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决定欧洲命运的1920年华沙会战(图) -- 西河伯

共:💬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决定欧洲命运的1920年华沙会战(图)

    决定欧洲命运的1920年华沙会战(图)

      戴艾贝尔仑勋爵曾说:“在现代文明中,没有比1920年华沙会战还更为重要的事件,而其意义在今天却很少有人能认清……这一次胜利的获得,最主要的应该感谢一个人的战略天才,在做那样危险的行动,所需要的实际上还不只是天才,而更是英雄的气质了。”他还提醒欧洲的政治作家们认清此次会战的政治意义:是波兰改变了欧洲的命运。

      波兰民族在历史上虽有四次被瓜分的悲惨经历,但在20世纪初叶,这个儒弱的民族犹如夜空中的一道闪电,有了一次惊世骇俗的表现,从而让世人对它刮目相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民族英雄约瑟夫 ?毕苏斯基成为独立不久的国家元首,他素有雄心大志,不仅仅满足于把波兰从罗曼诺夫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和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解放出来,而是想借助三个王朝的覆没,以及英法两国需要在东方寻找策应伙伴以牵制德俄的外交战略,实现民族的复兴,把波兰的版图恢复到1772年的状况,即大致以今天的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为界。巴黎和会对于波兰东部边界的规定远远不能满足波兰的硕大胃口,这就必然要与苏维埃俄国发生冲突。“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陷于内战中,红军正同彼得流拉、邓尼金、高尔察克艰苦作战,这就给波兰提供了向东拓展的契机,毕苏斯基判定:必须抓住机会,如果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则难以实现恢复故土的宏图大志。

      1919年4月,毕苏斯基开始实施“大波兰”计划,波军侵入立陶宛并占领其首府维尔纽斯。5月里,波军侵入乌克兰,同彼得流拉为首的乌克兰民族独立政府发生战争。8月里,波军攻占了俄国东部军事重镇明斯克。1920年春,波兰与乌克兰民族独立派停战讲和,4月22日在华沙签署和约:波兰承认乌克兰独立,并支持乌克兰同苏俄对抗。

      面对咄咄逼人的波兰人,苏俄鉴于国内战争尚未结束,为避免被内外两个战争搞得焦头烂额,同时也为“攘外必先安内”争取时间,遂于1919年12月22日向波兰政府发出和平谈判邀请,双方坐到了谈判桌边。然而双方条件差距太大,数月谈下来毫无结果。拖延时间明显对波兰不利,于是在4月25日,毕苏斯基在西南方向的日托米尔恢复攻势,挥戈东进,于5月7日一举拿下乌克兰首府基辅,谈判被战争机器彻底击碎。

      红军天才挡住“波兰旋风”

      正当欧州被波兰人所向无敌的攻势,惊得目瞪口呆时,波军的进攻已成强弩之末,战线从北面的维尔纽斯、明斯克一直延伸至南面的基辅,部队远离基地,后勤供应时断时续,普里皮亚特沼泽区又把波军分割成两个互不联系的孤立战场。这时,正值红军刚刚将击败伏尔加河地区的高尔察克,并把邓尼金赶入克里米亚半岛,正好能抽出兵力来对付波兰。看来4个月的“谈判”确实让苏俄争取到极宝贵的时间。此时苏俄国防人民委员托洛斯基也已看出波军的虚实,他指出:若是被毕苏斯基最初的胜利所吓倒,那就太缺乏精神毅力了,波军的右翼越是向乌克兰深入,就越会引起乌克兰人的反抗,而在红军的集中打击下,波军将失败得越惨。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预见非常准确。

      5月15日,苏俄红军从南北两线发动反攻,北面的进攻虽然失败了,却使毕苏斯基大感震惊。次日,赫赫有名的布琼尼第1骑兵军团在南线向基辅实施迁回进攻,从西面攻入日米托夫,截断波军第3军团的退路。6月13日,波军突围向利沃夫方向逃窜,波军全线退却,部队开始发生恐慌。7月4日,红军天才将领图哈恰夫斯基挥动4个军团以斯摩棱斯克-布里斯特里托夫斯克铁路线为轴心全线压进,先后收复基辅、布里斯特里托夫斯克、明斯克、维尔纽斯、格罗德诺等重镇。在整个7月份,红军向西推进300英里,把波军赶至维斯瓦河一线,进逼华沙城下。无论从哪方面看,图哈恰夫斯基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反攻都是上乘之作。

