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小眼看文革 2】习近平的自述及其他 -- 柳叶刀

共:💬341 🌺1298 🌵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这几句话,觉得5代是个实在人。
    • 家园 宽容实在是长大的表现!
    • 家园 【小眼看文革 2】钢铁长城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福建因为地处前线,驻军一向很多。总的来说,文革前军民关系整体上还是不错的。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中央文革小组,根据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人民解放军应该支持左派广大群众”发布了《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当时福建省委书记、福州军区第一政委叶飞已被打倒,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大权在握。在全国各地都已分成两派的情况之下,当地驻军进行支左只能是支持一派而压制另外一派,而决定取舍的标准在哪里呢?实际上是没有的,谁是左派?福建的情况也是如此。当然,被压制的一派不会乖乖地销声匿迹,很快地,福建就有了保韩派和反韩派。厦门的保韩派势力较大,福州则是反韩派占上风。这其实只是大致的情况,有时人武部、军分区支持的地方组织,他们挂钩的省城的大组织却不是省军区或福州军区所支持的。反正情况复杂的谁也说不清。

      我家就住在五一路边上,那时的五一路还不是挺热闹的,晚上还经常可以看到一对对情侣压马路,我们院子围墙外边大树的阴影里常有一些情侣在做那些流氓行为。马路对过是个机器厂,自从反韩派革造会在那里建立了他们的一个分部,并架起了一个高音喇叭后,这种平静就被打破了,高分贝的喇叭不分昼夜地传出“打倒韩拐子”的口号声。除了对这噪音污染有所不满之外,当地居民倒也不在乎他们要打倒谁。反正文革几年来,今天打倒这个,明天打倒那个,大家都无所谓了。

      记得一个夏天的晚上,大概是八九月份,挺热的,大家在屋里呆不住,都到马路上纳凉来了。突然来了好几辆军车,下来了足有四、五十个全副武装的福州卫戍区的兵,护卫着前头大约有十来个保韩派八.二九的人。他们头带藤帽,提着棒子就冲进了机器厂。很快,那个高音喇叭就哑巴了。不一会儿,机器厂门口就聚集起二三百人的围观群众,大部分群众倒也没有什么特定的立场,纯粹是为了看热闹来的。稍许,人群中起了一点骚动,从外围也看不到怎么回事。然后有两辆军车开走了,这时人群中的声音就更大了,有人说是带走了一些革造会的人,几个军官大声喝斥也无法制止人群的骚动。这时候只听到一声令下,在场的解放军战士全都上起了刺刀。人群一下子安静了,现场可以说是鸦雀无声。我想当时大家的感受更多的是震撼而不是害怕,因为从来没有见过人民子弟兵面对着人民挺起了刺刀。

      时间好像被静止了似的,几分钟或者是十几分钟,我不知道。又一声令下,大兵们在围观群众沉默的注视下次序井然地登上了军车,缓缓驶离了。然后,这一队军车掉过头来,缓缓开过机器厂的门口,再掉头,再开过。没有一丝声音,整个过程就象早期的无声电影一样,敞棚的军车上端坐着解放军战士,枪刺依然在枪上。不记得第几次的阅兵之后,大概有小青年觉得这个场景有点搞笑,噗哧一声笑了出来。哧的一声,军车队骤然停下了,十几个当兵的跳下车来,直扑出声的地方。接着就听到了几声哀嚎,和老人求情的声音。然后当兵的回到了车上,车队扬长而去。后来听说是两个小年青在那儿挨了几枪托。

      现在回想,我们能责怪那些解放军战士小题大作吗?我们能责怪那些军官们处理不当吗?或者去追究上级机关谁谁下的命令?不管怎样,起码在现场的老百姓的心中,解放十几年来树立的人民军队的正面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三支两军”对稳定当时的混乱局势起了积极作用,也使军队深陷进政治漩涡,严重地损害了军队自身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建设和军队的发展。

