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革的复杂性 -- sukan

共:💬81 🌺49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革的复杂性

    文革是中国人独有的一份宝贵的,也是复杂的(有很多相互矛盾之处)的遗产。对任何关于文革的简单化的叙述都应该高度警惕。

    举个例子:大家都听说过文革时大搞个人崇拜,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等等。给人的印象就是那就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下面这个文件:

    文化大革命以来,在宣传毛主席形象、宣传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上,有些时候,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不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追求形式和浮夸浪费的问题。为此,特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一、各级领导要积极引导群众,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搞好思想革命化,不要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

    二、重申中央一九六七年七月十三日《关于建造毛主席塑像问题的指示》,今后,塑造毛主席像,必须严格按此指示执行。

    三、不经中央批准,不能再制作毛主席像章。

    四、各报纸平时不要用毛主席像作刊头画。

    五、各种物品及包装等,一律不要印毛主席像;引用毛主席语录也要得当;禁止在瓷器上印制毛主席像。

    六、“忠”字是有阶级内容的,不要乱贴滥用;不要搞“忠字化”运动;不要修建封建式的建筑,如有,应作适当处理。

    七、不要搞“早请示、晚汇报”、饭前读语录、向主席像行礼等形式主义活动。

    这是1969年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毛泽东批语是“照办”。

    忠字舞、个人崇拜是真实的,这个文件和毛泽东的批语也是真实的。可是为什么在主流的叙事中,只有前者没有后者?为什么大部分人只听说过前者没听说过后者?

    进一步说,是谁在讲这些片面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如何被一再重复、广泛传播,终于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形成正反馈并互相强化,成为大多数人对文革的集体记忆?

    这样一种特定的集体记忆,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利益关系与权力关系?谁从中得益?有哪些“另类记忆”被主流记忆给边缘化了?为什么?

    再思考一次话语、权力、政治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近年来中国国内社会格局的发展,怎么能不对这些“故事”心怀警惕呢?

    通宝推:云中飞,大熊甲,西瓜子,玉垒关2,
    • 家园 两个原因

      1,看不到。

      2,看到的不说。

    • 家园 怎么看《四川84岁老人会特异功夫》?

      dolong:怎么看《四川84岁老人会特异功夫》

    • 家园 我最近刚想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50,60年代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中国各民族反而风平浪静,是不是也有部分阶级斗争取代了民族矛盾的作用?

    • 家园 我始终认为,文革应该搞,但是不应该在那个时候搞

      文革,我相信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搞的时候不太对,如果能在主席30-50岁之间搞,我相信一定是另一番结果,结果73岁才搞,他那种体力和精力到最后根本没法对文革理论和路线进行更好的指导;

      更没有办法主动去发现路线及现实偏失之处,最后只能听任周边人物主动传递信息,再做决策;而这个信息的传递,绝对是片面的甚至是故意掩饰的。导致老人家无法做即时的发现与调整,最终面太大了

    • 家园 套个名词,毛主席是打王八拳的超级高手

      版权所有者不许追究

      毛主席把220V的农用电器强行插入380V的工业电网,烧得四溜子冒烟偏生还没烧死(这个里面必不可少的是周总理这个超级电工存在)

      邓公接手后跑到满屋子烟的电工房又摸了30年才慢慢摸清楚这房里的门道

    • 家园 你又得宝了

      实际上老毛在49年就对反个人崇拜做出了规定---比如规定不能以个人的名字命名城市等等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转:高默波:文革十年是黄金十年--《高家村》序

      高默波:文革十年是黄金十年--《高家村》序

      转贴: 高默波 文革十年是黄金十年--《高家村》序

      --------------------------------------------------------------------------------

      作者: 洗心(陈.关.赤.楼) [132955:13308], 13:41:24 08/09/2005: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书写历史:《高家村》序