      战场形势和双方决战计划

      到了7月底8月初,战场形势来了个戏剧性的颠倒,波军排山倒海般的进攻转瞬间被瓦解成兵败如山倒。苏军旋风般向西进军有席卷一切之势。毕苏斯基自己也承认:“全国都有陆沉之感,人民都在发抖,我们军人也就士无斗志了。”眼看波兰的总崩溃即在眼前,英国外交部长奎松给苏俄政府发出通牒,建议波俄两国休战,并建议两国以布格河为界。英国首相劳易德 ?乔治在下议院建议波兰接受苏俄的和平条件,但被毕苏斯基拒绝。英法两国同时还向波兰派出军事顾问团帮助出谋划策。

      在各国进行外交斡旋的同时,败退的波军在以华沙为防御支撑点的维斯瓦河一线勉强收住脚,但形势依然危如累卵。在长达200英里的战线上,波军分为南北两大集团,北面华沙附近依次为第5军团、第1军团、第2军团和第4军团。南面以利沃夫为支撑,分别是第6军团和第7军团。连接南北两个集团的是第3军团。波军总数约为17.8万人,其中包括乌克兰、罗马尼亚部队2.4万人。苏俄红军由北往南分为图哈恰夫斯基的西方面军和叶戈罗夫的南方面军。西方面军是攻打华沙的主力,包括第4军团、第3骑兵军、第巧军团、第16军团、和莫齐里兵团。南方面军包括第12军团、第10军团和布琼尼第1骑兵军团,总兵力约为17.7万人,外加跟在大军后面的3.3万辆农家大车和总数约为18万人的后勤人员。

      8月上旬,战线从华沙西北的普沃茨克附近蜿蜒延伸至华沙东南的利沃夫,基本呈对角线形状。图哈恰夫斯基的作战方案是用一部兵力在华沙正面牵制住波军主力,主力则从北面迁回,强渡维斯瓦河,协同正面一举拿下华沙,这就是利德尔 ?哈特极力推崇的“间接战略路线”。由于维斯瓦河在华沙北面向西折去,苏俄红军西方面军的迁回形成对华沙的“新月型”包围态势,红军第16军团攻克那累夫河上要塞普乌图斯克后,继续西进,强渡弗克拉河进逼华沙侧后的普翁斯克,第4军团已经背向德国,由西向南迁回,进逼到华沙深远侧后维斯瓦河上普沃茨克-弗沃茨瓦韦克一线,坚守左翼顶端的波军第5军团遭到迁回,苏军已形成席卷波军整条战线后方之势,形势之危间不容发!

      此刻英法顾问团的魏刚将军提出反攻计划,从华沙北面的莫德林出击,把苏军右翼顶回布格河以南。但没有被毕苏斯基采纳。8月6日凌晨,毕苏斯基在贝尔弗德里宫的书房里经过一夜苦思冥想,一个大胆卓越的作战计划产生了。他觉得如果从华沙附近的莫德林出击,正好与对方主力“硬碰硬”,自己占不了上风,他判定越是远离华沙的南面,苏军的后方就越是空虚,他决定从远离华沙南面的登布林向东北方向进攻,以“直角线”刺破对方的“对角线”,打击在对方的“七寸”上,穿透苏军后方再转向正北,用一个巨型的迁回行动席卷苏军西方面军整个后方,并加以全歼。

      毕苏斯基是在巨大心理压力下作出正确决定的。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拿破仑对于人类灵魂在战时的反应曾有一段极为精彩的分析,他在这方面可以算是最伟大的权威。拿破仑说当他自己在作一个重要决定时,就好像是一个女人在生小孩一样。他虽然是一个具有意志和天才的伟人,但却以年轻的产妇自比,他常常说在这种情形下,自己很感到胆怯。我自己也有此同感,对于这个会战中的矛盾问题感到无法解决。我不主张用大量兵力在华沙附近作消极抵抗,照我的意见,反攻也不能以华沙或莫德林来作为基地。我相信敌军的主力是集中在华沙前面,在这样一个正面攻击中,我们是不可能击败敌军的。此外,失败的恐怖心理也会弥漫全城。”

