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贴图】世界上最贵的红烧肉肉 -- A▲▲▲

共:💬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贴图】世界上最贵的红烧肉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文摘】台岛生态之旅

      近两年来,我较少出远门(对我来说,所谓远门,是指国内的西藏或是国外的某处)。原因一则是灵山生态科教基地还属于逐年创建阶段,分身乏术;二是我年届七十,也属于年事已高的范畴了,家人、朋友都盼我静多动少,但是在2001年仲夏之际,有两个需要和机遇,要我出远门了。一是赴台湾作一次生态之旅,一是返西藏进行对比性生态观察。这两次生态之旅,对我而言,真可说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为当我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还是投身林业的莘莘学子时,对祖国的各大林区就心向往之,曾在毕业志愿表上填过到东北、西南甚至到阿里山林区工作的愿望。

      半个世纪过去了,祖国大陆上的著名林区我考察了65处,尤其20年的西藏高原生活了我不尽的专业知识,并且淬炼了我的身心。但对祖国宝岛之一的台湾阿里山林区的向往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远了、淡了,只在心底深处留下一股如烟的绿色情缘。以为五十年的关山阻隔,暮年的我恐怕无缘涉足了。

      谁知机缘天成,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夏日,我有幸参加了参湾环岛之旅。在做了一些专业上的资料收集之后,我精神饱满地随团跨上了绿色的宝岛,准备在景观资源和生态教育等方面多看、多学、感受、交流。

      台湾历来被称之为宝岛,我想其宝首先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与地势。台湾岛地势突兀,是大陆架东缘一群高山海面的山体,大大小小100多个岛屿像明珠、山体最高的是台湾本岛。它的面积有35789.39平方公里,占总岛屿面积的99.41%,也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它高耸临波,以中央山脉为主脊,北南纵贯,拥有高于海拔3000米的山峰62座,其中最高峰玉山海拔3952米,是东亚的第一高峰。

      台湾岛地处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带,介于北纬21-26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其中,故其基带多属南亚热带气候区。在海风洋雾的浸润包被下,再加上中央山脉对东西向水汽的截留,降雨丰沛,水热条件优渥,植物生长甚为繁茂,致使全岛像一双绿丝缠绕的纺缍,横卧在碧海之中。

      台湾岛的景观资源丰富多姿;既有山景,又有海岸;既有密林,又有深潭;既有连绵晶莹的雪山,又有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对我这个搞生态的人来说,当然企望遍历海岛的主要生态类型和独特的景观。但限于时间,遵从主人的安排,我只好以观海为主,兼及山林湖潭。所以此行基本上是环岛一圈,分支一山一湖,十余天的时间,惊鸿一瞥,于我则可算是一次多类型的生态踏查。

      环岛观光 感受海天之美

      我们由台北出发,沿东海岸南下。浩淼的太平洋,一端遥接长天,一边轻拍海岸,翻起层层白浪,使碧蓝的大海镶上了一条起伏的玉色花边,更有一些形态各异的礁石耸立在浅海滩地。这壮阔而动态的气势,既给人以心灵的震慑,又给人以心境的平和。

      我久闻台岛东海岸景观之美,尤其美在清水断崖。因为昔日的台湾岛曾被一些西方人称之为“福摩萨”,此名之由来是当葡萄牙船员初见清水断崖时惊呼“福摩萨”(即“太美了!”)而得。我们的车攀行在中央山脉东缘陡崖山腰的公路上。当到达清水断崖处,我急切地登上观景台,顾后瞻前,想领略“惊叹”之趣。

      只见高近千米的削壁断崖直插海岸,坡面上宽卵形的常绿阔叶树冠浓密,再加上高草青藤,真是绿满山崖。而太平洋的波浪在壁立的海岸下撞击迂回飘忽而逝,这的确是独特的山海相连的断层海岸景观。但也许是当天天气还不够晴朗,海天还碧蓝得不透。也可能是我对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峡谷、碧坡、急流情有独钟。所以还没有激起我的惊喜之感。

      但当我们进入太鲁阁峡谷,山弯路险,下车步行,沿立雾溪,过九曲洞,至天祥纪念馆。这一线大理岩的裂隙断层复杂多变,形成了多处洞壑相连,天堑一线的壮奇景观,愈来愈引人入胜。只遗憾沟谷狭窄,摄影时无论上仰下俯,都难以尽收全貌。