        鲁迅说过,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其实,历史何尝不是如此。

      历史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写了,读的人多了就成了历史。世界上没有

      先天的、自然的、超越视觉角度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这样说就涉及

      到历史学中的两个理论问题。一个理论问题是,一些简单的所谓事实并不构成历

      史。比如说谁什么时候死了或地震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这样的事实孤立地看并

      没有什么意义。流水账记录不是历史,历史是一种知识。另一个理论问题是,不

      同的人写不同的历史。历史是由胜利者写成的是人所共知的,但真正理会这一点

      的人并不一定多。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以及世界上没有无缘无

      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的说法都与不同的人写不同的历史的理论有关。

        让我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理论问题。毛泽东于1976年9月9日去世,唐

      山大地震发生于19 7 6年7月8日。但是,对这两个简单的“事实”也是有争辩的

      。台湾当局会说事件发生在民国八十七年;按照中国的阴历这两件事是发生在龙

      年……按照藏历是…… 等等。但这仅仅是史学方法问题的开始。更重要的是要注

      意到,以上提到的两个日子本身孤立起来只是数字。这两个日子本身也可能提供

      一些信息,比如地震提供人命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信息,重要人物毛泽东的死亡将

      导致中国政局不可预料的变化的信息。但是,即使是这样简单的信息也需要进一

      步的阐述或接受数字的人已经有足够的知识。比如对后一种信息来说,至少要对

      毛泽东有一定的了解。对毛泽东一点儿不了解的人是感受不到毛泽东的离世影响

      中国政局这一信息的。所以简单的事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当有人把毛泽东去

      世与唐山地震这两个日期连在一起并用一种理论来讨论的时候,这两个日子才有

      意义。比如毛泽东去世后中国民间有人说,怪不得唐山地震那么厉害,它预兆了

      毛泽东的死亡。解释这两个事件的内在联系的理论就是中国传统的天命论。这样

      一解释就成了知识,我们也就为这两个事件写了历史。中国历史书上有很多这样

      的写法。

      《高家村》

        拙著《高家村》也是一种历史。我也在制造知识。本人不是科班出身的历史

      学家,在写《高家村》的时候用了超学科或是多学科的方法,既有人类学的方法

      ,也运用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算是为平民写历史。本书先简略地介

      绍了西方英语著作中研究中国农村的一些主要论著,然后介绍了高家村的地理环

      境和时代背景。从内容上来看《高家村》是讨论高家村从1949年到 90年代中期的

      变迁,本书的主要内容都是根据主题而写的,每个主题自成一章。这些主题包括

      :土地、水域与地方政治,人口与政治,生活水平,农村卫生,农村教育,大跃

      进,“文化大革命”,改革,移民打工,风俗习惯的变化和延续,高家村与外部

      世界。

        《高家村》的写作有助于说明第二个理论问题,即不同的人写不同的历史的

      问题。因为我是在农村出生长大的,也因为我的父母一辈子是贫困农民,我写《

      高家村》的时候是站在贫困农民的立场上来写的。这就不同于地主和富农出身的

      人所写的历史,也不同于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人的立场和观点。同样的道理,

      这也不同于过去的或现在的,受过打击的或没受过打击的中国共产党当权派的立

      场和观点。

        自从8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中外文写成有关那段历史的传记、自传和回忆

      录陆续出版。国内出版的太多,所以这里只举几个国外的例子。有从知识分子立

      场和观点出发的《失去的一代》;有从农村地主的立场和观点出发的《阁楼》;

      有从受过打击的当权派立场和观点出发的,发行量多达五百万的《鸿》。如果说

      ,这些著作都反映了当代中国历史的话,那《高家村》的历史与这些人写的历史

      是不同的。再以《高家村》为例。

      当代中国农村和农民

        首先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说起。从物质上看,高家村人的生活水平在80年代

      以前确实很低。在最困难的时候比如 1960年高家村人的生活比 1949年以前任何

      人们可记得的年代还差。我自己在高家村住了23年,一直买不起做梦也想买的一

      双雨靴和一个手电筒。但我一脱离农村户口时就可以买得起了,而那时我已经不

      需要这两样东西了。80年代以后,我的乡亲的生活水平确实有很大的提高。现在

      高家村人不但穿雨鞋,还穿皮鞋。年轻人穿西装,扎领带,戴墨镜。自行车、手

      表和电视机也不稀罕。那么我们应怎么解释这种对比呢?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写这

      一段历史呢?

        最流行的解释就是,农民生活水平在80年代以前低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必然结

      果。因为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这实际上是说农民偷懒的学术词。这种解

      释很逻辑地下结论说,80年代以后生活水平提高了是因为改革开放分田到户解放

      了生产力。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是这么说的。这种解释的理论基础就是经济

      理性主义。这种解释是多么方便和轻松啊。

        问题就在于太方便太轻松了。我的解释与这不同。人民公社制度挫伤了高家

      村人的积极性了吗?经济理性主义的一个假设是,只有产权分明才能带动生产投

      人的积极性。即使我们同意这假设,什么是产权分明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根据

      我对高家村的观察和研究,对一个只有十几户的生产队里的农民来说,他们对生

      产队的拥有权意识是很明确的。生产队里有一整套的评工记值和质量监督措施。

      在熟悉了这一套机制且能预料自己行为后果以后,高家村的人干活是努力的。有

      没有平均主义?每个人都是评工记分、评投入(包括能力和努力的程度)记值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没有平均主义的。只有从生产队每个成员都必须分到同样