      正如许多国家的总参谋部专业人员都瞧不起他们的统帅一样,毕苏斯基的反攻计划先让其部下感到惊讶,然后是百般反对,最后掩口窃笑,国防委员会和英法军事顾问团也反对这个计划,但毕苏斯基不为所动,他相信只要左翼希克尔斯基第5军团在费克拉河上顶住苏军向华沙后方的迁回,第1军团的华沙正面坚守住桥头堡,他的反攻一定能够成功。接下来的事就是从哪儿抽调反攻兵力问题了。此刻苏军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为加强正面攻击力度,苏军总司令加米涅夫命叶果罗夫从南方面军抽出强悍的布琼尼第1骑兵军团,归图哈恰夫斯基指挥,来掩护图哈恰夫斯基的左翼(后来波军进攻浪潮正是从这里汹涌而出),加入华沙方面的作战,但叶果罗夫一向同图哈恰夫斯基有私人恩怨,对加入华沙会战不感兴趣,他急于攻占利沃夫、普热梅希尔、桑博尔,然后渡过德涅斯特河把战争带入罗马尼亚境内,这又和苏俄这次战争的宏大政治目标有关,即向欧洲输出革命,继而引发世界革命。政治目标妨碍了军事上的正确行动。

      由于叶果罗夫拒绝调出强悍的第1骑兵军团,使毕苏斯基乘机从南面抽出2个整师,会同撤退的第4军团的3个半师,向登布林附近的维普日河南岸集结。波军兵力集结堪称这次战争中最杰出的战术行动之一,第4军团面对敌方作大胆的侧翼行军,南线2个师向布琼尼骑兵军发动了一次猛烈的进攻后,迅速脱离接触,奔向集结地,当时南线已门户洞开,但对方却不知虚实。

      维普日河上的“救星”

      正如5月份以前波军长驱直入导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镐”那样,苏军碰到同样的问题。图哈恰夫斯基有一颗草原游牧人的心灵,他的补给方式继承了匈奴阿提拉和蒙古成吉思汗的传统,喜欢就地取食,不愿按农耕民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原则行事,而漫长的后方交通线已使他的后勤补给系统临近崩溃,3.3万辆农用大车所过之处犹如黄蜂掠过,一片赤贫。向华沙的迁回虽然从军事上看是高明之举,但却把自己的大军置于一个要么迅速取胜、要么饿死或彻底完蛋的境况下,所以,苏军快速前进也为日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双方都认为波兰崩溃已不可挽回,苏军对波军即将发动的反击毫无心理准备,虽然苏军从一名战死的波兰军官身上搜到一份反攻的命令,但认为那是虚张声势的诡计。

      8月13日,图哈恰夫斯基用明码发出总攻华沙的命令,各国使馆纷纷撤离,首都一片惊恐。眼看右翼苏军快要压垮波军第5军团、即将席卷波军整条战线之际,8月16日上午,维普日河上的“救星”赶来了,毕苏斯基的反攻在登布林附近的维普日河南岸全面展开。波军首先击溃苏军莫齐里兵团,挥师直捣主攻华沙的第16军团后方,几天内以犁庭扫穴之势突进150英里,苏军第16军团雪崩似的溃散。坚守华沙的波军第1军团和第5军团乘势出城夫击。16军团的溃散导致已经深入华沙西北的苏军成了折断的翅膀,波军3个军团以华沙为旋转轴心,成宽正面向北旋转,会同第2军团直扑已远远进到华沙西北的苏军第15军团、第4军团、第3骑兵军团的深远后方,截断其退路,坚守弗克拉河的波军第5军团也开始出击。这是一次漂亮的席卷运动,苏军左翼、中路、右翼的后方依次被扫荡。

