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34 🌵5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说你的学科是工学,顺便说起,不要多虑

                不愿给详细数据就无法分析,就此而已。

                如有冒犯,还望海涵。

      • 家园 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化肥项目是邓公主持的四三方案

        1972年,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装备的引进,从最初4套化纤和2套化肥约合4亿美元的方案,到最终确定为26个大项目约合43亿美元方案的出台,前后经历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国家计委有4个重要报告。

        • 家园 葡萄,72的四三方案老邓还没接手吧

          你是不是弄错了,73年老邓才复出,一时没接上手,正式主事在75年左右,四三方案定论与他有多大关系呀.

        • 家园 十三套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52万吨尿素装置,

          用天然气,石油做原材料都有,是对美关系突破后西方首次大规模出口中国技术。

          七十年代,中央决定引进13套以油或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的大化肥项目。经过3年多的建设,至1978年底,有10套陆续建成投产。至此,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可生产有效养分高达46.3%的尿素,氮肥生产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首套在1976年投产,78年10套投产,全国突然一下子一年有了520万吨尿素,这就是农业突然有后劲的原因。所以粮产增加和跟承包没有关系,而和太祖对美关系突破有关系。

          首套装置今天还在运行。

           到目前为止,我国第一套引进的大化肥装置,川化集团第二化肥厂30万吨/年合成氨、48万吨/年尿素装置已经投产30年。截至2006年5月,这套大化肥装置已累计生产合成氨895万吨、尿素1357万吨。

            这套大化肥装置是上世纪7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具有大型化、单系列、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总投资2.62亿元。该装置于1974年5月7日破土动工,1976年6月22日建成投产并生产出合成氨,7月2日生产出合格尿素。

            这套装置投产运行的历史,也是一部发展创新的历史。30年来,川化在学习、消化和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先后进行技术改造20多项、技术革新100多项。1985年,在全国首次成功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大化肥生产的优化控制,该装置技术的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对合成塔进行改造,使合成塔的压力由24MPa降为20MPa,提高了装置的生产能力,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1998年,中日合作实施了一段炉废热回收改造工程,收到了明显的节能和环保双重效益。2001年,对尿素系统进行了大颗粒技术改造,增加了尿素产品品种,提高了市场的竞争能力。

            目前,该装置运行平稳,完全符合国家环保排放标准,生产形势日趋看好。

          • 家园 这个我有体会

            当时听生产队的摆龙门阵,就是吹从日本进口尿素生产线的事。当时吹得玄得很,说从日本进口了一条尿素生产船,空船出海,在海面开一圈兜风,回港时就是满满一船尿素肥料啊。当时不理解尿素的生产工艺,那简直崇拜得五体投地,还百思不得其解。

      • 家园 好,花!平实!
    • 家园 现在怀念集体农庄制的,多是一些想当然的左翼理论人士

      比如现在全国各地都有抛荒现象,局部地区甚至有粮食单产的向下波动。

      何故?没有集体了,没法抵御自然风险了?

      少写少发网络雄文,走出你们的书斋,到农村走走就知道了,比如到粮食大省湖南走走就知道了,那里抛荒的不少。一人就那么几亩耕地,就是你种出朵大红花了也就那么回事。一年出售粮食的1,2000元收入,抛掉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纯收入也就几百元。不如去打个工做个小生意一个月就有了。那么对于农民合理的就是让老弱在家种田保证基本口粮,青壮年搞多种养殖,种植经济作物,打工或者做小生意。老弱还种不了的转包,转包不了的抛荒。

      这种情况下粮食单产增长不快有何稀奇?又有何可优? 就算你集体农庄大能,好的情况下每亩增收粮食2,300斤,抛去成本纯收益也就几十元上百元,人家餐馆里端2,3天盘子这钱就出来了。坏的情况下粮食丰收多了,市场价格下跌,产量上涨赶不上价格下跌最后算算净亏损咋办?粮食价格可是很刚性的。供给稍过剩价格就下跌的厉害。