      的基本粮食(叫作口粮)这一点上来说平均主义是存在的。

        那么投人多与投人少的生产队员之间的差别是怎么处理的呢?到每年年终结

      账的时候,投入多于所得的家庭叫长钱户,投人少于所得(比如说主要劳动力长

      期生病或孩子太多)的家庭叫短钱户。一般情况下是:短钱户的家庭付给长钱户

      一些钱或实物(比如用来过年的猪肉),如果生产队年终有钱就分给长钱户而不

      给短钱户。但在不少时候,短钱户拿不出钱,而生产队也没有现金给长钱户。在

      这种情况下,长短户的账就都挂在那儿,这叫无法兑现。在这种情况下就似乎存

      在“免费午餐”的问题,但高家村的农民并不一定是这么看待挂账的。长钱户把

      挂账看成是投资;短钱户把这看成是借债。这个账挂在那儿,有时一挂就是几年

      。因为长钱户说不定明年会变成短钱户,谁能保证你家人不生病?短钱户的孩子

      大了就会有更多的投人。还有其他的办法处理长短钱户之间的差别。比如长钱户

      平时可以向生产队借些现金买东西什么的,短钱户就不能借。还有如村前的水塘

      里抓的鱼只分给长钱户而不给短钱户,因为鱼不是基本口粮。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没有简单的大锅饭,也没有简单的产权意识,因此

      也没有简单的理由说在公社制度下的农民不积极投入。那么怎么解释80年代前后

      生活水平的差别呢?怎么解释80年代前的定量供应和80年代以后的物质丰富呢?

      基于我对农民的了解,我认为农民没有偷懒,所以不认为大锅饭的理论是令人信

      服的解释。我立足两个问题来解释。一个是资源与人口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国

      际环境与中国经济发展策略问题。

        先讨论第一个问题。高家村的资源除了人力以外只有土地和水域。从1949年

      以后,这两种资源不但无法扩大反而逐步缩小,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水域资源

      减少。可是同时人口却增长了一倍多。也就是说,仅仅保持1949年同样的生活水

      平,产量就要提高一倍多。高家村是这样,全中国也是这样。高家村要依靠越来

      越少的资源来养活本村越来越多的人。不但如此,由于中国城市人口也在成倍地

      迅速增长,高家村的人和全中国的农民一样还要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提供粮食

      。为了做到这一点,国家强行规定,不管高家村生产多少粮食,除了每人的定量

      外其余全部以国家规定的价格卖给国家。于是,农民投人是多了,生产量也提高

      了,可生活水平却没有提高。

        当然,我这样解释还远远不够。有人可能会提至少三个问题。第一,80年代

      以后每年有近亿农民出外打工,而农村生产倒比80年代以前好。这么多剩余生产

      力只能说明大锅饭没有发挥农民的积极性。第二,80年代以后总的来说全国农产

      品年产量是比80年代以前多。如果不是分田到户解放了生产力,原因是什么?第

      三个问题是,全中国的资源与人口的关系并没有在80年代以后变得更好,可物质

      丰富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个怎么解释?

        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我认为80年代以前的剩余劳力并没有现在这

      么多。因为高峰时期出生的孩子那时还没有长大。其次,毛泽东时代的大兴水利

      和农田基本建设利用了大量的剩余劳力。再者,就高家村的情况来看,现在留在

      村里的老幼妇“残”对农作物的时间投人大大地多于同类农村居民在公社时期的

      投入。因为年轻力壮的人出外打工了,他们不得不日夜苦干。所以,80年代前后

      农村居民对农业的工时和精力投人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谈第二个也就是农产品年产量的问题。从两个方面来说,80年代以后产量比

      前期多是不能同前期的发展和努力分开的。第一个方面是,前期的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为后期的产量提高打下了基础。第二个方面是,80年代后期产量提高的重要

      原因之一是靠新的技术投人,即化肥和农药的投人。一直到80年代初,高家村的

      化肥和农药都是要靠国家计划定量供应的。而现在呢,只要有钱,要多少有多少

      。我们不要忘记,中国几个大型化肥工厂都是在 80年代以前建立的。这说明,80年

      代后期沾了前期的光;同时也说明,如果公社时期有足够的化肥的话产量也会更

      高。

        以上这一点正好与回答第三个问题有关。在中国人口与资源关系并不是更好

      的80年代以后却为什么物质丰富呢?这是两个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的结果。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国家环境和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共

