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一点回顾与分析 -- 润树

共:💬95 🌺24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确实是这样,楼主文章给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图像

              我这篇题是“泼冷水”,没有驳斥楼主的意思,只是一些感慨。

              按照机械化程度,中国农业比发达国家落后。但是,中国真的不必为此追西方。中国是用世界7%的可更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就单位产量来说,中国是最先进的。所以,中国农业现代化要有自己的路子,按照中国人口多,可耕地少的国情来实现现代化。

              土地流转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法引入市场竞争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问题,至于是阻碍还是促进机械化无关紧要,只有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就行。

              西藏现代化,结果草原荒漠化,就是草场没有产权的问题,也是现代化加剧人口资源矛盾的例子。即西藏现代化定位在提高劳动出生率,结果导致资源枯竭,不符合我《物质循环的世界》里理解的社会进步。

    • 家园 “机械化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冲突时期

      从直觉出发,机械化当然是越快越好。在计划经济式的“投入产出”体系中,机械化也是越快越好。改革开放前对工业化速度的迫切追求,是一种自然的思维方式。

      不过,这些道理虽然直觉上容易吸引人,但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这在思想上,可以说是“计划经济”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一大冲突所在。

      文中的结论是:

      “以上分析表明,1981年在中国农村实行的分田到户,给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造成的阻碍和损害是不容置疑的。当然,这不足以评价分田到户给农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带来的整体效应。笔者以为,即使当时需要暂时解散公社体制,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引导与自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且,至少保留某种程度的集体形式,像互助组,合作社,农协等,特别是在那些已经实现或易于实现机械化的平原地区。现在,人们总结50年代的集体化,找出的一个弊端就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管地域差别,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执行。遗憾的是,1981年的分田到户重复了同样的错误。”

      我以为润树是指,分田到户时,可以采取更好的办法,从而使机械化进程比80年代要快。但我觉得,这带有某种计划经济理想控制的意图,实际上难于执行。分田到户,它是一个实践结果。不分田的也有,当初甚至要大力排阻碍推进分田。分田到户,它不能算是“行政命令强制执行”,应该算是农民自发选择的程度居多。可以想象,如果率先分田到户的村子,产量却比不上集体化机械劳作的邻村,分田到户是推广不下去的。

      为什幺没有实践出“农业机械化继续快速度发展,分田到户与集体合作完美结合”的结果?这个原因,从计划经济思路出发,容易总结成“操作不当”,“改革时短视了”。我认为这是一种政治性的总结,从经济学上是不需要的。用经济学道理很容易解释,把“比较优势理论”说一说,“分田到户”就是会比“机械化集体劳作”更能打粮食。机械化成本高,还不如解放人的种田积极性管用。

      至于说机械化结合可以做得更好,直觉上也许是可能的。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需要给出成本论证,不能直觉。在什幺模式下,机械化会干得比分田到户好?文中说,“至少保留某种程度的集体形式,像互助组,合作社,农协等,特别是在那些已经实现或易于实现机械化的平原地区。”那这需要给出论证,真有这样的地方,干得比分田好,或者有一个理论成本模型。我的印象是,分田的初期,也有不分的地方,互相合作农协都有,但却干不过分田的。从严格的经济学逻辑论证来说,这是一个关键。

      润树的结论“1981年在中国农村实行的分田到户,给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造成的阻碍和损害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是可靠的,数据很扎实。但如果认为“分田到户”阻碍损害农业机械化进程,所以有部分“错误”,这个逻辑就不可靠。并没有一个可靠的理论说,农业机械化进程快就好。我实际认为,这种“机械化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实践中很容易出问题。还有“当初应该想办法在分田到户时避免这个错误”,这个结论,逻辑根基也不足。理论可行性,现实的可操作性都会有很大问题。

      在“比较优势理论”框架中,“机械化”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包括了机械化理论,但得出的结论会不一样。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都会有冲突。到现在,两个理论的导向一致了,“分田到户”很可能不再是符合比较优势的生产方式了。

      我再说一下经济学思维,可能有些违反直觉。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寻求各方面都过得去的完美的解决方案,往往没有什幺进展。常用的经济学思路是,给出几种有现实可行性的简单解决方案,然后评估各方案的总体效益。所以,现实方案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却在实践中成功并维持下来了。

      润树兄,我们打桥牌合作的不错。我就是从经济学角度评论一下这个文章,供参考。

      • 家园 陈大说的好

        超越历史进程的机械化并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生产力优势,而中国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农业比较优势在于人力资源,而非有利于机械化开展的广袤的国土资源(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来说)。

      • 家园 比较优势理论在这里对不上号

        它是专门用于国际贸易的。

        要对农业生产的机械作业与手工作业进行比较,应该以下面海纳兄提到的综合劳动生产率,而不应只是粮食产量,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同时,还要计入由机械化而节约的劳动力转入其它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效益。世界上各先进农业生产国发展的历程,早就证明了前者的优越性,中国不大可能会例外。这是中国上世纪60年代提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所在,并非凭直觉。至于速度,日本的农业机械化从1949年起步到1979年全面普及,整个过程是30年完成,可以作一个参考。当然,中国有中国的特点(人口,工业发展程度等),中国各地区也有差别(平原,山区等),因此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机和速度都必须符合这些客观实际。如果从60年代末算起,中国到现在搞了40年,整体农业机械化程度只达到约40%,是快了还是慢了,让那些懂“经济理论”的人搞个理论模型来计算验证吧。在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70年代的农业机械化速度太快了的前提下,我只能认为80年代的分田到户阻碍和损害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具有负面效应。

