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抗联里的清华学子 -- 黄河故人

共:💬44 🌺2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抗联里的清华学子

    抗联里面有三个清华出来的学生,张甲洲是清华政治系的,冯仲云是清华数学系的,于天放是清华经济系的。

    这三个人有两个活了下来,活到了抗战的胜利。相对于抗联最高峰的三万到四万人和中国旅时期的700多人(这不是全部,还有少数抗联战士没有去中国旅),再减去苏军进攻东北前牺牲的那一部分,这个67%的存活率简直是个奇迹。奇迹来源于哪里呢?首先,他们都足够聪明(那可是黄金时代的清华,学生人数比估计现在清华教授副教授人数都少);其次,他们都足够幸运。

    前面写过越狱英雄于天放,其实冯仲云也越过狱,不过是在北平,那时候还是他毕业之前,就因为被抓没完成学业,越狱之后,只好去了东北;张甲洲倒是没越过狱,那是因为抓他的特务语文太差,拿着名单,看着张甲洲这三个字,在那里喊“张申江”,于是张甲洲得以翻墙逃出。(看来当特务也要有文化)

    还可以再加一句,他们三个人的家庭条件都非常好。于天放他家1861年从山东逃荒去了黑龙江。勤勤恳恳开荒种地致富,成了当地大户;张甲洲家是最有钱的,划成份至少得是地主;

    详细地描写显然不是三言两语能搞定的,用几小段文字,先画个素描,然后咱们再慢慢使他们的形象丰满起来。

    第一个先说于天放,原因是他写起来比较简单,精彩的部分我已经写过了,现在只不过要补充一下他年轻时候的一些事情,增进大家对他的了解。

    他家有草房70间,旱地300小垧,自种200垧,出租100垧,家中百余人口,劳力都参加劳动,另雇工10余人。,虽然于天放自幼聪明过人,不过他家长辈不太注重教育,小时候也让他在家里养猪。直到他9岁,家里考虑没人有文化,也就没地位,才送他进了私塾。10岁上小学。

    于天放几乎一直跟着张甲洲干,读中学就跟着张甲洲闹串联,反日反帝。终于在黑龙江没法继续上学了,于是1928年,以黑龙江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继续折腾,貌似和胡乔木同级。

    在清华,他又遇到了他一生的老战友兼老上级,冯仲云,折腾起来更是如鱼得水。1931年5月,吴南轩到清华当校长,结果被清华的学生给轰走了,于天放经常调查公布这个校长的各种劣迹,比如把古本《金瓶梅》私自带回家阅读研究,利用学校公车办私事……逼得这位校长带着大印跑到东交民巷去挂一块清华大学临时办事处的牌子,这下更惨了,终于被赶走了。

    这件事之后,于天放加入共党,第一个职务就是清华党支部书记。他们三个都干过这个活。

    “咱们西西河有一位朋友,他的爷爷在20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北平地下党负责组织工作,这儿谈的这几位,在老人家那里都有底的”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来赵尚志的第三军军指挥部平均学历非常高啊,赵尚志是黄埔军校的(插班兼退学);李兆麟是北平中国大学的(没念多长时间);冯仲云是清华数学系的(他的时间最长,就差毕业答辩了,后来他的骨灰安放仪式,华老也去了)。另外一个平均学历差一点的就是抗联十一军祁致中的那里了,虽然祁致中不认字,但是张甲洲(赴任路上牺牲)自己可是北大清华两个,再加上于天放一个清华。

    1932年四月,奉周恩来之命,张甲洲带着于天放等六人、两把盒子枪从北平返回东北。拉起了巴彦游击队,在去的路上,几乎都不知道其他人也是党员。突然发现这么看的话巴彦游击队指挥部的学历也很高啊。

    郑炳文(东京工大),张文藻(辅仁),夏尚志(政法),张甲洲(北大-清华),于天放(清华),赵尚志(黄埔)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前排左起,陈维新(一大队副大队长),高志鹏(三大队大队长),侯振邦(排长),赵尚志(参谋长,后任政治部主任),于天放(于九公,特派员,情报处长),张文藻(秘书长),米秀峰(二大队副大队长),后排左起,夏尚志(二大队大队长),陈勋(政治部主任),张甲洲(总指挥),郑炳文(后勤部长),张清林(一大队大队长)。