      产党夺取政权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49年,中国是个一穷二白几乎没有什么

      工业的国家。在朝鲜战争后的冷战世界环境里,中国不但得不到西方先进国家的

      援助,而且还受到各种各样的制裁和排斥。与苏联交恶以后情形更为严峻。在这

      种形势下,尽快地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最容易被选择的经济策略。发展工

      业的资金从何而来?来源于对农民最大限度的剥夺。这剥夺是靠一整套措施来实

      行的:户口制度、商品的定量配给、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人的劳动力而又不需增加工人工资,国家为城市人口

      提供了一整套福利措施,包括廉价粮油供应、免费住房、医疗和卫生、终身职业

      、职工退休金及全部就业。

        到8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更由于国内重工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水

      平,经济发展的策略很容易有新的选择。这就是大规模发展轻工业的同时吸引外

      国投资和技术。于是国家为发展工业而对农业的剥夺就可以减轻了。于是工农产

      品价格剪刀差开始缩小,这表现在80年代初对农产品的大规模和大幅度的提价。

      这种经济策略的战略大调整马上带来两个明显的后果:一个是生活日用品的越来

      越丰富,一个是农民的收人提高。这种战略大调整的经济后果可以说与分田到户

      这种不伦不类的私有化没有关系。

        正因为这样,农村的好景不长。1985年以后,由于其他生产资料产品价格随

      着上升,农产品提价的好处很快就被抵消了。加上农村基层官员对农民的剥夺和

      各种类型的苛捐杂税,现在在农村靠种田已经无法生活下去了。那么,高家村的

      人是靠什么维持着比80年代前好的物质生活水平呢?是靠出外打工的年轻人的血

      汗钱。在《高家村》一书有关农民外出打工的一章里,我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打

      工农民生活是多么辛酸,他们的汇款对他们老家的经济又是何等关键。

        我在对高家村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表面看来很矛盾的现象。那就是,在当

      地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比毛泽东时代提高很多的情况下,不论是基层官员还是普通

      老百姓都很怀念毛泽东。对这现象,自由主义的精英教导我们说,那是因为农村

      人封建愚昧。农民不知好歹,不知什么是自由,他们需要皇帝来效忠等等,等等

        其实,情况正好相反。我的研究和我的经验证明,“文化大革命”中那么多

      过激的愚昧的行动既不是农民发明的,农民也没有跟着去做。高家村的人没有跳

      “忠”字舞,也没有搞早请示晚汇报。打老师也是所谓受教育的人干的,农民是

      反对的。农民对村里的地主富农也是同情的。他们对阶级斗争要么是不理解,要

      么是消极抵触。他们对从城里下放去的干部和知识分子非常地尊重。另一方面,

      在毛泽东时代他们也吃了很多苦。比如,农闲时寒冬腊月他们被动员去搞水利建

      设;他们的风俗习惯被称为封建迷信而受压制;他们的家族宗谱被烧掉;他们的

      物质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多少,而且在大跃进时闹了饥荒。高家村虽然没有死

      人,但那饥荒却是史无前例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怀念毛泽东呢?因为他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好多少。世代贫

      苦的生活使他们知道世界上的事情不总是那么顺利的。跟精英相反,他们不觉得

      他们理所当然地得过好日子,好日子是靠辛苦劳动所得的。所以他们看问题看得

      比较全面。毛泽东时代给很多人带来了尊严。在毛泽东时代,很多下层贫苦人社

      会地位提高了,妇女地位提高了,教育水平提高了,健康水平提高了,国家意识

      提高了,社区意识提高了(因为人民公社体制使他们知道,人们可以组织家族以

      外的生活),文化意识提高了。

        这一切跟精英们的历史是不同的。在精英们制造的历史中,“文化大革命”

      是十年浩劫,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可对高家村的农民来说,“文革”却是毛泽

      东时代的黄金时期。“文革”是教育的最好时期,因为正是在这时高家村第一次

      办起了一至三年级的小学。于是这个村历史上第一次全部学龄儿童人学。“文革

      ”时也是卫生的最好时期之一,因为赤脚医生制度使农民看病方便且便宜。血吸

      虫病第一次有效地得到了控制,婴儿死亡率第一次大大地下降,人均寿命大幅度

      提高。对精英来说,“文革”使中国变成了文化沙漠。但对高家村一带的农村来

      说,“文革”是当地文化的史无前例的最好时期,因为农民把样板戏翻了个版,

      用本地的传统曲子和语言来改造样板戏,并自己登台表演。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自

      己设计服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村民也能第一次参加有

      组织的体育活动。村与村的年轻人组织篮球之类的体育比赛,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在民兵训练的时候农民第一次拿到了真枪实弹。年轻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自由地