        有观点认为分田到户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更加精耕细作,促进了粮食生产的提高。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但与土肥水种四大因素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农业机械化与精耕细作之间不存在任何冲突,相反,由农业机械化所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在不能用于其它生产活动的条件下,可以进一步加强精耕细作。机械化的耕地,耙地,播种与比手工作业相比不但效率高很多,而且效果也更好,机械收割还能减少粮食的损失。

        可惜西西河的桥牌比赛没搞起来。

        • 家园 比较优势还是存在的,不过必须是在集中生产的基础上

          没有集中生产这个前提,即不会有机械化生产,也不可能有分工协作。

          比如,我们的二弹一星就有比较优势,那是集体制的典范。

          我们的农业也有比较优势,我一直认为是体现在水利和杂交育种的科研这两个方面。

          现代农业的分工,主要有水利、育种、化肥和包括农药在内的其它科技产业,这其中育种产业是新兴的、最大的分工。2001年,

          据统计,2001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为321万亩,比去年减少68万亩;种子产量7.0亿公斤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为121万亩,比去年减少49万亩;种子产量1.9亿公斤左右,比上年减少1.18亿公斤。

        • 家园 比较优势理论不仅仅可用于国际贸易,我给出一个简单解释

          从亚当斯密开始,比较优势理论就可以用于分析生产分工交换,无论是一国内部还是国与国之间。

          科大胡不归:【原创】经济学读书心得(四)中,有一个违反直觉的例子。甲每年能够生产100斤土豆或者60斤牛肉,各占一半劳动时间,乙每年只能生产80斤土豆或20斤牛肉。甲比乙种土豆厉害,但符合比较优势的生产方式是什么?是乙专门生产土豆,一年160斤,甲拿出四分之一的时间生产25斤土豆,四分之三时间生产90斤牛肉。这样,分工以后总产出,土豆与牛肉各多了几斤。

          另一个例子是日本公司与比亚迪生产电池。日本公司靠自动机器,效率高,比亚迪靠大量劳力搞人机结合。最后是比亚迪的生产方式胜利了。

          具体到分田到户,可以设定这样一个模型。国家大搞农业机械化每年农机增长20%是一种方式,小搞每年增长10%是另一种方式。小搞比大搞,能够省出每年100亿的资金去做出口加工挣外汇。相当于国家组织生产,就是生产土豆与牛肉都厉害的甲。但是,国家小搞农业机械化,并不会使农业产出减少,因为还有农民“分田到户”提高劳动积极性的办法来补农机投入不足。要注意,这时的中国劳动力相当过剩,劳动力基本不值钱,有“人口红利”。这种生产方式就能比大搞农业机械化多一些出口加工的外汇产出。

          你说大搞农业机械化能节省劳动时间,这恰恰是不需要的,中国缺的是外汇与资金,不缺劳动时间。日本当时就不一样,它农业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工业生产,完全可以大搞农业机械化。

          我就是简单说明一下,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大搞农业机械化反而不如小搞的总产出多。

          • 家园 陈大错了:分田不是分工,分田的危害就是破坏了分工

            在科大胡不归:【原创】经济学读书心得(四)中,有一个违反直觉的例子。甲每年能够生产100斤土豆或者60斤牛肉,各占一半劳动时间,乙每年只能生产80斤土豆或20斤牛肉。甲比乙种土豆厉害,但符合比较优势的生产方式是什么?是乙专门生产土豆,一年160斤,甲拿出四分之一的时间生产25斤土豆,四分之三时间生产90斤牛肉。这样,分工以后总产出,土豆与牛肉各多了几斤。

            另一个例子是日本公司与比亚迪生产电池。日本公司靠自动机器,效率高,比亚迪靠大量劳力搞人机结合。最后是比亚迪的生产方式胜利了。

            这两个例子有个前提,就是集中生产。对于两个个体户来说,你让“乙专门生产土豆,一年160斤,甲拿出四分之一的时间生产25斤土豆,四分之三时间生产90斤牛肉”可能吗?根本不可能,事实是会产生一窝锋的跟风现象,80年代经常出现农民因为跟风种植血本无归,就是因为分田后的回归小农自然经济,没有统筹乱生产的必然现象。

            第二个例子,比亚迪和日本公司怎么说都是大公司,你让他将资产分成一个个人组成的小公司看看,能不能取得胜利?为了取得市场先机,强强合作反而是大公司的优先选择。

            事实上,无论是机械化大生产,还是分工协作,都是社会化大生产下的产物,都必须对生产对象,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合理统筹,才能实现,都需要对田地进行统一管理。而分田,恰恰破坏这个集中生产的基础。

            分田,破坏了中国集体农业的分工,主要是破坏了水利、育种,导致中国从84年后连续的农业下滑,农村滑向破裂边缘,李大师、基督教等趁虚而入,农业的下滑引起经济生活的不稳定,最终影响了政治局面的稳定,引发了89动荡。

          • 家园 你不还是回到国际贸易上去了吗?

