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一点回顾与分析 -- 润树

共:💬95 🌺24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文章。

      老铁奖你一个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我赞成集中化,但对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有疑虑

      生产有三大要素: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对象。

      集中就是这三大要素的集中。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不用解释,机械是农业生产工具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种,生产对象就是土地。

      在生产对象或者总产值需求不变(这对农业是不可能)的情况下,而劳动力与生产工具就是一个反比例关系。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组织制度的提高,必然导致劳动力效率的提高,劳动力的需求下降。这对于中国众多人口来说,是个灾难。

      其实我们农业最终都是要创造更多的农业产值,至于投入劳动力,还是投入生产工具,结果都一样,但对社会的影响却大不一样。这个过程并不是只有提高劳动效率才能实现。

      保持劳动力与机械适当比例的变化是必需的。

      • 家园 机械化还是必须搞的

        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外,把农民从手工劳动的艰辛中解脱出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就不可逆转了,全世界都如此。

        你担心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人类应该可以找到出路,而这条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这就是在全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使人类在自然条件的制约下,能够进行有节制的适度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不能节制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的持续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

        机械化同时要考虑因地制宜,特别是对于山区和丘陵地区而言。这也是可以体现社会主义统筹安排的优越性之处。比如,这些地区可以专门从事一些经济作物的生产,而把粮食生产集中在那些机械化的优越性能够得到更大体现的平原地区。

        当我们开始担心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造成劳动力过剩之时,人类应该好好想一想,自己究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也许,一个能够使人类在文学艺术这样的精神领域获得全面和高度发展的时代就要来了。

        • 家园 机械化要搞,但不能跃进,只能按比例循序渐进

          这个构想太理想化了,其中有许多细节上的问题没有解决。

          比如,一个劳动者,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和社会需要他干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不统一的,这就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巨大的困难。

          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还能通过教育、社会培训等解决,而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之间如何协调呢?

          如果三者协调了,一个人处于他擅长的工作岗位,他又感兴趣,社会还需要,这个人往往会作出巨大的成就,他们对工作注入热情,也往往最后成一大家。

          但这种理想情况只能是极少数人。

          大多数人从事的是社会需要的,而个人却不情愿,甚至是不擅长的工作。对于这种情况,至今有两种解决方法:

          1、一种就是市场方式,通过利益驱动。大多数人都是为生活而奔波,处于利益绞杀的战场中。显然这种方式最终人们只是为了利益和生存奔波,正如你所说体现不了自身价值。

          2、二是荣誉方式,通过信仰和荣誉驱动。但这种方式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或者叫有个指路灯塔。雷锋精神和铁人精神,大庆石油和大炼钢铁,就是这种形式。

          显然这两种形式,都不能真正实现劳动力自身价值。

    • 家园 好文啊!遇到农机专家了,建议转到经济版块!
    • 家园 有数据,不煽情,好文章!
    • 家园 del
    • 家园 集体化是大农业,大农业才需要机械化,这个蛮符合逻辑的

      还有就是人工费用的问题。 现在正好是“新土改”的前夕,重提这个问题蛮是时候的。 土地使用权松动后,土地集中使用,那么“农业工人”这个群体就会产生,而“农业工人”的工资待遇福利必须和“工业工人”相当,(注意新劳动法),否则劳动力无法流动到“大农业”中去。 如果这意味着农业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那么农业机械化就有了需求。

    • 家园 好文章

      这段历史多少有点经历。

      大学半工半读时去的就是拖拉机厂,带我们的老师研究的就是制造拖拉机的球墨铸铁。农村刚刚有手扶拖拉机时,大多数时间用于运输而不是耕地。后来去西藏,土地包产到户了,很多贫困农民都有自己的拖拉机了。

      • 家园 对,手扶拖拉机是两用

        需要耕地时就耕地,其余时间就跑运输。

    • 家园 问题在于是不是机械化程度越高就越好。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每天骑车上班,要花一个小时。他嫌慢,所以就买辆汽车。这下好了,20分钟就到。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每个月的支出增加了,如果他的工资没有因为以车代步而增加的话,那么他的实际收入就会减少,甚至要借债了。

      当年的农民多多少少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人口已经接近10亿,而且大多数集中在农村,人力比机器便宜得多,用机器代替人劳动,到底划算不划算,机械化能不能给农民带来更高的收入或者节省他的劳动成本?在人均几十亩耕地的大农场这样做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那些人均几亩地,更少的只有几分地的,推广机械化?适合他们么?

      总说包产到户把农田分成了碎块,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但是为什么包产到户就会把农田分成小碎块呢?如果这个村子1000亩地20口人,会有这种现象么?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人多。。

      到底是包产到户拖了机械化的后腿,还是包产前机械化的步子迈的太快?我看就算当年不搞大包干,农业机械化的速度也得掉下来。人多地少是根本矛盾,农民用不起那么多机器,这个不解决,普遍农业机械化根本不现实。

      • 家园 当年电脑刚兴起的时候,

        很多人担心效率的提高会带来失业的增加,所谓的机器夺人饭碗。这么多年过去,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电脑夺了一部分饭碗,但是创造了更多的饭碗,并有了一个新的行业:IT业。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农机业必然发展起来,可以吸收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与之配套的产业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效率的提高,释放的劳动力可以从事三产,从事文化事业等,农村将会繁荣起来。

        还有,下面润树兄提到的:

        自80年代以来的大量农民工进城

        农民工为城市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

        农业机械化使农业生产的分工进一步细化了,以前看到个资料说,尽管美国的农民在数量上只占总人口数的3%(?),但是为这3%农民的农业生产进行配套工作的人口数是这个数字的好几倍,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然会有从事农业但不种田的农民出现,比如现在大力提倡和鼓励发展的农村经纪人,这批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