      、不需要介绍人地谈恋爱,因为集体生活为他们提供了在一起生活并互相了解的

      机会。

        所以,农民对过去的怀念不是因为他们比精英们愚昧。他们的思想感情是根

      基于深刻的社会基础的,他们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精

      英那样的打击和迫害,他们的思想感情当然不一样。同样,他们对80年代以后的

      思想感情也是根基于深刻的社会基础的。的确,80年代以后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比以前高,而且农民现在有更多的行动和宗教自由。但随之而来的也有更多的新

      问题。比方说,越反越厉害的官员腐败,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而制止不住的苛捐杂

      税,令人不安的社会治安问题。农民是这些问题的直接受害者。他们有出去打工

      的自由,可那是一种没选择的自由。十几岁的孩子远离家门,很多在没有安全和

      卫生保障的条件下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而挣得十几或二十块钱。这是什么样的自

      由?

        在这篇文章里,我先讨论了写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理论问题。一个是什

      么是事实的问题,一个是历史由谁来写、为谁而写的问题。对第一个理论问题,

      我的观点是,写历史从来就不是把事实找出来然后记录下来,因为世界上没有不

      包含理论假设的事实。对第二个理论问题我的观点是,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

      由于出发点不同会写不同的历史。然后我介绍了拙著《高家村》。此书虽然不是

      正宗的历史书(就像很多目前流行的传记和回忆录不是正宗历史书一样),也算

      是为中国农民写历史,算是“草根”历史的一种努力。接着,我以农民80年代前

      后生活水平对比为出发点,就生活水平差别的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农民生产积

      极性、农产品产量等问题提出不同于主流经济学所提出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基于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策略这两点的分析而成立的。由此我就

      谈到了高家村农民对毛泽东时期,对“文化大革命”不同于知识分子及政治精英

      的态度和思想感情。这种不同也反映在目前打工农民的遭遇上。最后我要说明的

      是,我所说的精英是要有界定的。对“文革”的态度和思想感情是指受过打击和

      迫害的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对中国农村形势的估计(包括人民公社和现在打工

      农民的遭遇)是指一些知识分子、政治官僚和主流派经济学家。我们必须看到,

      很多政治、经济和知识精英(包括受过打击的)也为农民说话。

      本文是学者高默波2003年的新书《高家村》的序言,高默波现在是澳大利亚塔斯

      马尼亚大学的教授.

      《高家村》 2003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家园 个人崇拜是谁推动的,好像一直也没什么争议.

      这位老兄留下了一堆被人批判的反动言论----

      “党性遵命性也。”

      “遵命乃大德、大勇、大智。”

      “民主集中制——服从——纪律。”

      “勿讲真理而重迎合。”

      “主席就是最大的群众,他一个人顶亿万人,所以和他的关系搞好了,就等于对群众搞好了,这是最大的选票。”

      “决议不好也同意——头等意义,不然是书呆子。”

      他写日记的时候,应该不是想将来出版,给别人看的(这和蒋光头不一样),而是他自己的活思想的反应.

      那么,他的活思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 家园 一个意大利导演眼中的《中国》

      del

    • 家园 【原创】单纯的指责和赞扬都是肤浅的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决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方法

      总体而言,从革命时期到今天,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偏向个体利益。

      革命时期:一些被肃反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束手就戮的,因为他们认为肃反是对的

      邓小平的“严打”,也是受到拥护的,即时是不少人因为小罪行被杀

      文革更是全民运动,一个都不能逃脱,知识分子和普通劳动者硬是被揉到了一起,有多痛苦也就说明了之前的鸿沟有多大!

      这是一场伟大的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由当权者发动的追求平等的运动,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单纯的指责和赞扬都是肤浅的。

      支持楼主要求深刻认识文革的诉求!(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

    • 家园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

      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之间出现多大差距时,社会运行机制会陷入混乱。

    • 家园 对于太祖来说,基本上是否定个人崇拜的

      因为与他的观念不符——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不过正如在他和斯诺的谈话中所说的,为了斗争的需要在某个阶段也需要一点个人崇拜

    • 家园 乌有之乡有人一直在写《文革简论》,写了3年了

      大部分是在陈述历史吧,看了一些,很有收获

      这是他在乌有的文集地址

      http ://www.wyzxsx.com/ShowAuthor.asp?AuthorName=水陆洲&ChannelID=1&page=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