的战国时代。

            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铺垫了新的网状结构。个人术业有专攻,专者搏其专,通者博其合,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融合贯通,固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每代人竭力做来,中华民族新的复兴也是可期可盼的。

          • 家园 对,就是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黄金时代

            del

        • 家园 收藏了。重经济者需懂文化,重思想者需懂经济

          诚哉此言。

          清初方以智就主张儒、释、道三道合一,其实这也是当时潮流之一。清代文化特征:典型的集大成者。圆熟固然圆熟了,但是死气亦在于此。

          唐宋之中世,中国消化吸收外来的释教,玄奘取经,玄奘的唯识宗后来却逐渐衰亡,翻译宣传重“信”(佛经原旨)而失“达”(中国本位)。政教崇佛灭佛之博弈,终于中国本土之禅宗破土而出;宋代朱熹,其实对

          儒教进行了+禅宗的改造,儒禅合流,又一大变。宋代之理趣,亦颇近禅趣,东坡和佛印,可不仅仅是故事,其实亦是上佳象征。

          中国其实是消化过外来思想的。佛学的引入和消化,改变了中国的词汇、思维和逻辑。

          西洋之思想亦是一大挑战。我们消化它融合它,自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将来圆熟了,恐怕又需要新的压力来应激改造出新的文化,——既有传承又有未来的文化。

          一个政党,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倘若还有自我更新的能力,那么生机犹存。太过圆熟了,也就快死了。

          ps:“我们看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

          如果把目光投向西方,西方的启蒙时代何尝不是借着资讯和想象中的中国走出黑暗的;外来的思想治故乡的病症,再好也没有了。怕的是不能以自己的病症为主取舍,单单来炫示“我”知道几种用法,那就要命了。

          不要妄自菲薄,睁开眼来,挺起胸膛;以自家文明为底气,参与到这个融化新知的过程去;对于未来我们才能把握住最好的可能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