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徽帮抗日 -- 井底望天

共:💬243 🌺551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奶这事我不同意,质量的代价还是很大的。要想产业起来,老老

        实实把好质量关。光攻击小老百姓没有用,虽然很安全。真想产业起,把事情做实了。力所能及的与身边不良现象斗争。蒙牛不仅是三氯,特伦书也是违反常规的。中国的产业多了,不就少数几个产业的大头过于贪婪毁了自己吗。那么多产业都起来了。只要你认真做,甚至质量差点老百姓都理解。奇瑞也不如外国厂,你看有多少人在给他上套?说的难听点,没了牛屠户,毒三鹿,我们就只能永远喝外国奶?关于汽车的观点我是同意的。

        • 家园 奶的问题是老太太的问题,年纪大了,

          没精力管住下面的人了,下面的年轻人捞钱捞太猛,反正出事老太太担着。老太太早该退了,就是贪念钱权和虚荣,害人害己。俺身边出类似这种事的太多了,只不过行业不同,没捅出这么大篓子。也有看出这种苗头后急流勇退的,把位置让给年轻人,他们当上法人,就收敛很多了。

          至于把事件往别的方向引的,那样的人永远不缺乏借口。至于食品产业,真的是需要好好治理了,不能再捂盖子。

        • 家园 说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谁对谁错

          三氯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很多人归于黑心商人。可事实上这恰恰不是问题的实质,而是问题的表象。手头没有详细的资料,说老实话,也没兴趣挖下去。只不过就最简单的事实来说,第一个要问的问题就是有没有法规限制三氯。有,那就是要由检查院立案侦查。那儿加的,谁加的,该判的判,该罚的罚。没有,那责任就不在奶厂。解决的办法就是重新修订法规。而不是撤几个人的职就完事儿。对于老百姓来说,那几个人的官职有没有实在是无关紧要。老百姓要的是安全的食品。没有法规或是有法不尊,只是撤几个职,关几个厂有什么用?没有三氯还会有五氯。没有三鹿还会有五鹿。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人为的制造社会恐慌为某人或是某个集团的某种利益服务。这才是我真正担心的所在。从三峡开始,厦门的聚乙烯,成都的化工厂这是一条线。另一条线就是从纸包子,水沟油,假鸡蛋等等。相似之处在于说的人完全不用负责任就可以引起社会的动荡。从身边的事儿开始在埋种子。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儿就是收获。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的商业竞争很容易利用这种暴民心理。闹了再说,反正也不用负责任。三峡没得逞。厦门几个手机短信差不多两个亿打了水漂。成都散步的结果是20个亿追加做环保。一个三氯差不多打掉了中国的半个牛奶工业。这些钱我不知道是不是该花。可是谁能告诉我结果在那儿?知道危险在那儿吗?一批人埋炸药,另一批人拿着导火索在那儿等着。只要有利,就有人会上来点火。结果被炸的人还以为自己可出了气了。

          • 家园 对于食品,不是没有规定不能添加就可以添加。而是

            只有规定可以添加才能添加。让儿童吃了中毒致死,更是犯罪。我没看出来最后结果在为那些集团服务。我看到了这种行为因此得到收敛。大家都得到教育。说老实话,我觉得那些打着保护产业名义的舆论才是别有目的。你要探讨深层次的问题。太深我不知道,就制度而言,进到口中的东西,必须经过法规同意才能加入。毒害是第一要防范的。所以才是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在防止毒害作用上,食品和药品是一样的。那种以为法规没有明文规定,就可以瞎干的。是不理解法律的含义。至于你的论调,因为害怕国外竞争,国内坏得东西就不能揭露,实在太过不成熟。我就不反驳了。以此下去,企业家就无法无天了。

            • 家园 看来讲清楚一件事并不是很容易

              我在这里并没有就那个对那个错,也没有为任何人辩护的意思。只是说揭露或是说老百姓都知道并不等于问题就解决了。甚至撤几个人的职都不能说问题已经解决了。强调的是有法就查是谁违法,没法就要设法完善现有的法规。三氯的问题只是我用的几个例子之一。要说的不是对不对,而是代价和可能的危险。