      而当至太鲁阁自然公园接待中心,这一遗憾得到了极好的弥补。这里有资料、模型、实物、图片展示,更有影视电教系统,对太鲁阁自然公园范围的地史地貌、山海景观、季相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风土人情等均有宏观的、仔细的反映。它带着您纵览太鲁阁的层峦叠障,进入浓绿的亚热带常绿林和肃穆的温带针叶林以至中央山脉的雪峰;俯瞰断崖临波的碧海蓝天;探索大理岩深切沟壑的曲径通幽;近观花树虫鸟的万千形态。这一番形象实体与艺术视角的生态教育,充分展示了台湾美的内涵与亮点,至此,我由衷地感知了太鲁阁的独有魅力!

      告别太鲁阁峡谷,经花莲南下,沿途的海岸礁石景观真是变化万千,反映了大自然的造化之功。那各类岩层构造的组合和岩性质地的区别,在水和风的差异侵蚀下海蚀地貌,在我眼前不断展现,几乎达到移步换景的极致。而在行程中还可见到结合进行自然教育的设施:当地经北回归线时,在石梯坪的广场上,高矗着北回归线石塔,供游客跨越北回归线时参观纪念。这就使人在行程中增加了地理行踪的知识与意义。与之相呼应的,在西海岸的东石,亦有标志,反映北回归线横穿海岛的走势。

      当南至海岛最南端的鹅銮鼻时,我匆匆一瞥闻名的鹅銮鼻灯塔后,抓紧时间,直向最南沿的海岸走去。顺着迷宫似的窄窄的“木栈道”,走在曲折的珊瑚礁石的小径中。这是一片裙状珊瑚礁抬升和深切形成的海岸带,密密的小榕树和气生根把小道遮得荫郁一片,礁石上附生着耐荫的蕨草。使人恍若行进在远古的海域中,有一种出世之感。而当登上豁然开朗的观景台,环视东、南、西三面涛涛的海水,感受着热带的阳光海风,又回到了前景展阔多变的现实之中。

      绕过恒春半岛,西傍台湾海峡,行进在沙、泥质的西海岸。这里与东海岸的奇石峭崖相比,另有一番寥廓海天、平畴千里的景象。水稻甘蔗阡陌,椰树槟榔临风。富饶的高雄港和高368米的75层高空观景台临岸迎宾,其楼层中段的通风走廊更突出了设计时的生态意识。

      结束了环岛之旅的主线,我们向支线阿里山、日月潭而去。

      阿里古木慨叹劫后沧桑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句话用之于阿里山是甚为恰当的。阿里山脉的最高峰塔山仅有2480米,与拥有62座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的中央山脉相比,只能算作余脉中山。但阿里山却闻名海内外。一曲“阿里山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为阿里山蒙上了一层抒情的色彩。而对我这个搞林业、生态的人来讲:阿里山之灵,灵在古树。阿里山的密林古树,使我心仪了半个世纪,尤其阿里山的红桧,我是把宏观世界与北美的“世界爷”红杉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柏木一样,视为“山仙树灵”的!

      从近代史的资料来看,在日本霸占台湾期间,阿里山是他们对台湾森林进行掠夺式采伐的重点地区,砍伐了以红桧、扁柏为主的森林近一万公顷,千年以上的桧柏几乎被砍伐殆尽,仅残存几株“神木”供后人瞻仰凭吊。

      我不敢当着急切的心情随车由高雄经嘉义向阿里山进发。当日小雨阴霾,已近黄昏,在山道回旋中,过次生常绿阔叶林和茶园,进入山坡中部1500米以上的雾林带,一片片人工桧柏中龄林朦笼在雾岚中。抵达阿里山森林观光区后,我们一行立即去“朝觐”神木。

      几株桧柏残留“神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树龄逾千年的“三代木”。扭曲支离的树干,反映了祖孙三代经历的沧桑惨痛。祖代被伐后,在幸存的一点形成层残桩上,子代艰辛生长,尔后又遭到砍伐劫难,但虽亡而未消,孙代又在上代“一息尚存”的躯干上延续成长。这一株残木,既是对滥伐的揭露,又是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印象很深的还有“阿里山神木”,这是一株年逾3000,树高50余米,树围20多米的巨树,屹立在沟侧。大概是由于采伐时难以操作,才得以留存下来。可惜的是,它在1956年秋遭受雷击,成了一株枯立木。后经人工接种上新生代的寄生红桧,方使古树新梢,重现生机。