      8月18日,远在明斯克总部的图哈恰夫斯基接到第16军团司令来电,得知波军已发动反攻,虽然这位司令认为波军进攻不足为虑,但图哈恰夫斯基不愧是杰出的将才,他凭直觉感到战局不妙,遂当机立断,迅速下达总撤退的命令。不过,已无法挽回西方面军4个军团毁灭的命运。苏军第3骑兵军和第4军团加第15军团之一部见退路已断,蜂拥着向德国境内逃窜.第16军团和第3军团在波军截击中溃散,如果不是波军第1军团兵力太少,没有彻底封住退路,让一部分残部逃出,整个西方面军将全军覆没。此战俄军损失15万人,其中被俘6.6万人、4万人在德国境内被解除武装,被俘获弹药和补给1万车,火炮231门,机枪1023挺。波军损失5万人。接下来在9月上旬,波军在追击中取得格罗德诺和夏拉河会战的胜利,又有5万苏俄红军被俘。至此,图哈恰夫斯基的4个军团基本上全军覆没。1920年10月10日,波俄签订休战协定。1921年3月18日,根据里加条约,苏俄丧失了帝俄时期东部大片领土,波兰东部疆界终于确定,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波兰改变了欧洲命运

      从军事角度而论,这次战争像是三个来回的“拉锯运动”,波军先胜后败再胜,苏军先败后胜再败。其间高潮迭起,极富戏剧性。毕苏斯基的个人天才对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兵力的巧妙集结、突破口的选择都反映出卓越的将才,他的临终遗言似乎可作为这次会战的总结:“有被消灭的危险而不屈服者常能胜利,成功之后即不长进者常会失败。”前半句足以代表其将道之精华!苏军失败的最终根源在于图哈恰夫斯基的指挥部太远离战场,因而对战场丧失了现实感,并导致一系列错误发生。如果他像毕苏斯基那样靠前指挥,凭他的才能和经验定会认准态势,把握必胜的形势。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威廉 ?西摩在他的《世界上二十次重大战役中的决定因素》一书中认为:“华沙之战就其实际过程而言,并不是一次很大的战役,但对于欧洲文明来说,它可能比本书所描绘的任何战役都更为重要。”丧失了这个会战的图哈恰夫斯基曾做过分析:“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中,资本主义者都在张皇失措,劳动者都在翘首期待,准备揭竿而起。那时毫无疑问的,假使我们在维斯瓦河上获得了胜利,那么整个欧洲大陆上的革命都会爆发。假使不是我们的战略错误,和在会战中失败了,那么波兰战争即可能构成十月革命与欧洲革命之间的连锁。假使我们能够击败波兰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军队,那么波兰劳动阶级的革命即将成为一个既成事实,于是波兰的边界也决不能挡住这场大火。于是就好像狂潮一样,会淹没整个西欧。”

      当时欧洲的情形确实如此,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一片焦头烂额,德国正在等候起义的信号,英国也像1905年的俄国那样动荡不安,意大利的工人占领了工厂,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的工人拒绝支援波兰的军火经过他们的国家,法国社会党呼呼不要为反苏战争提供一文钱和一颗子弹。英国驻柏林大使戴艾贝尔仑勋爵在会战后不久指出:“在现代文明中,没有比1920年华沙会战还更为重要的事件,而其意义在今天却很少有人能认清。当时的欧洲,其存亡之机实已间不容发。假使苏俄获得胜利,则在欧洲历史上构成一个转折点,……这一次胜利的获得,最主要的应该感谢一个人的战略天才,在做那样危险的行动,所需要的实际上还不只是天才,而更是英雄的气质了。〕”他还提醒欧洲的政治作家们认清此次会战的政治意义,是波兰改变了欧洲的命运。

      (编辑:燕于) http://www.sina.com.cn

      文/倪乐雄 制图/张向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文摘】转自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

      77 俄波战争

      波兰向东出击的一次领土战争

      俄波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波兰共和国利用苏俄内战之机为获取白俄罗斯、

      西乌克兰和立陶宛而对苏维埃俄国发动的一次领土战争。战争从1920年4月25日波军进

      攻乌克兰开始,至1920年10月12日以双方签订和约,达成妥协而告结束。

      战争初期,波军大举进攻,迅速占领了西乌克兰及其首府基辅,但被红军反攻所打

      退。在反攻中,红军轻易取得胜利,挥师西进,并越过国界,直逼波兰首都华沙。但波

      兰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利用红军轻敌冒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等弱点,迅速调整部署,