              • 家园 应该说我看明白了你的意思。但只是详细解释了你的第一段。

                至少对于三氯的法是有的,就是没有同意加的就不能加。就是个执行问题。在三鹿问题上我没有看出你说的什么更深层次的问题(葡萄提到的倒是可能)。起码不觉得这个给了别人机会破坏中国的产业。倒是担心有人以次为名阻碍起码的司法公正,也就是阻碍了法律的执行。阻碍了提升中国产业的机会。我没说您,老兄对汽车的见解我是赞同的。这个是你前面发贴得主要内容。日产的方式是经典的市场营销推广方式,属于公共关系范畴,老外的投入和威力都很惊人,决不能让他们作主角。我只是觉得保护民族产业,不同事件要区分对待。

        • 家园 你说的对!
    • 家园 【文摘】促成巴菲特和比亚迪联姻的幕后中国人

      http://www.dwnews.com/gb/MainNews/SocDigest/Economy/2009_4_22_13_12_18_502.html

      比亚迪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它由化学家和政府科研人员出身的王传福在1995年创建(和雅虎同一年)。公司最初做充电电池起家,而且成绩非常好。在几年之内,比亚迪的电池不仅更便宜,而且性能和索尼和三洋等行业巨头的产品一样可靠。王传福随即收购破产的国有汽车制造商,一举杀入汽车行业。比亚迪的常规天然气动力车当前在中国销售依旧良好,而他的可充电电动车看起来会更大范围的进入市场,价格比大肆宣传的丰田Prius和通用充电式油电混合车雪佛兰Volt低得多。如果这还不够,我听说,比亚迪即将在太阳能方面取得突破,而且该公司有很大的计划,利用间歇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来提高充电电池的效用率。今天,比亚迪旗下11家工厂雇佣13万人,其中8家在中国,印度、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各有一个。

      以下是我认为比亚迪会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一家举足轻重的公司的三个原因:

      1.比亚迪的工程实力。看你算不算上正接受培训的新手,比亚迪有1万到1.7万名工程师,并持续招聘中国工程和技术类大学里最好的毕业生。公司总部所在地的深圳工业园区一向以雇佣廉价的、非熟练工为名,但比亚迪的竞争优势来自其廉价的优秀工程师。“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我08年访问比亚迪公司的时候王传福说。

      2.比亚迪的前瞻性管理。索科尔是学管理出身的,他写了一本小书,讲的是“高兴但不满意”。他对王传福用充满智慧和深思熟虑的办法来经营比亚迪印象深刻。我也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跟着10万以上雇员的全球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起成长的。同一些国内的竞争对手不同,王传福正和“商务社会责任国际协会”(BSR)香港分支机构合作,希望引进健康和安全方面的最佳策略以改善员工福利和公司运营。BSR亚洲部主任Jeremy Prepscius告诉我:“让比亚迪与众不同的是......他们看上去是介乎中国老式的国企和丰田那样的现代日本公司之间的一种公司。”只要有机会碰到,王传福就向Prepscius征求意见,这让他印象深刻。

      3.中国对清洁能源的承诺。尽管我欣赏奥巴马政府成立能源和环境小组,但没有办法,美国政府不可能象中国政府帮助比亚迪那样去帮助美国的汽车和电池业。正如前不久Keith Bradsher4月初发表在《纽约时报》头版文章中所说的:

      中国领导人通过了一项计划:三年之内让中国成为混合型和全电动汽车的全球主要生产国之一,并在之后使其成为电动汽车和电动公共汽车业的领导者

      最后有必要给这个故事添加一个有意思的脚注:促成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是一个名叫李禄的中国人。李禄 1966年出生在中国,和王传富同岁。我当时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纳闷巴菲特、芒格是怎么知道比亚迪和王传福的。这个问题让我认识了经营一家投资公司的李禄。芒格是该公司的投资人,这家位于Pasadena的公司拥有比亚迪2.5%的股份,李禄是伯克希尔和比亚迪联姻的牵线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