            因为你大概也不好意思说把这100亿拿来做别的什么事情。但这100亿是怎么来的?是从减少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投资来的,真是农民好欺负。国家在工业化时欠了农民的账,时机到了不但不还,趁分田到户还把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怎么会不出现后来的三农问题?不过,我们现在倒也不知道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是不是真的像你这样算的账。

            • 家园 国家搞经济建设确实如此,比较残酷

              政府搞经济就和打仗一样,拿老百姓当士兵一样的工具。

              如果它要这样来算“经济账”,就是这样用比较优势理论。我不是说这样的方法“有道德”,而是解释一下这种方法可能的决策依据。也许当时的领导没有这种明确计算,但他们会想到,让老百姓努力种田干活,省出钱来干别的。

              如果要算“政治账”,那就要说三农问题等等。这是另外一回事,我也觉得确实农民受不少苦。我主要是解释行为动机,这个需要一些思考。道德评判相对争议不大。

              • 家园 抗议陈大赤果果抢ZXB生意!

                搞分田的时候,万里等人根本不知道啥叫“比较优势

                ”,更没有精细计算分田是否符合“比较优势”;他们的动机很简单:“凡是毛主席不让我干的,我偏要干一干”。

                而分田的推广,也跟“比较优势”毫无关系,而是“官办经济”硬币的这一面:在政治遇上大风浪需要站队的时候,政府首先是“官”,其次才“办经济”。

                陈大你拿20年后才被普遍接受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可能的决策依据”,这不赤果果抢ZXB生意么!

      • 家园 陈大你也缺乏论证啊

        第一,你说“分田到户,它不能算是'行政命令强制执行',应该算是农民自发选择的程度居多。”你这一论断,也是没有论证支撑啊。照你自己的要求,你就得给出数据,多少地方“甚至要大力排阻碍推进分田”,多少地方农民欢天喜地分田拆拖拉机。

        第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分田到户”了,打得粮食就多了,这同样是你的直觉而缺乏事实和数据的支撑。用良种、水利作为增产主要原因就不必说了,毛左们一再强调的,分田先进安徽的粮食生产并不出色,你怎么解释呢?

        第三,分田时期,对于小农思想深重的农村来说,分田政策会影响不分田公社的积极性。不分田要干得好,带头人无私能干是一个必要因素,而分田政策的推行,就会让干部们想:“反正过两年要分,那我那么为集体干啥,自己先把自己家田搞好再说。”就跟ZRJ卖国企,本来能搞好国企的头头就故意把企业搞坏一样的。

        第四,分田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分掉相对容易,特别是高层动用组织力量的时候,而重新组织起来就很难。因此“如果率先分田到户的村子,产量却比不上集体化机械劳作的邻村,分田到户是推广不下去的”也只是你的直觉。南街村搞得够好了吧,可还是有很多分田死硬派想把它分掉呢。因此你不能用“分田到户推广了”反过来论证“分田到户搞得好”。

        第五,分田对机械化进程的破坏,是对中国社会组织过程破坏的体现。机械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用了新的生产工具,更在于机械化生产中,生产者必须是高度组织的。而社会的发展程度和组织程度是一致的。破坏机械化,是对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反动。

    • 家园 感觉好多人说的“机械化”就是收割机这种大机器

      其实我觉得以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小农机应该是重点。

      毕竟很多地方大型机械施展不开。比如俺老家,地都在山坡上,那地方大机械绝对上不去的。

      如果是小农机,连推带拉就能弄上去,或者弄头骡子驮上去,很方便的。

      山区的农业如果推行这种小机械,是不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呢?(说实话我一直不太明白这个劳动生产率的意思,是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每亩地出的粮食就多了么?还是同样的时间里能种更多的地呢?可是能种的地就那么多,没处开新地了,而且现在退耕还林,更不可能新开地了。那这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到底是是么意思呢?)

      不过起码能减小劳动强度,比如翻地、松土什么的。虽然不敢说省下来的时间能创造多少GDP。起码农民不那么累了,终归是好事。

      不过现在汽油涨得厉害,成本也不低,不知道农民能不能负担得起。

      • 家园 确实,山区也有机械化的需求

        只不过要因地制宜罢了,正如你所说的那样。

        劳动生产率指产出与单位劳动力的比值,是衡量生产力高低的指标。

        • 家园 指出一点:劳动生产率仅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参考标准

          真正衡量生产力水平,还应该是广义的生产率,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这个投入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的全部投入。

          全要素生产率与他相接近。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全部要素的生产率(TFP)无法从总产量中直接计算出来,故只能采取间接的办法:

            TFP=总产量-劳动、资本、土地要素的投入量

          劳动生产率指产出与单位劳动力的比值,仅仅是生产率中劳动力的投入,没有计算生产资料的投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