      抛荒和老弱种田问题的解决之道只能是鼓励转包种田能手,更要紧的是国家以多种形式给予财政补贴确保粮食生产水平在安全线上就行。不是越多越好的。袁隆平先生的超级杂交稻好不好?好。不过农民没几个人种,超级杂交稻自己吃起来不大好吃,费老劲增收的几百斤粮食也卖不多钱,说不定没人买。所以超级杂交稻不好推广,主要的价值在于国家战略安全技术储备。 增产很多的超级杂交稻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功臣,不是农民增收的大功臣,农民也没必要都为了增产去种。

      袁先生的笃定增收的超级杂交稻尚且如此,何况左翼理论人士鼓吹的粮食增收前景不明的集体农庄制度?

      你要退回去搞集体农庄,要不要把那些青壮年从城里叫回来听集体安排工作日程啊? 人家不愿意怎末办啊?在村的老弱病残不愿意听你话大干粮食,就是要把精力花在照顾他自家的猪鸡牛羊你怎末办啊? 搞集体农庄我看那些全世界卖工业品的沿海农民第一个不乐意,那些养殖大户,获得转包权的种田大户第一个不乐意,中西部打工经商的农民也不乐意。就迷恋一大二公的城市左翼理论人士乐意。

      话说回来我到没一概否认集体经济形式 。农民自发自愿的搞合作社还很赞成。华西村这样的继续搞大集体也可以,不反对他搞,搞得好拍拍手。我反对的是毛左翼理论人士们鼓吹的那种强制性,大呼隆拿工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集体农庄。

      中国的农村问题实际是城市问题、工业问题。城市、工业还无法足够吸纳过剩劳动力的问题。

      将来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大幅上升,农业可以成为重要的增收手段后,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自发合作社,这也很好。但原因大概也不是为了老左所谓的粮食增收,而是融资,机械化,市场渠道,游说政府补贴等事情要大家一起做。 这种合作社估计产权清晰,分配方式清晰,退出自由,经营灵活,不割合作者个人的资本主义尾巴。实际上是股份合作制的农业企业。而不是左翼理论人士怀念的毛时代的大呼隆拿工分兼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农民副业经营的封建性质的集体农庄。

      此自由合作社和左翼理论人士们怀念并鼓吹的集体农庄不是一回事,切记切记。

      补个帖子

      murongke:把思维强加于人的是毛左人士,我讲点实例

      别怪我说话口气刻薄,本人的农村出身和大把的农村亲戚背景,让本人对不下乡、不调查、自以为是对农民指手画脚的左翼理论人士很反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说话实在,并且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有些人总是高高在上、闭门造车,还自相情愿的认为可以理所当然的代表别人,替别人做主。别人不愿意就是劣根性,就要动用行政手段,搞强制。

        总是想一刀切,处理问题简单化,我看是无能的表现。

      • 家园 说来说去还是要所谓“产权清晰”
      • 家园 说得好!
      • 家园 不管你废话些什么,农业的集约化就是真理~

        这是先进国家农业建设的经验。

      • 家园 上贴说了靠集体农庄种粮食不行,现在说说经济作物

        上贴我说了主贴“以粮为纲”,要搞集体农庄是天方夜谭。

        现在说说搞经济作物的农民。云南省呈贡县斗南现在是全国有名的花卉基地。离我所在地有几百公里。去过几次。

        当地农民种花确实增加了不少收入,基本上的营运模式是由花卉专业公司和农民提前签订购销合同,农民种,花卉公司收。收入比种粮食高,同时,土地承包权也有流转。有些种花能手、大户以一定价格获得其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这些农民,需不需要搞个集体农庄来统一种花呢?我看不需要。有的人会种花、种的好。有的人不大行、不爱种、或劳动力有其他务工经商收入比投入自种花强。自然就土地承包权从后一种人有偿流转流转到前一种人实现花卉种植规模化经营。 如果你搞个集体农庄,我看到不好办了。谁去种花,谁离开土地去务工经商?你集体领主就比现有的农民自由协议安排的好?那些不种花外出务工经商的,务工经商形式多种多样你怎末统筹安排?