      福建前线,仅仅在福州军区机关,第二政委刘培善中将自杀(老冰的弹雨横飞的年月和跟帖对此有详细的描述),福州军区周振祥副参谋长因为同韩司令对某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被打成军内反韩黑手,也不记得有没有丢了军籍、党籍。这些饱经革命战争考验,从九死一生的战场上活下来的老将们却在和平年代损失了他们应得的一份荣誉甚至于生命。这不是自毁长城,又是什么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谁是左派还是很容易认定的

        只要毛认定的就一定是左派,毛反对的就是右派,哪怕昨天毛说他是左派也没用

      • 家园 昨天看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革中石光荣因为连队举行赛诗会,说了这么一段话:“你们是干什么的?你们是军人,抗枪保卫祖国的现役军人。不是秀才举子。你们应该去耍枪杆子,而不是耍嘴皮子……你把我的兵训练成嘴皮匠,怎么冲锋陷阵?!怎么打仗?!”

        部队不搞军事训练,不准备打仗,学生不上课,工人不生产,知识分子不搞科研,除了农民没有办法还得种地之外,全都干革命去了,这样的国家还能运转多久?

      • 家园 这确实是很大的问题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军民一家是上面的固定思维, 如你所说很多情形下确实如此.

        但社会就是社会, 总会有冲突存在, 军民一家的形象受到损害是一定的. 政府的对应手段由于观念的固化, 缺乏层次, 基本上总是从赤手空拳一下就升级到刺刀机枪. 陆蕼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美国的对应手段比较多样化, 美国人可能也好驱散.

        陆蕼时我站在上千的北京市民人群中, 与大队军车默默对峙, 体验到了老毛'人民战争'的意境.

        • 家园 其实在我的例子里,手段倒不是主要的问题。

          因为当时在场的大多是围观群众,并不是直接参与者。

          更大的问题是在非友即敌的思想指导下,把群众一下推到了对立面。

    • 家园 【小眼看文革 2】读书杂记

      小时候,除了家里的《水浒》、《西游记》、《说岳全传》等几本旧书外,我的书的来源基本上就依靠医院工会的图书室。记得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都是从图书室借来的。曾经在图书室见过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但是一直到这本书被定为毒草都没有去借过,这本书被收走以后,心里颇有些后悔,真想看看毒草是什么样的。没想到,后来每一本书都成了毒草了,就连《红岩》的作者都被怀疑做叛徒了,合着我看过的书全是毒草啊,对《保卫延安》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兴趣了。

      图书室里还有个阅览室,不知为什么,经常只有我一个顾客。我最喜欢的杂志是《电影文学》,像《早春二月》、《从奴隶到将军》等许多电影我都是先看到剧本,好几年以后才看到电影。

      记得我姐有一次从同学那里借到了一本《基度山恩仇记》,那年头这类书已经很难借到了。我们俩轮番大战,人歇书不歇,三两天的时间就把这本厚部头给啃完了。好象《红岩》我也是这么看完的,这当然都是文革前的事儿了。

      家里还有一些苏联的科普读物相当不错,像《趣味数学》、《趣味物理学》和《元素的故事》等等。网上查了一下,后面这本书又重印了,依·尼查叶夫著,家里有小孩的话,应该买。

      有人要说了,你这人怎么这么差劲啊?就看你念少儿读物、读小说的,怎么不读读唐诗宋词、史记什么的,那才上档次啊。实话告诉你吧,且不说这些书当年不好找,那时唐诗三百首都少见,就我识的那俩字,还就只能看看小说了。

      一九六九年上山插队之前,我有过一段很无聊的日子。家里的书没了,新华书店里除了四卷毛选外,就是两报一刊社论的单行本。上头大概是认为这些书就可以解决世界上的一切问题了,或者觉得广大群众是没有辨别毒草的能力。其实这也是实情,要没有那些批判文章,还真没法认出毒草呢。