      突然发起反击,致使远离本土、疲惫不堪的红军全线溃退,撤回涅曼河畔。在战争中,

      红军共损失兵力达20万人和大量武器装备。

      在战争爆发前,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苏维埃俄国宣布废除了过去沙俄政府签订的瓜

      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有独立和统一的自决权。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波兰的

      革命进程出现高涨。但是,作为波兰国家元首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毕苏茨基,把恢

      复1772年波兰被瓜分前的历史边界和建立包括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波兰联

      邦共和国作为复国的基础。他的联邦制主张既符合波兰地主资产阶级利益,也反映了国

      际帝国主义扼杀苏维埃俄国的愿望。因此,波兰在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战争中得到了协约

      国的物质支援。

      1919年初,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先后向俄国中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苏维埃俄国的内

      战形势正处在紧要关头。毕苏茨基利用处在内战之中的苏维埃俄国无力他顾的时机,挥

      师东进,入侵并占领了立陶宛和白俄罗斯。1920年初,波兰仍积极备战,准备在弗兰格

      尔白军的配合下,向乌克兰发动进攻。

      此时,苏维埃俄国虽已取得内战的决定性胜利,军事实力明显增强,但其经济状况

      仍十分严峻。为避免与波兰的冲突,苏维埃俄国向波兰提出建议,在承认“寇松线”以

      东250―300公里为波兰边界的基础上双方举行和谈,但遭波方拒绝。鉴于战争不可避免,

      苏维埃政府开始加强西线兵力,着手制定对波作战计划。

      为了向苏维埃俄国发动进攻,到1920年4月,波兰武装力量由1919年初的11万余人

      扩充到约60万人之多。波军计划首先歼灭红军西南方面军,夺取乌克兰,尔后变更部署,

      挥师北上,与东北方面军配合,打败红军西方面军,占领白俄罗斯全境。进攻乌克兰的

      作战计划是:以第二、三集团军围歼红军第十二集团军,尔后向红军第十四集团军进攻,

      夺取敖德萨,并在方面军整个地带内抵近到第聂伯河。为了夺取西乌克兰,波兰政府与

      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彼得留拉签订了共同作战的条约。

      在波军正面,红军部署了两个方面军。一个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北的白俄罗斯

      境内,辖第二、四、十五、十六4个集团军和骑兵第三军,到5月底共有步、骑兵8.1万

      人,方面军司令员是图哈切夫斯基,当时他年仅27岁。

      另一个方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以南的乌克兰境内,辖第十二、十四集团军和骑兵第

      一集团军,共有步、骑兵4.6万人,方面军司令为叶戈罗夫。

      到1920年5月底,苏波双方兵力对比暂时处于均势,但红军西方面军正面波军左翼

      集团兵力较弱。因此,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计划由西方面军向波军左翼实施主要突击。

      1920年4月28日,俄共中央批准了加米涅夫制定的战略反攻计划。该计划规定,西方面

      军和西南方面军密切协同,分别从东北和东南向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西方面军在普里皮

      亚特河以北担任主攻,沿明斯克、比亚威斯托克方向直取华沙。西南方面军在普里皮亚

      特河以南配合西方面军行动,沿罗夫诺、卢布林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反攻前,苏维埃共