    巴彦游击队失败后,于天放转入地下工作。这时候家里也和他分家了,他只分到草房一间半,地七饷。他找到了自己的中学校长,在他的推荐下到齐齐哈尔当上了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这有点屈才啊,冯仲云是教授,张甲洲是校长)。同年三月建立了著名的龙江特支,他任第一任支部书记。

    地下工作卓有成效,但是鬼子特务也盯上他们了,不得已到富锦去当了中学校长,和张甲洲又在一起干地下工作。在这里他策反了李景荫投奔祁致中,后来于天放被捕之后,李景荫带领残部一直坚持到鬼子投降。他们这个学校不仅是抗联和满洲省委的地下交通站,同时也是苏联远东情报部门的据点。于天放张甲洲还给著名的七星砬子兵工厂送过图纸等。估计这件事张甲洲的功劳比较大,他可是从北大物理系大一考入清华政治系的,在北大那里他有个叫钱三强的小学弟。

    他还是在东北抗日最久的TG人员。跟随张甲洲回东北,之间只有1941年12到1942年初在苏联,其余时间都在东北战斗。

    剩下的就可以参考越狱英雄于天放了。

    (未完待续)

    关键词(Tags): #抗联#清华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mezhan,icedshining,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抗联里的清华学子(续)

      三个人里面放弃学业最为可惜的冯仲云,我会慢慢解释这一点的。冯仲云也是最适合拍成电视连续剧的,因为他身上的故事、冲突、委屈、英雄时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个人认为,抗联故事最适合拍成电影的是王均突袭嫩江一号机场(有英雄人物,有视觉冲击力)和第三次寻找杨靖宇头颅的故事;最适合拍成连续剧的是以冯仲云为第一男主角,张甲洲和于天放分别为第二第三男主角的传记。

      这三个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杰,清华前二十年招生不过两千人,大约现在一年招收学生的一半。

      冯仲云几乎贯穿了满洲省委和抗联的整个阶段;张甲洲拉起了共产党在东北的第一支正式武装,还干了四年多的地下工作;于天放参与了这支武装,后来干了多年地下工作,而且当绝大多数抗联人员都在苏联休养生息的时候,他在东北的密林中苦战,更何况还有那传奇一般的越狱故事。

      冯仲云这一辈子很委屈。在918之前就到了东北,先从事地下工作,一块工作的有刘少奇、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萧军、萧红等等,眼瞅着罗登贤带领满洲省委走上正确的道路却被调回去然后牺牲;在满洲省委不同意开除赵尚志党籍但却无能为力;再去发展游击队,一个没接触过军事,又在当地没有根基的南方人起事哪那么容易,拉起了队伍又散了;和赵尚志一起在第三军打仗,先是和赵尚志不对付,后和赵尚志一起被打击;打了胜仗,却因为一点失误被李兆麟记大过档案里记了一辈子;撤入苏联,差一点被开除党籍;回国担任省主席,设立了尚志县、一曼大街、兆麟公园等,当了哈工大校长,好容易建国了又被处分,从省长降至比厅长还不如的图书馆长(当时);然后参与了了三峡工程的第一轮工作,一切步入正轨了文革又被迫害致死,他这一辈子,实在是太委屈的一辈子。

      张甲洲也很委屈,他的能力是这三个人里面最好的,也是共产党拉起第一支武装的带头人(赵尚志是在队伍发展壮大之后从满洲省委派来的),却和赵尚志一块被开除了党籍(这个后面多说几句);之后还是为共产党干了四年的地下工作,期间为了解决抗联经费问题,不惜给自己落下贪污的罪名;刚刚可以不用再干地下工作了,却被几个杂兵打了胡乱几枪,出师未捷身先死。

      于天放一样委屈,相对于其他人的发展。赵尚志、张甲洲被开除党籍后,他也只能去干地下工作,去当中学英语教师。作为党龄比周保中晚不了几年的老党员,竟然在周保中回忆录里被称为“有中学教师来投”,在抗联内部的职位也不如人意,好容易日本投降了又被糊涂的苏联人关进了监狱;KMT 策反他,结果他的历史上就留了这么一条;文革前他的身体是抗联高级领导人里面最好的,可惜却莫名其妙的死去了,还被伪装成自杀。

