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蔽于才而遗于德 -- 唐一介

共:💬7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蔽于才而遗于德

    写在前面的题外话:

    在04年的时候,一位朋友曾有做一个浅显而通俗的读《资治通鉴》的系列短文的计划,让我给写一些,当时的我对《通鉴》的了解十分浅薄,但却自视甚高,就眼高手低、不自量力的写了几篇,后来朋友的计划中途夭折,我也就知难而退,没继续丢人现眼了。

    前几天刚对一位朋友说了这样的话:“读《通鉴》至第三遍始初通皮毛,略尝微趣,何时方能入于佳境,食其精髓耶?”这其中“初通皮毛”的话,很可能是我不知天高地厚毛病的又一次发作,不过“略尝微趣”的感受倒真是实实在在的,再加上又想起了一位尊敬的朋友当初对我的鼓励,一时心痒难耐,就又起了作一点读《鉴》笔记的心思(计划)。

    这里先把这四年前的旧文发出来,算是给自己增加一点信心,因为在如此低的基础上,进步总是比较容易的;同时也是给自己添上一点压力,因为如果在如此低的基础上,都不能取得较大的进步,那是足够让自己无颜见人的。

    说起来好笑,我现在为生计所迫,下一站是何地何事尚且全无头绪,宏大的计划却是一个接着一个,真可谓是不自量到极点了。

    蔽于才而遗于德

    《资治通鉴.周纪一》

      智宣子准备立瑶(智伯)为后,智果以为不可,以其虽有五贤,然而“甚不仁”。智宣子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仍然立了智伯为后。

      智伯即位之后,先是在与韩康子、魏桓子的宴会中戏弄韩康子和侮辱其大臣段规。其后索地于韩、魏,在得到了二国之地后又向赵索地,未果。于是智伯就率领韩魏的士兵攻打赵氏。用水围灌赵的晋阳。在晋阳将要被攻破的时候,智伯说:“我现在知道水可以灭亡国家了。”于是赵跟韩魏密谋,合杀了智伯。

      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因为其“才胜德”。又说“才跟德是不一样的,但是大家都不能分辨他们的区别,都以贤能命之,这就是他们所以失的原因。”

    现在的人,是知道才德不能混为一谈的,也能分清什么是才,什么是德。不过在相当多的时候,人们却往往回避谈论德。比如一个人对某人的作品进行评论,若在评论中对作者品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批评,往往就会有人出来说些“只谈作品,不谈道德”之类的话,甚者还会攻击评论者是在搞人身攻击。

      这些人的确是看到了才与德的区别的,不过他们的看法好象是两者之间并无什么联系,又或者是虽然觉得其中有联系,但却认为完全可以撇开德只而谈才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司马光接下来还说了些什么。他说:“才德兼备的是圣人,才德皆无的是愚人,德胜过才的是君子,才胜过德的是小人。”紧接着司马光的原文如下:“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椅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起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这话的大意就是说能力越强、职权越高的人,一旦为恶索带来的危害也就会更大,像这样的道理,即使司马光没说,大家一般也都能想到的。但是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对才津津乐道,而将德抛在一边不管呢?

      司马光接下来的话基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于是就豁然开朗了:虽然可能也有其他原因,但总的来说,人们的津津乐道于才,而回避评论道德,其实是有意无意的蔽于才而遗于德而已。

      由此看来,对于那些在评论作品时涉及到作者的道德问题,乃至专对作者道德问题进行批评的文章,只要不是有意的歪曲事实以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那我们即使不能起而学习,仿效之,那也实在该大加鼓励的。倘若一时不能区分是非曲直,那也尽可以静观之,明察之,等自己搞明白了再发表意见。无论如何,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见“道德”两字,就一拥而上的否定之,诋毁之,乃至辱骂之的态度实在是要不得的。

      又,前段时间常在网上报上见某些官员领导被查出犯了这样那样的罪,按国家法律规定应给予怎样的惩罚。结果这时候就往往有人出来说些“该官员能力难得,且以前颇有贡献,应该从轻处罚,好让他继续做出贡献”之类的话。这岂不也是蔽于才而遗于德了吗?你看看,这些人在说这话的时候,怎么就没想起,他既然有这样难得的能力,而品德又不怎么过得去,若继续为恶,那不就要造成更大的危害了吗?

      说开来,我们的蔽于才而遗于德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说开来,我们的蔽于才而遗于德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实在是太多了。

      古人不知才德之异,蔽于才而遗于德还可以“不知者不罪”开释。我们今人既知才德之异,仍蔽于才而遗于德,恐怕就没什么借口好找,该好好的自我反思了。

    关键词(Tags):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 家园 这么臭的一篇东西却得了这么多花

      实在是惭愧。

      已经给自己下了指标,下一遍读《通鉴》的时候做笔记,到时候发到河里(把自己后路给绝了,干成的可能性才比较大点)

    • 家园 从这个故事来看,这个“德”好像不是个人道德,更像是“才”的一种

      “德”是情商吗?智伯可能IQ不错,但失败在EQ太低,倒没看出他的道德与另三位有何不同,最后大伙还不是兴高采烈的瓜分了晋国。

      如果把德解释成个人道德,唐兄大作中也说了,大伙对于“德胜于才”的讲法往往有所保留。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品德很难考核,很容易伪装,不像才能(不管EQ\IQ),指标很简洁。对于制度化的用人体系,这就很重要。

      所以现代制度都先从“才能”开始着手选人,然后用制度监督来保证即使有才的是坏人,也不能干坏事。

    • 家园 这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关于才德之辩这个题目,几年前履虎尾老师也写过了,而且也是选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的论述来破题,就是下文:

      《才德之辩》

    • 家园 送花,希望看到续篇!
    • 家园

      司马光的四种人,给读过通鉴的人印象很深刻。

    • 家园 一点题外的说明

      在04年的时候,一位朋友曾有做一个浅显而通俗的读《资治通鉴》的系列短文的计划,让我给写一些,当时的我对《通鉴》的了解十分浅薄,但却自视甚高,就眼高手低、不自量力的写了几篇,后来朋友的计划中途夭折,我也就知难而退,没继续丢人现眼了。

      前几天刚对一位朋友说了这样的话:“读《通鉴》至第三遍始初通皮毛,略尝微趣,何时方能入于佳境,食其精髓耶?”这其中“初通皮毛”的话,很可能是我不知天高地厚毛病的又一次发作,不过“略尝微趣”的感受倒真是实实在在的,再加上又想起了一位尊敬的朋友当初对我的鼓励,一时心痒难耐,就又起了作一点读《鉴》笔记的心思(计划)。

      这里先把这四年前的旧文发出来,算是给自己增加一点信心,因为在如此低的基础上,进步总是比较容易的;同时也是给自己添上一点压力,因为如果在如此低的基础上,都不能取得较大的进步,那是足够让自己无颜见人的。

      说起来好笑,我现在为生计所迫,下一站是何地何事尚且全无头绪,宏大的计划却是一个接着一个,真可谓是不自量到极致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