      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满以为波兰的工农革命正处在高潮之中,他对战争前

      景作了十分乐观的估计。图哈切夫斯基也基于这种估计,结果导致了他在战争中轻敌冒

      进,功亏一篑。

      1920年4月25日,波军在普里皮亚特河至第聂伯河宽500公里正面上发动进攻,短时

      间内向乌克兰腹地推进了200公里,5月7日夺占了基辅,但未能合围红军第十二集团军。

      此时,波军战线已长达1000公里,后勤补给日益困难,已成了强弩之末。5月14日,

      红军西方面军在预备队尚未集中的情况下,在白俄罗斯向波军率先发起反攻,但因兵力

      分散,协同不好,被波军所退。5月20日,红军完成了反攻准备,并从南北西翼先后转

      入反攻。实施了基辅战役、七月战役、利沃夫战役和华沙战役。反攻前期,红军节节胜

      利,一直打到华沙、利沃夫城下。进行了决定此次战争命运的大决战――

      华沙战役。

      鉴于红军的顺利进攻和波军的全线溃退,加米涅夫于7月22日改变了原定作战计划。

      命令西方面军不作战役休整,继续追歼败退的波军,至迟于8月12日以前强渡维斯瓦河,

      攻战华沙,而西南方面军改向利沃夫进攻。此一变化,使两个方面军的突击由向心变为

      离心之势,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协同,削弱了突击力量。

      8月8日,图哈切夫斯基签发命令,欲图迅速攻占华沙,全歼波兰守军,具体部署是:

      第四集团军在骑兵第三军协同下从北迂回华沙,然后向南直插普洛次克,切断波军退路

      及西方国家对波军的补给线;第十三、十五集团军在华沙东北攻击波军左翼;第十六集

      团军及第十三集团军部分兵力在华沙桥头堡正面实施牵制突击。然而,在华沙战役打响

      之前,西方面军因连续作战已疲惫不堪,实力锐减,总兵力只剩下4.5万人,且弹药与

      给养十分缺乏。此时,行动在两个方面军结合部的西方面军莫济尔集群及与之毗邻的西

      南方面军第十二集团军,都远落后于十六集团军。同时,在协约国的支援下,波军第一、

      四集团军已得到补充,第五集团军已调到华沙前线。波军兵力已增加到11万余人,超过

      红军1倍以上。但因图哈切夫斯基求胜心切,无视这些变化,于8月13日下令向华沙发起

      攻击,终因兵力分散、力量不足,未取得进展。

      波军总司令毕苏茨基冷静分析,发现了西方面军的弱点。

      8月6日,他决定以第五、一、二集团军在华沙正面及其以北牵制和消耗红军西方面

      军主力,而以第四集团军及第三集团军部分兵力由南攻击红军第十六集团军的侧后,尔

      后各集团军转入总攻,在华沙方向粉碎西方面军的进攻。这时,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和

      图哈切夫斯基既未识破波军反击的企图,也未发现波军反突击集团的集结。因此,红军

      未作抗击反突击的任何准备。

      8月16日,波军第三、四集团军向红军第十六集团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对此,红

      军第十六集团军毫无思想准备,惊慌失措,迅速溃退,结果,暴露了第三、十五集团军

      的侧后。

      8月18日,波军各集团军全部转入总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此时,远在明斯克方面军司令部内的图哈切夫斯基才得知波军发动翼侧攻击的消息。他

      虽毫不迟疑地向前线红军发出了撤出战斗的命令,但为时已晚,部队无法执行其命令,

      正在实施迂回的第四集团军以及第十五集团军两个师无力向东突围,只好撤入东普鲁士,

      在那里被解除了武装。波军的反攻,使红军西方面军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被迫全线溃退。

      到8月25日,波军推进到格罗德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西布格河中游的符沃达瓦

      一线时,红军西方面军在后方预备队的支援下,终于阻止了波军的前进,华沙战役至此

      结束。

      这时,俄波双方都已无力再战。因此,根据苏维埃政府的建议,俄波两国政府举行

      了和谈。1920年10月12日,双方在里加签订了和约初步条款,1921年3月正式签订和约。

      和约规定,俄波之间的国境线比《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寇松线”东移了200公

      里,使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划归波兰。俄波战争以双方签和,达成妥协而告结束,这

      个和约使苏维埃俄国赢得了西部边境的和平,从而能集中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为什么节节胜利的红军在华沙唾手可得的情况下竟然败北,而节节败退的波军反而

      转败为胜?斯大林指出:“当时我们对波兰民族因素的力量估计不足,为浩浩荡荡进军

      的轻易胜利所陶醉,担负了经过华沙突入欧洲的力所不及的任务,激起了波兰绝大多数

      居民反对苏维埃军队,因而造成了使苏维埃军队在明斯克和日托米尔附近的胜利化为乌

      有的局面,破坏了苏维埃政权在西方的威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