        斗南的未来出现花卉农业合作社不奇怪--现在还未出现---种花大户们在取得较长时间的承包权流转后(光靠大户自身的份额地是不够的),可能自愿会联合起来形成合作社,形成更大的规模效益,增加和花卉公司的协议议价能力。 但这种合作社肯定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股份清晰、分配方式清晰,劳动成果由劳动者协议支配。而且也只是现有农民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自由支配劳动力务工经商去了-- 和毛氏集体农庄的强制所有农民搞在一起大呼隆,听社队领主指挥,劳动成果归社队领主分配仍然是两码事。

        左翼理论人士们,在提出集体农庄之类的建议之前,请走出书斋到农村走走。左翼理论人士应该都学习毛泽东思想吧? 咋不学习一下毛爷爷实践论里的精神?

        • 家园 花,

          就借你的宝地评论几句

          农村问题主要是土地所有权和回报分配问题。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如果投入农业回报高就会成为农田,如果投入特种农业回报高就会成为特种养殖场,如果投入工业回报高就会成为工业用地,如果投入房地产回报高就会成为住房用地等等。这种土地的有效配置(流转),都必须建立在土地私有(至少是使用权专有)的基础上,利益多方平等互利自愿的讨价还价上才可以。

          所以,所有权和地租问题是农村问题的关键。林毅夫原来在台湾时就是在台大农学院农业工程系学水利的, 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是承前启后的大师级的贡献。现在看到一些对PRODUCTIVITY研究一窍不通的人在搞TFP,真是教人不知所谓。

          现在又开始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开始唱赞歌,是农业经济规模到临界点的表现,解决方案就是让土地使用权通过合法自愿交易集中到农业企业家手中产生更大效益, 走人民公社的老路是行不通的。恢复人民公社就跟前一段要搞工会一样,形成组织通过集体行动来寻租,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能寻租当然欢喜,排斥在外的或在组织底层当炮灰的当然愁,所以不是效率提高的王道。美国工会领袖刘易斯讲过,对于工人,他们最终的利益来自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靠搞组织来促进效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事于愿违。

          今年回国正赶上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很多陈年往事又翻出来了。

          其中一段就是:薛暮桥在1978年接见外宾时就已经公开承认人民公社集体农庄其实就是农奴制。我在国内的老师是和薛暮桥黄达等人一辈的老经济学家,他也非常郑重地说过,人民公社集体农庄就是对农民进行剥削,开始是利用工农业剪刀差,后来就是直接夺取产权来取得对农业产品的支配权,用来支持重工业发展。

          这一点已经是盖棺定论的东西,大家从合作化的进程的速度就可以看到用强权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以后,加快了合作化的进程。党中央原来预计在十五年内完成农业合作化,但1955年后就进入高潮。1954年还只有2%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1955年增加到14.2%,1956年底猛增到96%,其中高级社占88%,1956年底新成立的合作社,大多还只是挂一块招牌,还没有进行集体生产和分配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实际上在1957年就完成了。

          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第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爱中国,尤其是爱社会主义中国,就是要让国家强大人民幸福。夺取人家的土地来搞合作制,人民不情不愿就玩专政玩强权,一年制度上就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结果两三年就把自己玩死了。

          还是那句话,做学术还是做人,都要实事求是。

          • 花,
            家园 怀念的尽管让他去怀念,赞美的尽管去赞美

            我相信上到中央下到百姓不会再有人上当倒退,即使那些吹鼓手真的能量大到可以改变国家政策,到时看吧,管你是迂腐好心还是寻租歹意,保你在农民面前碰的头破血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