      令我更为慨叹的是神木广场上侧一座古朴庄严的“树灵”塔石碑。据说是在日据台湾时,掠伐了百万株千年桧木,人员伤亡亦大,疑为树神震怒显灵所致,故建塔有谢罪超度之意。这种乞灵于迷信的做法本无科学依据,但却是日本殖民者掠夺宝岛林木资源的见证。而其掠夺对象又岂止桧柏古树?还有台湾著名的古樟树亦同此厄运。当时阿里山以及全岛各林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百年古樟共有180万株,为了生产樟脑,亦被掠夺砍伐殆尽,仅剩下一株孤立于南投县神木村,形单影只,徒供后人凭吊而已。

      当晚,我们在阿里山观光的茶室里休憩品茗,我看到桧柏根雕制作的茶桌,台长1-2米以上的比比皆是,放置于室内、室外、回廊、树下,做工精美,油漆光洁,配以圆木桩作凳,倒不失茶道的雅趣,亦是根材的一种利用,但也可见古柏被滥伐之一斑。而令我更生同感的是简敏男先生所摄的《受难》与《残红》两幅画片,从写实与艺术的角度揭示了古柏遭劫的史实。

      阿里山一行,在细雨黄昏中专程拜谒了桧柏古木,心中不由地升起一股民族的悲壮感。但当告别阿里山时,天公放晴,满目青山,虽然主要是次生林或人工栽植的中幼林,但寻思逝者无魂,而生者有灵。尤其是成长中的万物生灵有着茁壮的命力,只要生境适宜、保育得当,阿里山的桧柏、樟树等将会恢复青春,世代繁衍。心境也随之开朗起来。

      潭印日月看大自然之伟力

      台湾的日月潭是与阿里山齐名的一处湖区景观。它位于阿里山以北,玉山与雪山的断陷谷地中,与“九?二一”大地震的埔里相距仅数十公里。沿途可见多处强烈地震的痕迹,除市区建筑和民居多已重建外,一些庙宇殿堂严重被毁的状况还历历在目,供观光者认识地震的威力,这也属自然地理教育的一个实例。而山路沿线,常见坍坡、滚石、倒木、断桥。

      我正在为日月潭的现状而担忧,弯弯的山道已经把一潭碧水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台湾第一在湖的日月潭的确名不虚传,俯瞰全湖,面积455平方公里的水面烟波浩淼,全潭蓄水达793公顷。潭中尖尖的拉鲁岛,既打破了湖面的平静单一,又将岛北的前潭烘托出圆弧似日,岛南后潭勾画出一泓弯月,日月潭因而得名,故拉鲁岛亦是日月潭的显著标志和宜人的景观。33公里长的湖周一线,山峦叠障,坡上绿树修竹,湖畔寺庙民居散落点缀。山水相映,诚属秀色可餐,“九?二一”埔里大地震似乎对日月潭未造成什么影响。

      我们应邀登船绕湖,近观拉鲁岛。这就看出了日月潭仍未逃脱地震之灾。深潭之下,内应力使露出湖面的尖峰小岛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岛上残垣断壁,古柏倾倒,原有的亭榭设施受震而毁。所幸岛的主体“骨架”没有因地震而坍塌入水,仍然维持了湖光岛影的景观。

      我们被安排住宿在湖滨德化小镇的“富豪群”宾馆。这是一座欧式建筑的小型旅社,小楼三层,住房十余间,但布置得典雅而温馨。一楼的客厅可餐可茶,有各式展品和各类图书,可供参观阅读,我就在其中看到有介绍西藏高原景观的图书。室外草坪绿树,雕像烛灯,又是户外餐饮游憩之地。主人是一位中年女士,就是她一手创建与经营宾馆。她亲自掌厨,中西式菜肴都很地道味美。清晨,她还围起围裙,打扫庭院。如此的创意和经营,使日月潭湖滨有了一处富有文化层次的居憩地,颇受中外旅客的赏识。

      我清晨漫步至湖滨,几只白鹭或翔或憩,一位渔民正放船入水,小小的机帆船划皱了一池秋水,向雾岚飘忽的湖心驶去。好一幅宁静而动态的湖光山色画卷!使我浩叹大自然的造物神工,把两座山脉中的一块盆谷装点成如此清新俊秀的一潭碧水,又巧妙地让高出水面的湖中小岛挺立在水中央。而远古的山川铸造雕塑与当前的灾害破坏是关联不息的,本质上是人类难以逆料和控制的。我多么希望在地球家园中多一些壮美的景观、丰富的资源,也希望日月潭保持并发展它的风韵。