      罢了,这些东西很长,慢慢来,慢慢来。

      能上清华的,都不是穷人家的孩子(侯德榜是少数例外之一)。大家现在上网看可能说冯仲云他老爸是小职员,可是他老爸是一个暴发户估计没多少人注意到吧。

      冯仲云1926年进入清华,1930年4月毕业前被逮捕,1930年10月越狱。他的老师推荐他去了哈尔滨的商船学校(这个学校的故事,老萨是最熟不过了),党也利用这个机会派他去了满洲省委工作。

      冯仲云在清华的时候,是清华的黄金时期,不知道是不是数学系的黄金时期,因为他是清华数学系建系第一个学生。1926年他进入清华,1927年数学系才正式建系,他那一级只有他一个人,加上后面三个年级,才七个人,不够现在一个本科生宿舍的。所以如果有清华数学系的同学们,进来拜拜大师兄是没有错的。当然也可以拜另外一个人做大师兄,那一个是研究生,后来成为一代大师,绝对的大师,此人是陈省身。

      可以牵扯一下为什么那时候清华出大师这么多。当时的清华数学系,研究生班有一个从南开来的叫做陈省身的学生,助教有一个叫华罗庚的非正式人员,系主任是熊庆来,教授郑之藩。我对数学方面非常的不了解,但是觉得这个阵容,估计一时半会不太有哪个大学的数学系能赶得上,数学所倒有可能。但是数学所也做不到两个教授加一个华罗庚对付一个学生。这个培养方式,出大师的可能性高多了。那时候的清华是精英教育。现在考上清华差不多要全省前几十名,那时候全省前几名都未必能得手,基本上一省不过二三人而已。就这个方式挑选出来的人尖子,再用好几个大师去培养,这样出下一代大师的可能性当然大了。

      冯仲云在清华的成绩,他自己还是相当满意的。虽然因为入了TG,大部分精力没用在学习上,但还是高材生,至少在他们班里(他一个数学系的和物理、化学的在一块上课),比另外两个同学的成绩好,这两位是王淦昌、赵忠尧。

      他出身江苏武进,后来几届他们江苏人在清华还出了两个乔木,胡乔木和乔冠华。总的来说,他们二位还算没有脱离本专业。冯仲云在满洲省委时期还可以,到了抗联队伍里面就不可能了,全面转向了政治工作,当然这并不代表他打不了仗。

      最后加一句,冯仲云的爱情故事挺有意思的。

      关键词(Tags): #抗联#清华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中国大学和清华的第一个数学研究生是陈省身,这个记录连哥廷

        根和普林斯顿都打破不了,可惜老冯没有接着搞数学,要不然第一个本科生又是一个老陈级别的人物的话,会搞出一个让任何大学绝望的记录来。

        那是的大学质量真高。现在都又办了一百年的大学了,还是不如那时候。

      • 家园 好!总觉得上述三人就如蒋先云一般才华横溢,可惜

        都没能发挥出自己的才智。叹!

        • 家园 看冯仲云的回忆录

          里面提到他有一次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理论力学,回忆自己当年才思敏捷,而现在物理公式已经慢慢远离了大脑。。。

          感到有点郁闷。

          只能希望祖国赶紧富强,将来成为一名红色学者,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

          PS:看了以后很感慨,那么出色的学者,千里迢迢跑到白山黑水之间,风餐露宿,跟伪军日本鬼子作战。

          只有心中无我的人才能做到如此。

          在回忆录里,有个没上过学的老先生是抗联里的交通员,因为经常跟冯仲云聊天,决定入党。

          他说:“我在东北各地乡村都跑过,还没看见过像你这样一个大先生,刻苦地跑到这样穷苦的乡下,来告诉我们许多抗日救国的大道理,我现在才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抗日救国的。”

          所以冯仲云不算真正浪费吧,虽然他是块钻石,被当成砖头使用。

          可他尽到了一个砖头的责任,成为万里长城中一块儿不可或缺的砖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家园 真是血肉长城

            长城上一块不可或缺的砖,说得真好,十四年里,多少人的奋斗和热血铸就了这条长城。

      • 家园 上来拜拜学长。这种考霸我们那个时代叫‘牲口’

        一位软件专业的四川同乡,家庭背景是中学教师。当时的数学课难度高,老师出题刁钻。大伙的高数在60,70分生死线上挣扎的时候,老活计竟然不声不吭考了个98分!众人Orz,那是绝对的考霸。

        众人佩服赞誉就一句,丫就一牲口!

