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解读】一封有意思的信 -- 陈郢客

共:💬134 🌺488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到底,

      共产党还是党内实行民主,领袖还是大家选出来的。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尤其是当年能够拥有投票权的,都是从枪林弹雨里面打出来的,不管其中的某些有多少荒唐事,但没有一个是不长脑子的傻蛋。

      所以,很多时候我就感叹一件事情。历史其实不是偶然的。跟生物的进化一样,前面所拥有的,直接决定了其后所能够选择的。而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其利必有其弊,祸福相依,这个是绝对的。

      最后多说一句话,我们今天所尝试的,极少是真正的创新。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政治经济。95%以上的,都是前人已经尝试过的,或者改头换面又重新端出来的。所以,不要小瞧了前人的智慧。

      说来说去,又回到发展论上来了。得,还是去读毛选好了。

    • 家园 看题目,还以为陈MM在研读前几天河里的求婚书呢
    • 家园 鞍钢宪法怕没有那么理想

      刘邓都被搞下去以后,

      毛可以放心搞自己的鞍钢宪法了,

      如果真的实用,到邓重新上台时也该表现出来了,

      为何邓还又要抛弃鞍钢宪法?

      如果鞍钢宪法的效果 远强于 邓的办法,

      邓改革后工业生产应该会有一个滑坡,这是没有看到的;

      从这个方面来说,鞍钢宪法怕没有那么理想,至少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如此

      • 家园 鞍钢宪法昙花一现。邓72年给毛写信,经济后来还是他抓

        毛76年就去世了。

        文革时,大家搞政治在先,搞经济在后——太左了。

        你说的时间点,假设均不成立。

        一直无机会实践了。

        而且,刘邓——思路绝不是这样的,也绝不会实践。

      • 家园 鞍钢宪法出身不好,出在大跃进时期;后来再无机会推行实践了

        鞍钢宪法是因毛泽东的个人批示而产生——下发全党;但它并没有经过党中央的集体讨论。

        可是经济调整时期的《工业七十条(草案)》,确是主政诸人集体研究(毛这时不管经济),(经过中央书记处正式决定,组织专人调查研究,并经中央工作会议反复讨论后)正式出台的。后者和前者“大唱反调”。

      • 家园 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创始人宋必达的儿子写了篇文章。

        《鞍钢宪法》的历史真相

         这时候,很多苏联专家来到了中国,随同专家回来的是一批到过苏联学习的干部。同时也带回了苏联“三大件”——皮夹克,波罗的海收音机和俄国老婆。不知不觉中,当初那些穿着破棉袄,腰系麻绳的“进城干部”也渐渐地洋气起来,随着“一长制”的推行,领导干部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变得难以沟通了。

          应当客观公正地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很大的,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尤其是在重工业方面。但同时,由于当时实行的“一边倒”政策,苏联的集权化管理方式也被同时引进到了中国。现在回过头来看,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坏的,而在当时,苏联的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圣经,是没有人敢于提出半点怀疑的。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是不会不意识到这些的。

        “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旦得到发挥,会做出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来。”这是父亲的一句名言。

         苏联的管理规程是很严格的,对轧机的压下量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对压下规程的修改要冒很大的风险,作出了成绩却鲜为人知,可是如果出了事故,将意味着必须负法律和政治责任。

         应当指出的是,苏联的《马钢宪法》是建立在“专家治厂”的基础上的,这就意味着是对专家权威的肯定,而当时我们国家的现状是奉行“政治挂帅”,这就注定了“瞎指挥”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马钢宪法》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使用空间的话,那么把苏联的僵化管理同官僚主义结合后的所谓苏联模式,则完全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非常难得的是,当时二初轧厂的孟厂长对初轧机超压下实验非常支持,这是一位解放前经常领着工友到鞍钢大白楼闹罢工的老工人,虽说没有什么文化,却对工厂十分了解,是一个十分正直的老人,对这个年轻人十分重用和信任。“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吧,出了事我来担着。”正是有了这样的干部参与,才使得初轧机超压下实验有了前提和成功的可能。

         按一些学者的看法,《鞍钢宪法》具有经济民主的倾向,而我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当时政治民主的诉求在特定的经济空间里的释放。《鞍钢宪法》的实质是知识分子和工人对企业管理权的要求。也是对人(主要是工人的创造力和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的推动力)的价值的肯定。

        那一年,宋必达34岁。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不仅说了“七分人祸”,还说了“错误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党内不纯,地富反坏分子、蜕化变质分子利用我们的错误,添油加醋,兴风作浪,又进一步加重了错误的恶果。’”他说防止党内有人搞修正主义,说过“高级干部中有,青年干部中也有。”

        他和毛四清运动的分歧亦是:毛指向官僚机器当权派;他指向地富反右坏,指向基层干部,还搞了20%的名额啊。——最后是毛收摊的。

        连贯看下来,——我们或许会有新的反思。

        刘邓当政——谁也不会搞“鞍钢宪法”的,——它真是昙花一现。

        毛知道“两参一改三结合”意味着什么,——可是文革,各地争权夺利,大家都冲政治上,——宁可拉起一派斗另一派(这个容易)——利益集团们对“两参一改三结合”,哪里会有动力呢。

        我们今天,重温昙花一现的“鞍钢宪法”——有助于我们思考当下的问题。

        关键词(Tags): #解读
      • 家园 鞍钢宪法是中国首创的,是与“马钢宪法”较劲的。

        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以苏联经济为鉴戒,对我国的社会上义企业的管理工作作了科学的总结,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当时,毛泽东把“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鞍钢宪法”,使之与苏联的“马钢宪法”(指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经验为代表的苏联一长制管理方法)相对立。

        至于“鞍钢宪法”缘何昙花一现,

        “鞍钢宪法”产生于“大跃进”的英雄主义时代,狂热的情绪虽然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但它也是对刚建立不久的集中管理体制的冲击和破坏。体制的松动诱致了以“人民当家作主”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基因的组织变异。然而,“大跃进”的混乱带来了1961年至1965年代调整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央在体制上又重新强调和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管理,上收大型企业,并且制定了详细的管理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鞍钢宪法”有关“经济民主”的精神赖以存在的土壤。

        贾根良: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

        经济调整时期——刘邓主持时期——又改回去了。

        现实里官僚机器更乐于推行“马钢宪法”——沿着苏联的路走下去。

        鞍钢宪法和马钢宪法有很重要的一点区别:“官僚为主导”还是“人民当家作主,监督改进”。

        附录里有提及刘的“四清”运动——有些根子的事儿,就不再多说了吧。

        关键词(Tags): #解读
        • 家园 这个,唱点反调。。

          “人民当家作主,监督改进。”怀疑这个方针用在企业上的效果,人民,并不总是正确的

          基本上我的认识,公平和效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看到一面越多,看到另一面就越少。

          目前世界范围内,民主的国家有,民主的企业没有

          邓那个毕竟是调查研究出来的,如无必要应该不会专门去“大唱反调”。你肯定这个七十条不如毛的个人批示?肯定?肯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