      有一天,我在新华书店里偶尔发现了一本新出版的书,一个工人写的关于怎么手工绕弹簧的书。闲极无聊,我居然把它买了回家。后来就照着书上的方法试绕了好几种弹簧,只是原始材料——钢丝太难找到了。后来我没能进工厂,这本书上学的知识也就浪费了。

      上山下乡的时候,有一年搞战备,我作为基干民兵和另一个知青被派到公社去支前了。其实并不需要舞刀弄枪的,只是帮助部队架设电话线,我们挖电杆洞、埋埋电杆罢了,对下乡几年的我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不知怎么回事,来的通信兵部队是北京军区的,都说得一口的京片子,还是一大帮子革军子弟,大家在一起胡侃大山,过得挺愉快的。

      活儿不累,下了工还有一股子劲没使上。公社所在地是一个山区小镇,那年头也根本没有什么晚间娱乐场所。我们住在公社的办公楼里,下了班就连个鬼都没了。闲得无聊,我们俩人就在空无一人的办公楼里开始了大扫荡。在一间储藏室里,我们发现了一堆大概是抄家来的物品,翻了翻,却发现了一本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虽然结尾的几页被撕掉了,但全书还算完整。我们如获至宝似地拿了出来。支前任务完成后,这本书也就随着我们回到了生产队。

      我们大队的每个知青都看过这本书,流毒之深远竟然波及到了临近的大队。我呢,坦白地说,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傲慢与偏见》的结尾是什么样的。后来也不知道这本书传到哪儿去了,也许到今天还在那小山村里毒害着淳朴的农民子弟呢。

      希望这里不会有人谴责我们的不诚实行为,还是孔乙己的那句话吧,读书人窃书不算偷--虽然我们谈不上是读书人。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关于《趣味代数学》、《趣味物理学》和《元素的故事》的作者

        依·尼查叶夫,原名雅可夫·潘,苏联青年科学文艺作家。在苏蒴推广新技术的运动中,担任过特约通讯员和《知识就是力量》月刊的编辑,其作品笔锋犀利、新颖有趣、说理说明、富有文艺色彩,《元素的故事》为其代表作。雅可夫·潘不仅昌一位对科学和生活充满热情的作家,而且是一位富有爱国心的热血青年。1941年,他因过度劳累而积劳成疾,不能加入正规国参加苏联卫国战争,但他却隐瞒重病,加入了抗击希特勒匪帮的民兵队伍,不幸壮烈牺牲于莫斯科前线。

        别莱利曼(Я.И.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诞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大学毕业以后就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完成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原苏联第一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实验室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他创办和主持列宁格勒“趣味科学之家”,开展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中,还为原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最后奉献。在德国法两斯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作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饿死。

        我是看了《趣味物理学》开始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应该是小学高年级的暑假。绝对经典。家里有孩子的建议买本看看。

      • 家园 好像小说叫基督山伯爵,电影是基督山恩仇记
      • 家园 说实话,毛选可读性还是挺强的。最垃圾的是马列著作

        一本书没有的情况下拿着“论法兰西内战”还是没法读下去,虽然题目挺吸引人。

        老毛是文学巨匠,一字一句都有极强的功底,又自由不受拘束,看毛选一点不觉着受罪。另外毛选的注解处也是获得历史知识的宝库,什么西藏59年有叛乱,彭德怀之前还有高姚反党集团,我都是先从毛选注解处学到的。

        最好看的书当属“红旗飘飘”回忆老毛军事丰功,其中文章第一是李达的淮海回议。看这本书时我是二年级左右,语文课上好些造句我都用内战时期的事来讲,偏偏又是爱举手发言的学生,听的老师直皱眉头,怪怪的又不知该说什么好。

        此外74年之后遵法反儒,为了向大家介绍历史背景,当时出了不少介绍秦汉时期大法家的小册子,算是给了小孩们很甜的历史知识的糖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