        后来小子投身中科院计算所唐稚松门下,娶的也是系花,才子抱得美人归。

      • 家园 典故 当时我们学校里最聪明的那些人都跟TG闹革命去了

        忘记 典出何处了

      • 家园 陈省身华罗庚当时并非什么大师

        熊庆来、郑桐荪才是比较有名望的...

        大学教育这个事情,不能搞规模化... 其本质就应该是大师带几个弟子日复一日言传身教... 西南联大当年连个像样的教室都没有,有时候就在老师租住的小破屋里半聊天半上课,踢哩嘟噜地出了一大串有名气的毕业生...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现在只有大楼...

        • 家园 感觉理想的大学似乎注定是贵族化

          虽然贵族化这个词不好听。

          但的确如此:

          首先只有少部分人参与竞争,这样可以避免像中国高考这样的过度竞争。。。导致天赋磨灭。

          然后这少部分通过适量的竞争,选出优秀者,在进行大师带几个弟子日复一日言传身教

          不过一旦大学教育普及,就必然会造成现在批量生产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是泥沙俱下,大师们没办法一对一教学,只能对着满堂学生做引导性质的教育,而学生们也相对自由,像是野草一样自由发展,成才率固然低,但是基数大。。。估计也出人才吧。

          • 家园 我倒觉得大师的土壤必须是大堂,之后再结合小灶

            现在出人才少的原因是什么?

            筛选式的培养方式,所谓好的大学(中学也一样),只不过是尽可能的汇聚更多的前几名,然后在里面再筛,再筛,最后能活出来个几个不错了,这样也许能出几个考霸,牲口,但真正有悟性的大师?我看难。

            “只有少部分人”的标准是什么,恐怕最后还是要像高考类似的东西吧。

            可这跟高考除了名字不同以外,还有别的什么不同么?

            • 家园 “只有少部分人”参与竞争不是高考

              绝大多数人被分割在竞争之外。

              少部分人由于家世,由于种姓,由于种族,由于祖上积德等等,有权利竞争。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过度竞争。。。尽管大多数人在一开始就没有机会,或许这样很不公平。

              但到的确能符合所谓理想的大学。

              就如同当年雅典。

              本来就是小城邦,里面还有大部分人是奴隶,剩下的一部分也不容温饱,温饱的一部分也不定受教育。。。所以到最后能受教育的,能上大学的,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老师一个一个的教,领着转悠,结果出大师了。。。

              ps:

              其实我和楼上的想法很相似,那就是高考这样过度竞争,会导致学生的天赋磨灭。

              但情况是要么过度竞争,天赋磨灭,但是对所有人公平。

              要么限制竞争,只允许一部分人参与竞争。其他人没有任何机会。

              在中国似乎也只能第一种了,如果第二种,我一定会揭竿起义,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ps:我本人不喜欢贵族方式。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我还有我身边的人,基本上都要被排除在高层教育之外,这意味这我们的人生将是一抹黑的,永远看不倒更高更远的云彩。

              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出大师,而是培养人格健全有生产能力的普通人。

              我不欣赏MacArthur的理想大学。在下面跟帖只是为了说明这种理想的大学是贵族化的,本质上是与我们这些平民的利益相违背的。

              但是可能说得很不清楚。

          • 家园 本科还是普及化的好

            但有一个前提是让这些大学生们认清自己的水平,在找工作时不要自视过高:国外很多大学生不都在工厂工作吗?!

            至于研究生嘛,真的应该搞这种小范围的、养宝贝式的培养方式。现在一味研究生扩招,只能把整体研究水平一再降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