      生态教育培养维护环境的知识与心灵

      在台北市附近,参观的几处景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由于我近年来致力于生态科普与青少年教育,故而多从生态教育的角度对一些景点进行鉴赏与学习。

      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几乎是赴台参观者必到之地。院藏珍品多达65万种,其中有若干自然的人工的稀世珍宝,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品同出一源而互相辉映,均是我中华热土上自然历史与人文的无价宝藏。我不由地想起几年前在美国华盛顿大博物馆中参观“中华瑰宝”展览时的心情。一件件奇珍异宝,用一般形容词是难表达其美轮美奂、文化渊源于万一的。眼见着各国游客驻步鉴赏、慨叹的情景,我的民族自豪感更是缕缕升华。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我们重点参观了玉器部分。带领我们参观并负责讲解的是一位中年女士,她和蔼、儒雅,对玉石的感情和知识溢于言表。而当我这个生态工作者和她交流呼应时,她介绍得更为深入。在众多的珍品中,最令我叹为观止的是“翠玉白菜”和“红烧肉”。

      所谓玉,实质都是石,而且主要是变质岩,是在雷霆万钧的造山造陆运动中,不同程度变质的奇石。问题更奇在“翠玉白菜”的石料正巧在色质变化的白――浅绿――翠绿的界面上,古代的能工巧匠就按白菜的颜色递变,雕出了酷似自然白菜的珍品。而“红烧肉”也是变质琥珀做成,那一块方方整整的“红烧肉”,棕红色略带胶质的“肉皮”甚至有毕现的毛孔;“肉白”部分线棕透亮似乎“走油”;“瘦肉”部分色质棕褐而且呈丝状肌肉纹路。简直形可乱真,能引起人们极大的食欲。这些珍宝展览,把人们带进了认识自然奥秘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课堂。

      更使我体会台北市生态教育进展的是士林官邸中的生态园。在人们过去的印象中,台北的士林官邸,是当权者的家,普通人难窥其貌。而近年来,人“去”楼空,台北市政府开放士林官邸,建成了一处花团锦簇的园林。这一举措不但提供了市民和观光客旅游的一大景点,而且还着眼于对青少年的科普和生态教育,辟了一角“生态园”。一方模拟自然状态的浅沼池塘,引进了原生的各类水生动植物,从食物网络和提供栖息地的角度,精心设计布局,甚至在池塘中为乌龟布置了栖木,为蜻蜓设置了站杆,在岸边为蝴蝶栽种了密源植物,为鸟类、蝙蝠植树筑巢,还在湖畔建筑了一排网室,给小动物创造生活空间。

      小小的生态园,有着可贵的创意和仔细的布局。设计者为了让青少年有个校外贴近自然的大课堂,让市民、游客有个休闲之中增进知识的场所,从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布置沉水、浮水、挺水等水生植物和陆生的花草、灌木、乔木,遵循动植物食物网络的关系,建造有益于物种互利共生的微栖生境,创造出水面绿意盎然,水下生气蓬勃,园区蝶飞、鸟鸣、鱼影、花香的生态园。而且为了使生态教育普及化,既有专人讲解,又设有许多自导式解说牌,还组织中小学生参与管护和探索,让青少年和民众通过这一方园地,阅读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生态。

      我还参观了台北科学教育馆和台湾大学,对校园的科学氛围和科普教育的设施留连观赏。台北的科学教育馆,天坛式的建筑,5~6层楼的各类科技展览,从古到今,从自然到人文,从资源开发到环境保护,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科普知识。尤其见到一处供青少年操作的新科技电脑室中,孩子们专注地在点击,陪同的家长在一旁或看书或小寐,气氛甚为安宁。据介绍,此地过去收费,现在免费提供,这也是重视科普教育的一个举措吧。

      总之,此次台岛之旅,虽行色匆匆,但对我这个生态工人者来讲,看到了台岛主要的生态类型,更感受了生态教育的氛围与实施,业务收获很大。但是亦留有遗憾,台岛北部的火山地貌,南部的珊瑚礁海洋世界和山地生态学系统未能专程探访。这也只有指望通过生态教育的渠道,从影像资料中来弥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